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畅谈「健康中国」与「医药生态格局重塑」
2020 年 11 月 27 日~ 29 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办公厅、杭州市投资促进局、杭州钱塘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健康未来企业家协会等 18 家协(学)会支持,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 50 人论坛、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承办的 第十二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此前该大会已连续召开十一届。其秉承赋能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使命,凝聚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旨在打通政府、企业、技术、资本、临床等各要素,构建中国最权威的医药新产品创新发布平台,打造中国医药产业生态的价值链接平台。
在圆桌论坛环节,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与 Veeva 软件中国区总经理王云,君实生物首席质量官、前国家局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前 FDA 驻华办副主任王刚,康辰药业董事长王锡娟,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就「十四五的产业发展前瞻」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时也对接下来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给出了洞见性预判。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表示:
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的社区,自己在创业之前也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在丁香园创办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覆盖了中国最多专业的医生。
「健康中国」的战略写了很多条纲要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样的转变带动了整个产业格局的变化。这跟我们「健康更多,生活更好」愿景相一致,也会有越来越多医药企业,包括像丁香园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除了关注疾病之外,也更关注健康。
我们上周在上海发布了疫苗平台。这样的「非标品」出现,不是比拼谁的流量大,谁的用户多了,而是比拼品牌在用户中有什么样的认知。
这些年,「丁香园」和「丁香医生」一直在去主打用户心智这件事情。因为流量是结果,我们把经营心智这个事情放在前端。我们沉下心,做上游的苦活、脏活、累活,认真打造心智,精耕细作。
而且单靠一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上游去形成这样一个产业的协同,大家在统一目标的驱动下,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更好的去服务我们的用户。
人物采访 INTERVIEW
李天天
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
据悉,受疫情影响,今年大会主办方虽然对人数做了限定,但依然吸引了近 2000 名医药行业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参与。
以下为丁香园董事长发言实录:
1
请您介绍一下您和丁香园吧
李天天:
我是李天天,很高兴参加这样的活动,见到了非常多的老朋友。
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的社区,我自己在创业之前也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到今天丁香园已经创办了二十年的时间,覆盖了中国最多专业的医生。
5 年之前我们开始向患者端和大众端去延伸,创办了「丁香医生」这样一个面向健康生活方式的品牌。到今天我们在全国触达的用户人群已经多达 1.3 个亿,在 20 年的创业过程中,我认识到医疗和健康是我们全国国民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其实大家的意识和行为都比疫情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所以 我们一直是在努力汇聚上游的制药企业、研发机构、包括医生、医疗机构这样一些专业力量,去服务下游的大众、患者、用户,为他们带去最好的、最健康的、最科学的先进的生活方式。
2
请您谈谈「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它是如何对医药行业产生影响?
李天天:
刚才主持人问到说对于「健康中国」战略这样一个理解,以及它如何对医药产业产生影响。
我想第一条先去谈一谈如何对「健康中国」这个战略的理解。
对我来说,「健康中国」写了很多条纲要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条,而且我认为是最关键的一条,它提出来了,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今天我们到场多是医药企业,我们在场上的嘉宾也都是医药企业为主。大家都做「PD-1」,都做「创新药」,这些肯定是我们必须要拥有的一些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但是这些东西还只是药,药面对的是病人。
我自己是医生,我去治病,我去用药,这些东西可能还是在用下游的视角去看待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所以在我理解来讲, 如果说「健康中国」提出来了,「从疾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如何在保证治疗疾病这个能力继续发展前提下,我们还能够有一部分能力去转向「健康为中心」。
丁香园原来的愿景叫做「健康更多,疾病更少」。因为我自己原来是医生,所以我看到患者就兴奋,因为这是我的服务对象。但是我们在去年把丁香园的愿景改了,前四个字没有变,还是「健康更多」,后面四个字变成了「生活更好」,从疾病更少到生活更好,这是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背后的动因就是我们注意到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出来的基本型要求。
我们当然要去治疗患者,可是我们能不能再往上游去走一步,再往前面去做一点,让人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
有人说这样做的话,我们药企的药卖到哪里去,其实不要这样想。我建议大家关注最近的一些数字。前几天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在一个会上讲,中国今后几年将会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的社会中。国家也在出台政策,讨论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限。这些其实给到我们的一个认知就是,我们虽然出生率降低了,人口有老化,可是整个人的生命周期是延长了。
在这样一个延长了的生命周期当中,去给我们很多接触点,帮助他去提供解决方案。所以不会说我们的病人会越来越少,不是这样。人是越活越长了,而越活越长的时候,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慢性疾病,包括肿瘤今天也是慢病了。
所以我认为这样其实带动了整个产业格局的变化。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包括 像丁香园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我们除了关注疾病之外,我们也在关注健康。
我们跟制药企业的合作也有十多年时间了,我们之前跟制药企业合作模式更多通过制药企业来去教育中国的医生。比如让他学习先进的理念,治疗方案。
可是在今年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我们正在跟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去合作,不仅是服务医生,而且通过医生的服务能力去服务患者,进而服务到大众,甚至是那些健康人群,因为他也有健康的诉求。他有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健康问题的,也不知道这个健康问题后面会不会变得严重,甚至就变成一个真正的疾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的。
「丁香医生」这 5 年下来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从以前的B to D,Business to Doctor 变成了 Business to Doctor 再 to Customer 。所以这样的战略呢,这跟我们愿景相一致,就是我们看到了「健康中国」提出来的战略性的重心的变化。
3
你们怎么看互联网 + 医疗这个赛道对于重塑中国医疗格局的一些作用?
李天天:
我们也是一直在这个赛道上认真的去做事情,认真的去思考,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观点。
互联网医疗它既有互联网的属性,也有医疗的属性,那互联网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来讲,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流量。这一点毋庸置疑,去看中国前二十年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大差不差,都是围着流量这点事在忙活。那么流量的分配,流量的购买、采购、分发,也都促成了很多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或者新兴互联网企业发展,甚至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和健康一结合之后, 第一,流量仍然重要。第二,用户心智成为和流量等量齐观同样重要的事情,我们认为用户心智很重要。因为医疗健康这个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 医疗健康这个行业特别比拼的就是信任,这个信任就是去影响用户的决策心智和情绪的模式。
我在这里想做一个小调查,今天最后一场 Panel 了。听说过「POP MART」的人举下手。自己买过「POP MART」的人举下手。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POP MART」。
主持陈鹏辉:大部分是给孩子买的吧。
李天天:
还真不是孩子,「POP MART」是盲盒。你去花钱买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类似的还有「得物」,你花钱不但是买不到新东西,你买的是一双别人穿过的旧鞋,而且价格比新鞋的价格还高。还有类似的像「茑屋书店」,像「HARMAY」,还有像「长沙文和友」,有人吃过吗?「文和友」的臭豆腐和小龙虾。其实这些品牌,你去看它经营的模式,它并不是去比拼流量的,它流量也不大,但是它就打中了那么一批人,打中了那么一批用户的心智。
大家就会认为买盲盒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买一双旧的鞋是有收藏价值的,「茑屋书店」的一张白纸本子 98 块钱,我们在文具店 9 块 8 我都觉得有点贵了。
可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随着新阶层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出现,已经越来越广泛出现在我们周围了。这样一种新的业态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用户心智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不是那种去比拼大的流量,大的平台的时候,用户心智同样重要。
所以这些年,其实「丁香园」和「丁香医生」我们一直在去主打用户心智这件事情。无论为医生服务也好,为大众服务也好、患者服务也好,一定要先去通过信息的方式,品牌的影响力,建立他的心智,然后流量才会过来。所以流量是个结果,而我们去经营心智这个事情是放在前端的。
互联网医疗为什么发展的会比较慢一些,像刚才陈总提到的,可能有点「风平浪静」的感觉。可是这个背后大家都没闲着,都在忙活着。先冲上的这批互联网医疗巨头,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些「标品」,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拿来就能用,买谁家差不多,当然就是典型的流量生意了。
可是当我们去做这个行业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行业到越来越解决问题的时候,大量「非标品」出现了, 不是比拼谁的流量大,谁的用户多了,而是比拼你的品牌在用户中有什么样的认知。
我们上周在上海发布了疫苗平台这个事情,其实很多大型电商公司,包括拼多多,也都在做疫苗了。可以在线 Order 疫苗。可是疫苗买回来你能自己打吗?买回来你能存储吗?接种完了疫苗之后出现了一些不适反应你自己能处理吗?
所以一定不是一个标准的商品,它是要有上游的 CDC,疫苗的生产机构,制药企业的配合,还有下游的 POV(Point Of Vaccination),接种点的配合。所以这是整体,非常讲究协同的工作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就 不能够把疫苗这样一个产品当成单纯的商品去看待,而是要上游去做好 CDC 疫苗厂家的工作,下游找好合适的靠谱的接种点,才能够把这个业务串联起来。
所以 我们的理解就是,在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需要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去做上游的苦活脏活累活,把这些活去做了,认真打造心智。我们经常讲「短期有信心,长期有耐心」,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需要精耕细作,而很难通过资本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短期内就能够扫荡得了的。
而且 单靠一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在上游去形成这样一个产业的协同,大家在统一目标的驱动下,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更好的去服务我们的用户。这些用户可能是医生,可能是患者,可能是更广泛的消费者人群。我觉得这种协同的思想一定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掌握的,让彼此之间的文化,管理模式、产品、都能产生更大的合力效应。
Hash:16695aa26d1e32863ed8dd6b18d97ba30fa96c57
声明:此文由 丁香园Forw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