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张鸣岐||党和人民的好儿子
时光已匆匆过去了25年,那是1994年7月13日,辽宁锦州与周边多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14日凌晨1点多钟,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一行11人在凌海尤山子村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不幸被洪水冲散,张鸣岐同志以身殉职,这是新中国第一位市委书记在抗洪中牺牲。
资料图
上图为锦州日报摄影记者朱大伟拍摄的照片《最后的瞬间》: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右二)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右三)、凌海市委秘书张秀和(左一)及另外一名同志,在凌海市大凌河镇尤山子村察看灾情归来时,面对猛涨的洪水,手挽手并肩前行的一瞬间。这幅照片摄完不到一分钟,洪水铺天袭来,冲散了他们,其中的张鸣岐、张秀和牺牲。
资料图
1994年7月13日,张鸣岐在凌海市大凌河镇尤山子村大凌河河堤处巡查河堤安全。
资料图
1994年7月13日夜,时任锦州市委书记的张鸣岐(中)在抗洪救灾指挥部和其他干部一起部署抗洪救灾方案。
资料图
驻锦州的解放军官兵和武警战士在张鸣岐牺牲地寻找遇难者遗体。
张鸣岐
当年8月4日,省政府授予张鸣岐同志“革命烈士”称号,11日,省委作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张鸣岐同志学习的决定。
资料图
1994年7月18日,锦州市民冒雨在街道旁为时任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遗体送行。
资料图
1994年7月18日,锦州市民冒雨在街道旁为时任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遗体送行。
资料图
资料图
1994年7月18日,时任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资料图
1994年7月18日,锦州市民为张鸣岐遗体送行。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手捧着鲜花的市民表情严肃。
资料图
其后的20余年里,张鸣岐这个名字一度不再被人提及。(图为张鸣岐生前视察工作时照片)
在张鸣岐牺牲地尤山子村,村里的党员和普通群众每年都会自发地举行追思会,纪念这位牺牲的市委书记。每年7月13日都举行悼念会、并义务修路,以此追思张鸣岐。
张鸣岐牺牲后,村民一直打算在他牺牲地修建纪念碑,以表达村民对老市委书记的悼念。直到2012年7月13日,这座纪念碑才得以建成。
纪念碑的附近又陆续建起了绿地广场和展馆展厅。据现场人员介绍说,未来的凌海市委党校要迁到这里,还要重心打造张鸣岐事迹展馆,让这里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
张鸣岐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儿子
张鸣岐在抗洪一线(电视新闻画面)
1995年,锦州作家白雪生编剧、锦州市歌舞团排演的歌舞话剧《张鸣岐》,曾三次晋京演出,并受到中央领导尉健行同志的亲切接见。该剧也荣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提名。
2015年,新编话剧《张鸣岐》以主人公真实的经历、感人的事迹和心系百姓的真挚情感为切入点,以歌舞话剧的形式塑造了张鸣岐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的光辉形象和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张鸣岐同志学习。
2015年9月24日,大型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在辽宁卫视首播。
2015年9月26日,《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个性化邮票及专题纪念册在沈阳首发。
资料图
张鸣岐在锦州仅仅工作7个多月时间,可是他却赢得了300多万锦州人民的厚爱,也给锦州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怀念。
资料图
张鸣岐以人民公仆勇于献身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锦州人民不会忘记,张鸣岐倡导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富民强市的大讨论。他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同锦州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推动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鞠躬尽瘁。
资料图
锦州人民不会忘记,半年多来,他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他和群众融为一体,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为振兴锦州而努力工作的誓言。
锦州人民不会忘记,在危难关头,他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
资料图
1994年3月27日,他因背部痈瘤刚刚在沈阳做过手术,伤口尚未拆线便躺在救护车上让医护人员送他回来。刚到锦州,就听说锦州发生了一场较大山火,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立即奔赴火场指挥扑火,以致伤口缝合处渗出了殷殷鲜血……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张鸣岐永远活在锦州人民的心中!
热爱家乡,关注“锦州文化”
©原创图文/“锦州文化”新媒体平台
部分资料提供/凌海市委党校
资料统筹/王洪涛
责任主编/张佳鹏
【锦州文化】辽宁地区最大的文化共享平台,见识、态度、深度!给您一道站在高处的风景!
Hash:60ec81f6573e1afe03d2716198e3de7afa7fcd08
声明:此文由 锦州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