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有一位举人在孔汶村,他就是张巂(guī)

张巂(guī),作为《崖州志》主纂,其名气不小。但和其名气迥然不同的是,今张巂在孔汶村幸存的一间书房,它和佛老村邢定纶的故居一样,遭到弃置、没人理会。随着时间流逝,张巂书房渐渐已失去原有风貌,因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如今已破损不堪、摇摇欲坠。再过时日,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张巂书房将变成废墟。没办法,也许你们都麻木了。

残存的张巂书房

孔汶村的风景很美。远眺,山清水秀,山峦重迭;她东有池塘,东南靠孔山,南接抱孔洋田,北边是广阔坡地,西环高铁从村北贯穿而过。孔汶村竟藏匿了这么绝美的自然风光,《崖州志》载“城西一百一十里孔汶村东,水从田岸流出,其源不一,冬暖夏凉,滚滚不竭,灌溉孔汶、东孔等处千余亩田”,指的便是孔山汶泉。

孔山,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其乃千古村级原始森林。孔山神秘的热带雨林,抬头即见垂直的植被和附生植物,水央树、海棠树、榕树等古树木遮天蔽日,莺歌鸟语、蝶飞花香。孔山长年累月由地下自然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冬暖夏凉,源流不绝,她灌溉了几千亩抱孔洋田。孔汶村因“孔山汶泉”而得名。孔山汶泉润泽了世代孔山人,她是生命之水。但孔山经不断遭砍伐、围园种植侵占,今山泉水源减弱,孔山处灭境之危。

大家都知道,孔汶村,她就是张巂举人的家乡。孔汶村位于黄流东北约四公里之遥,于明朝万历年间各村人聚居而成。据《孔汶村志》(张耀光、陈运平等编)载,孔汶村最早的姓氏是庞氏和胡氏,但不久,庞氏消失,至于胡氏,如今也没有子嗣传世。经不断变迁,孔汶村现有张、陈、邢、林、孙、钟、符、施、李等共十多个姓氏,其中张、陈、邢、林是孔汶村人口最多的姓氏。明永乐年丁亥(1407年),张参公从福建莆田出任感恩县令,后落居感恩不磨村。张参公生四子,其第三子经商到黄流定居,传下儿子斗文,斗文公第六代世孙光浚公于明末清初迁居孔汶村,至今传十四代。

查看了《崖州志》,对孔汶人,我心中的敬意更是油然而生。孔山汶泉,山明水秀,自然亲切。四百多年来,承蒙孔山汶水的福泽和熏陶,孔汶村哺育出众多的学子艺人、能工巧匠、商贾政客。《崖州志》记载孔汶村的各类人物,除了清丁酉顺天科举人张嶲外,还有考取贡生功名的陈玑、陈可仪、陈光姚、邢诒宪、邢谷登、陈昌五以及“人物志”一栏的陈光姜、张景云和邢修训等人。孔汶村地处黄流平原,属灵秀之地。受影响,村中崖州歌者甚多,听者如云。村里究竟有多少人会唱崖州民歌,没有人说得清。田间地头,赶着去种香蕉的,也许他就是崖州民歌手。解放后,孔汶更是书香不断、人才济济。其中,民俗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张跃虎的家乡便是孔汶村。

《崖州志》记录的“灾异”,有两次与孔汶有关。其一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那场砸遍黄流地区的罕见“大雨雹”,《崖州志》载“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击毁各村房屋”,孔汶村也首当其中、无法逃脱。其二,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有星陨于孔汶村前,大如牛。其声如雷,光射里许,片时方晦”,“后,连雨三旬余,山水进城村三日,冲坏田园甚多,溺死黎民数名”。崖州志所记,看似有因果关系。因孔汶坠奇石才引山洪袭击崖城及各村,并溺死几个黎民百姓。农耕年代,“灾异”为黎民百姓所忌,灾难中的百姓尤其不幸。人们恨天道不公,怨时运不济。灾异示人,一出现“灾异”,人们普遍认为又是凶兆,不可妄动。人惟患无志。天灾人祸,阻挡不了孔汶人砥砺奋进。其中,值得书写者为素抱大志、六次赴南粤乡试不第的张巂。

濒于倒塌的清代举人张嶲旧居(2015年12月拍摄)

张巂是斗文公的第十三世孙,也是光浚公的第七世孙。张巂原名道海,又名镜清,字蓉舫、号芙初。父德优,母孙氏,妻陈氏,妾陈氏、林氏。张巂兄弟两人,兄道乾,出继文云公。张巂(道海)于清咸丰甲寅年(1854年)出生。据说他临出生时,门上燕巢里突然掉落下一只燕子蛋,刚好掉在了母亲孙氏的怀里。第二天早晨,孙氏产下了一男婴。他的父亲张德优异常高兴,于是给他取别名“张嶲”,“张嶲”也是后来的榜名。嶲,周燕也。在张德优心里,他的儿子便是吉祥鸟燕子的化身。

张巂的老师陈光姚,字二美,口不废吟,授徒甚广。人称陈二美,或尊称他为美公。陈二美和吉大文用中药名组成对子的故事,在崖州民间广为流传。陈二美九岁时,《阴隲文》、《古孝子传》皆能随口而说。十二岁为文立就,辄能成章。十七岁赴院试,为光绪年间岁贡。陈二美兄弟五人,陈二美居二,于光绪戊申(1908年)卒,寿逾八。四弟陈光姜,孔汶廪生,《崖州志》“笃行”载其“尝借人钱,不问其名,后卒还之”。

张巂妻陈氏为陈二美长女,大家闺秀,十八岁就嫁给张巂。婚后一年传男啟祚,幼故。后陈氏又连续生三女,皆殇亡。年过三十的陈氏薄于福、艰于遇,未能举男,愿为夫娶妾以传宗接代,而张巂也是敢爱敢恨,以致连娶两妾:一是黄流登仕郎育才公次女陈氏;二是崖城日新坊例贡任鸿公次女林氏。后侧出二男宸翰、宸翘,陈氏视如已出。陈氏曾经对张巂说,自己命薄,恐不见及诸子长大。岂料陈氏之言竟验。张巂岳父陈二美七十三岁时陈氏病故(按时间推算为1898年),其时,张巂携二子宸翰、宸翘赴院试,“皆在外、未及见。”

张巂出身贫寒、嗜学,且胸怀大志。十九岁入州庠,以高等食廩饩。但张巂以家贫、父老不忍远离从师。父亲逝世后,发妻劝他才肯出游求学,负笈琼台书院,受业于邱景山、吴兰洲之门下。时名士林之椿、王国栋等,皆乐与之订交。光绪六年(1880年)省有要员到书院视学,在阅读张嶲的试卷后,称其为海南可造之士,遂送广雅书院深造。广雅书院肄业后,张巂经六次应闱俱败不第。六次乡试俱未考中,此时张巂家里已是一贫如洗,无米下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孔汶村人杀鸡热热闹闹过年,惟张家冷冷清清。张巂如往常一样坐在书房,黄卷、青灯相陪。

此时,孔汶村开年的爆竹声响起,陈氏走进书房,她鼓励张巂打起精神,继续再考,定有出头之日。张巂走进厅堂,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三跪九叩之后抬头突见八仙桌边绕挂一只“北京甲”(即银环蛇),张嶲一时心惊,狂叫“北京甲”、“北京甲”,家人听声进来一看,见“北京甲”正点头摆尾,如舞秧歌,儿子宸翰、宸翘同声说:“龙蛇登金榜!”张巂所悟:“是祖上显灵保我功名成在此轮!”

孔山附生植被和天然浴池(2013年2月拍摄)

“北京甲”点头摆尾是好兆头。张巂心里认定,他屡考不中,是南闱考官徇私舞弊,不以文章取士,由此他暗下决心,今科直接越过省城赴京北闱。可崖州南端一个小小山村,距京城万里之遥,今千里迢迢到京乡试,这比登天还难。发妻陈氏知丈夫思想,说盘缠她自有办法筹齐。次日,陈氏到娘家恳求岳父再次支持张巂赴京北闱。岳父陈二美已多次支持女婿科考,因多次屡考不中,便劝这位女婿别浪费钱财了。如今,张巂还是痴心不改,屡败屡战,老岳父虽然很绝望,可也难以割舍,便成全了女儿的心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巂绕过省城北上参加京城考试,终如愿以偿名列顺天举人榜第九十八名。

崖州有两位举人,他们久困科场,屡考屡败,屡败屡考,屡试不第。镜湖人、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吉大文“三上春官,不第”,孔汶村张巂“赴刺闱者六度”,俱未考中。但他们,并没有丢崖州人的脸,而是崖州举足轻重的人物。壬寅年(1902年),张巂再次进京会试,其时,因联军入侵时局动荡、京城失守而借闱河南,张巂赶程不及怅然而返。三年后,科举制度废除。

经读张巂学生留下的墓志铭,方知清廷曾敕授张嶲为麻城拣选知县,但他深感社会积弊太深,不恋已在吏部注册候缺的这份肥差,而以敬教劝学、培养后进为己任,返乡任鳌山书院山长,掌教三年,“崖中人士大半出其门”。张巂尤为有功于文献,其对《崖州志》纂修所作的贡献不容置疑。当时,崖州知州钟元棣对崖州这位举人尤为器重,邀其和崖州才子邢定纶、赵以濂一起,共同纂修《崖州志》,“先生与海宁钟公景愉(钟元棣,字景愉,浙江海宁人),力筹巨款,始得开局重修”,崖州志是崖州历史之魂、无价之宝,及至今日,影响颇深。辛亥变革后,张巂杜门不出,口不谈时事,隐居于家乡孔汶,以民国丁巳年(1917年)卒,寿六十四。

今张巂闻名乡里,不想他当年经求学之难、生活之苦。自广雅书院肄业后的近二十年里,张巂六次乡试均榜上无名,这位爷们留下的都是凄凉的背影,困惑、茫然、无奈、挣扎,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境。想到因自己屡考不中,一家人节衣缩食、发妻为生活而变卖自己的首饰,张于是突发感慨,即兴赋诗一首:

漫言无面见江东,

战败乌江奈临穷。

毕竟楚亡天佐汉,

浑将勇力罪重瞳。

但他不言放弃,到后来者居上,这似乎又是张巂的宿命。

张巂一生苦读,锲而不舍,其撰文赋诗不计其数,惜今流传下来的仅仅二十六篇(首)。如今读张巂身后留下的文字,不能不令人感慨世事沧桑、岁月如梭。张巂在《诔妻文》中提到,爱妻陈氏病逝时(1898年),考中举人的张巂正携二子宸翰、宸翘参加院试。初十下午张巂出门,陈氏十二日上午病逝,“汝之耗音竟于十七晚至,予匿不与汝子闻”。张巂还期待,几年后把二子宸翰、宸翘培养成才,“以慰汝苦”。张巂身后传下三男三女,三男分别是啟祚、啟佑(宸翰)、啟褆(宸翘),除三女及长男啟祚幼小病故外,二男孩宸翰、宸翘均长大成人。次男宸翰单级师范毕业,传魁泮(十五世,1908生,1970卒),魁泮传男受助(十六世,1963年生);三男宸翘曾任崖州秘书,于民国初期因乱世被杀,传下一男魁会,亦幼故。

张巂故居全景

张巂第四代孙张受助位于孔汶村北的家

张受助接受笔者采访后和其儿媳在大门前合影(2015年12月拍摄)

张巂书房(2015年12月拍摄)

孔山古树木(2013年2月拍摄)

《孔汶村志》主编张耀光先生在家里(2015年12月拍摄)

张巂墓就在孔山边(2013年2月拍摄)

前清敕授文林郎揀选知县乡进士镜清先生墓志铭(墓志铭为杨生龙校长于2012年拍摄)

补充的族谱

夜泊老师告诉掌上乐东:发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

一是寻求保护张巂现存的书房,

二是学习张巂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夜泊,网名“夜泊2009”,乐东尖峰镇白沙村人,现居海口。夜里行船,白天觅路。近年为文化遗存之保留常入乡野。系天涯社区海南一家知名版主,现任海南乐东白沙河谷本土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Hash:c16b50340e7842998cb7ad3e4996688a000501ca

声明:此文由 掌上乐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