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印记三:文化遗留的保平村

这里最早出名应该是从唐代李德裕谪居而扬名,早起也叫毕兰村,因靠近母亲河-宁远河,河水冲击毕兰,无法保证安宁,后来迁居此处的人便慢慢的改为保平村,有保世代平安的意思。

从村口进来,就被一棵巨大的酸豆树惊呆了,看了看记载,确实有至少四百年了的历史,酸豆是海南制作酸鱼汤最核心的调料,能够充分将鱼腥味去掉并提供一种极为淡雅而悠扬的酸味,所以备受人们喜爱。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好了,树上长满了的酸豆也没有人去摘,任其自行跌落,在树下有几个阿婆在围着打牌,打发着日子,显得十分悠闲。

接着往村里走去,如果不是有熟悉的人带路,弯弯曲曲的村里也会迷路,不过好在这里的路虽然狭小,但是却四通八达,只要进入一个院子,只要是老一点的院子里,似乎院子和院子之间都是相同的,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在农村,很多时候大家邻居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如今,高楼大厦林立,门一关,隔断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把所有的联系也切断了,记得南怀瑾先生在文集中说道,现代人如果说想要实现闭关,其实很简单,门一关就闭关了,根本就不需要躲到任何一个人深山野林之中去。

而近期在电视上不断报道的老人死亡好久之后,才被人发现在屋内,也不由得一阵感叹,古人修建宅院有其极为深远的情感依托,同时也是传统的邻里相处的最好方式。

其实,在村子里,大部分看到的院子都已经是现代化的高楼建筑了,真正剩下的仿古建筑并不多,随着这几年的重视,全部由政府出资修缮的古屋目前完善的有几个院子,而且也有了修建和保护的规定,这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虽然没有用,但是却对仅存的还是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相比于修缮以后的古屋宅院,现代修缮后的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都感觉有些似像非像,而图案、工艺相比于那些未能修缮的,也显得有些粗糙,从这些上面不难看出,古人之所以能够真正的如此重视宅院,这也和传统的儒家思想分不开的。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许就因为这样,人们对于这些宅院的建筑方面更加用心,而这些对于如今我们匆忙的现代社会而言,是非常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沿着街道,始终在角落还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古代的古村的痕迹,和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大部分青壮年都不在家,古村落与老人,更加显得这个村子沧桑而久远。

在这里的古屋分为两种,一种是住人,另外一种是锁门。只有住人的才能够敲门进去看看,村民都非常热情,应该是也有不少人前来参观,所以并不排斥外人;而锁起来的那种,有的家里养着狗在叫,而有的连院墙都没有,直接走进去看,但是屋子的门是上锁的。

2010年,保平村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从那时候开始,这里便开始被保护,但是始终让人感觉有些遗憾,总是和现代巨大的高楼夹在在一起,或者说是一些其他形式的建筑,即使再努力去斜着角度拍摄,始终还是会打破整体的构图。

相比于其他的古村落而言,这里似乎若非残留的几间宅院,真的很难想象会是一个古村落,据说保平村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发源地,充分的体现出历史上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所以才会铸就了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追求。

其实古村落是中国古代民间真实生活的反射,而若能在曾经的古崖州看到完整古村落宅院,这原本就是一种荣幸,只是期待这古村未来将更加美好。

走出来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两个老外,聊起来才知道是从德国来的,他们也是因为想了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来这里看看。

问起对这里的印象,两人摇摇头笑笑便离开了。

可能,我们在别人的微笑中能够发现更多与众不同的东西。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资深的旅行家,网络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Hash:c10e9a104032fb411d8ce696cfff62724503548c

声明:此文由 刚行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