揭开泾县一个千年瓷村落的神秘面纱!

国粹艺韵 文脉相承

泾县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2016年2月,泾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名单。2017年,泾县获得“安徽省旅游强县”称号殊荣。在距离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有一古窑址名为:琴溪古窑址。这里有一村庄,家家户户都是制陶能手,因此得名为陶窑村。

走进这里

从宣窑陶坊开始

揭开泾县琴溪陶窑村神秘的面纱,

走近泾县陶艺

了解泾县制陶悠久的历史

这里的台阶尽都是碎陶片铺成的,这些碎陶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907年—960年),而陶窑村制陶的历史自然也可追溯到这个时期,触碰着这些碎陶片仿佛与千年前的工匠对话。

五代至今 生生不息

屋内最吸引人眼球莫过于那置物架,置物架上陈列着一个个精美的陶工艺品,师傅说,这些都是他珍藏、收集多年,展品从五代至今,不少已经成为可称得上“价值千金”。

胡师傅今年50多岁

正是宣窑陶坊的主人

陶窑村自五代(可考)以来,

家家户户以制陶为生,

胡师傅家也不例外,

可随着时代变迁,

陶制品经历兴盛衰落。

到如今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

近些年不断有文物学者也来此考察。

而据师傅介绍,

在这个村庄满山遍野的陶瓷片,

有唐代窑址多处。

要说到制陶历史,老人们说这村口原有一座老庙,碑上记录了陶窑村制陶的历史(距今已有约1600多年)。而不少民间故事也是从这里传出:陶窑与琴鱼,陶窑与鼓楼铺……

出名在望 陶窑出彩

虽然老庙如今已不在

可是这一座古陶陈列馆

同样藏着陶窑的故事……

陶窑村祖祖辈辈以此为生,在这座古陶陈列馆内有着从陶窑挖出的各个时代陶制品,与我们日常需要制作水缸、定制茶壶、酒壶、碗、花瓶、农家乐工艺品相比,这些显然都是进行了更细致的设计、烧制、调整不断改进。

■■■■■

在陶窑村,

脚踩之处地下几米都是碎陶瓷片,

不得不让人惊叹

陶窑村制陶历史之悠久。

在距离古陶窑陈列馆不远处,

就是古窑址(烧陶处)。

从远处看很难发现这是个窑址,

走近细查才会发现别有洞天

■■■■■

从掩在藤蔓下的烧窑址入口进入,发现窑洞里由砖砌成,从入口向上均为斜坡,四周漆黑一片,而窑洞内地面铺散着陶瓷碎片。在手电的照射下,让人产生一种“盗墓”的刺激感。

感受泥土 创造美物

制陶首先需要好的原料,

陶窑村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将土经过多次锤炼,

制成供制陶的原陶泥。

原陶泥在使用前依旧需要“热身”,施老师傅将原陶泥取出,用手工搓揉的方式使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接着放在拉坯机盘上打开电源,先两手托举使原来软塌塌的泥立起,接着左手扶住,右手拇指用力往下压,并随着旋转的底座向外展开。随着手施加不同的力度,陶泥在老师傅手中逐渐成型,一个碗就“出炉”了。

拉坯成型后的陶制品还需要整理、晾晒、压光、刻花、烧制等20多个环节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工艺品,从一把土到一件完整的陶艺术品成型,每一道工序无不需要纯手工完成,一环都不能出差错。

而原来几百人的规模,

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如今竟一百人不到。

传统制陶手艺人越来越少,

留下坚持的、传承的陶艺人

仍不忘初心,

坚守一代代传承的陶艺人精神。

文章、图片来源:宣城旅游

Hash:5f28bc392fa65ba59638c93be0a1c1c571aa114f

声明:此文由 泾县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