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民国时期的新式教育

张帆文史类文章原阳走笔系列之——

原阳县民国时期的新式教育

民国时期,原阳县还被分为阳武县和原武县。此时,新式教育已经基本成熟。阳武县和原武县各设教育局,以管理全县的新式学校教育。

在阳武县,清光绪三十二年已实行新学制,阳武劝学所即此年成立。民国十二年,阳武县国民政府将劝学所改制为教育局,办公地址在阳武县小南门里吕祖庙旧址。

此时,阳武县的学校有——

县立师范学校:清宣统三年开办,单级教授,一班,在大南街民宅内办学。民国七年,开办一年制师范一班,以文庙为校址。民国十三年,附设二年制讲习科于县立第一小学。民国二十三年,改设三年制乡村师范,校址在当时的中山大街。

县立小学:清光绪二十九年,阳武县奉旨《钦定学堂章程》后开始着手筹备,光绪三十年设立高等小学堂,即原正谊书院旧址。民国二年,开办县立女子小学堂。民国七年,设国民小学。民国十二年,实行六年制教育。后改高等小学为县立第一小学校。国民学校改为第一初级小学。

区立小学校:民国二十年,第一区公立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第四区公立小学同时开办。民国二十一年,县教育行政会议决定各区设立区小学一处。

乡村初级小学校: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全县呈报教育局备案的村小学达五十余处,但均属私塾形式。民国十六年后,乡村教育始有进展。

据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阳武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及完全小学校统计表”载,阳武县民国时期的学校如下:

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学生71人,教职员9人,地址在恒昌典旧址;县立第一小学,学生181人,教职员9人,地址在正谊书院旧址;县立第二小学,学生61人,教职员4人,地址在府君庙旧址;县立第三小学,学生103人,教职员4人,地址在福宁集;县立女子小学校,学生82人,教职员4人,地址在吕祖庙后院;第一区区立小学校,学生132人,教职员6人,地址在大宾集;第二区区立小学校,学生55人,教职员5人,地址在齐亦集;第三区公立小学校,学生101人,教职员5人,地址在孟寨;第四区区立小学校,学生53人,教职员4人,地址在延州镇;第四区公立小学校,学生71人,教职员4人,地址在许寨;第五区区立小学校,学生1155人,教职员5人,地址在黑洋山镇。

据统计,阳武县各区初级小学校数量分别为:

第一区学校22座,在校生440人,职教员25人;第二区学校18座,在校生370人,职教员22人;第三区学校28座,在校生500人,职教员31人;第四区学校26座,在校生480人,职教员28人;第五区学校27座,在校生510人,职教员30人。

再看原武县,据民国二十四年重修《原武县志》载:

清光绪三十四年,原武县在城南街路西设立劝学所,民国十二年八月,劝学所改制为教育局,地址在原武城东街路北文庙。

原武县民国时期的学校有——

县立高等小学:清光绪二十九年,知县徐引源由东街移至南街旧原陵书院设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址在城内东街路北。

县立小学校:民国十三年,改县立高等小学为县立小学校,校址不变。

县立第一小学校:民国二十二年,改县立小学校为县立第一小学校,校址不变。

县立第二小学校: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在县北东磁固堤寨内设立。

师范讲习所:民国十八年,在城内东街文庙成立,以培养小学师资为宗旨。

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一年改师范讲习所而成,在东街文庙,即师范讲习所旧址。

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民国二十四年改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而成。

县立国民模范学校:在县城南街高等小学校后院,民国初年设立。民国十三年归县立小学校。

女子初级小学校:在县城南街路东旧节孝祠,民国十二年设立。

南关初级小学校:在县城南关旧火神庙,民国十三年设立。

东街官立初等小学堂:在城东街路北。清光绪二十九年知县张秀升以东街义学改制。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西街初级小学校:在县城西街路北关岳庙,民国十七年设立。

王村镇公立师范讲习所:民国十八年成立,在王村天主教堂西院。民国十九年移至城内东街娄公祠。民国二十一年,归并县立乡村师范。

贺厂公立两等小学堂:在城南贺厂村。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小学,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吴厂公立两等小学堂:在城南吴厂村。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小学,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王村镇公立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于王村改义学而成,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王村镇公立高等小学堂:在王村镇,民国七年建。

官厂镇公立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于官厂改义学而成,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磁固堤镇公立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于磁固堤改义学而成,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马头王村公立初等小学堂:在县东北四十里马头王村。清光绪三十年于马头王村改义学而成,民国元年改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改为初级小学校。

区保小学校:第一区5所,分别在县城南关、黄寺村庆先寺、王告庄、赵庄、许堂;第二区20所,分别在磁固堤寨外、磁固堤贺路口、磁固堤西头、黑龙潭村、赵清庄、种庄、马铁庄、口里村、圈里村、宋楼村、后七里谷堆、靳庄、靳科楼西头、靳科楼东头、苗楼村、阎庄、大徐庄、大胡庄、高庄、新集村;第三区29所,分别在贺厂、大王屋、赵厂村、娄厂、马圪垱庄、孔庄、杨庄、刘庄、胡堂庄、王村张宅、王村天主堂西院、新庄、老庄、西张庄、马井村戚宅、马井村尚宅、小新庄、司庄、司窑村、小张庄、里河沿、后杨厂、府庄、韩屋、南韩屋、官地、韩董庄西头、韩董庄东头、姬屋赵美屋;第四区13所,分别在官厂、武庄、黄练集、刘岗庄、张守仁庄、李庄、东刘固村、周屋村、蒋庄、吕厂西头、吕厂中间、王庄、冯杜屋村。

无疑,以上阳武县、原武县的这些学校,对当时的教化民风、开化民智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尚贫穷落后,国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哪里有钱有机会去进学校接受教育呢?所以民国教育的范围毕竟很小,只是一些富裕人家才上得起学,而大多数穷苦人仍在贫苦线上挣扎,为一日三餐发愁。

中国建立后,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了主人。阳武县、原武县于1950年3月13日合并为新的原阳县。政府开始开办大量的扫盲班、夜校班,让刚解放的人民读书识字。同时,又开办大量的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从此,原阳县的文化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帆,字永杰,号清风居士。男,1966年生。河南原阳人。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河南清华人》特邀编辑、中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新乡诗词学会理事、原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原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诗词入选多家大型典籍。在全国国家级、省市级诗词大奖赛获奖五十余次,是第四届“华夏诗词奖”、首届“诗词中国”奖获得者。被聘为山西永济市鹳雀楼”文化使者。作者简介

编辑制作: 林 俊 刘颖颖

Hash:6dd42f56fce99a410e1411d889ae9516a9410be3

声明:此文由 文明河南在原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