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赞!番禺区文物保护工作出新出彩,三大项目获市首批典型案例殊荣

6月9日,2020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正式举行。

本次推介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主办,活动现场,市文广旅局正式发布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推介名单。推介案例分典型项目和典型区域两类共15个,番禺区成绩喜人,在两类中均有建树,“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善世堂修缮工程”“九成书院活化利用”共斩获3个荣誉称号。

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科长孙智慧、番禺区文物办副主任胥雪松、大龙街新桥村委领导分别代表番禺区领奖,区文物办副主任胥雪松作为各区代表在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并在会后接受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独家采访。

本次活动是广州首次以官方名义征集并推广文物工作案例,典型项目类是以特定不可移动文物为对象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典型区域类即广州市各区文物行政部门在综合性保护、执法监管、活化利用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创新性举措。

“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是仅有的两个典型区域类之一,“善世堂修缮工程”“九成书院活化利用”两个典型项目分别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深耕,既能精工细作,再现巍巍古韵,又可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文化惠民,充分彰显广州市对番禺区文物工作全面性的肯定。

入选典型区域: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

番禺区不可移动文物众多,保护任务繁重。番禺区通过组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区-镇街-村居分级负责,深入一线,开展精确摸排调查文物现状和文物保护工作难点,为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打下基础。

强化文物保护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组建强力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精准施策,面对难题,早发现、早解决,细分工作流程,化繁为简,有效推进文物修缮,番禺区不断探索,建立较为成熟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与时俱进,出台多套工作办法,给予文物工作制度保障,使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入选典型案例:善世堂修缮工程

善世堂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德兴大街14号。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0),与沙湾留耕堂等并称为“番禺四大古祠”,建筑规模较宏大,三雕一塑精美。

主要亮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村民、族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克服了资金筹集、修缮意见众多等困难。政府资金适度支持,以陈昌为代表的陈氏后人积极捐款(600多万元)。自主制定保护工程的日常操作规范,充分征求文物专家意见,恪守文物修缮原则,该项目参评2017年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活动,入围全国十六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专门成立了 48 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联系各大媒体,积极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帮助,倾听各方意见,争取最大公约数,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机融合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典范。

入选典型案例:九成书院活化利用

九成书院位于番禺区大龙街新桥村新桥小学左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原为一座三路建筑,现仅存中路主体建筑。九成书院约于1920年创办作儿童启蒙的“养政国民学校”,由周柏憩任第一任校长,后改“育贤学校”,解放初时改称为“中心小学”,后又改为“新桥小学”。

书院从建立至今,一直发挥教育功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2014年在市、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下完成修缮工作。现由新桥小学用作武术、醒狮训练、表演活动场地。

主要亮点

有效地延续原功能,让文物活起来。弘扬醒狮文化,促进非遗传承。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画艺术。发挥载体优势,打造文化名片。结合教学开展活动,非遗展示项目传承人、新桥小学师生及家长代表等共 600 多人参加。

活动现场进行了番禺区非遗的名录展览及项目展示、《禺山记忆——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首发揭幕仪式、学校非遗传承成果的展示,以及六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的颁牌仪式。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地文化历史延续性,具有促进意义。

【记者 小觅风】

【编辑 子禾】

通讯员 林敏 钟思如 邓胜浩

来源:微社区e家通智慧新造(微信号: xxsbejtxz)

Hash:883dfe9a9bddedc80393782f141c6feb62795b62

声明:此文由 微社区e家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