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进化三座百年老宅成省级文保单位,大宅门的气派

日前,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出炉,共286处。

记者发现,在萧山进化镇的一个村子里,就有三处建筑入选文保名册。而这个村子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欢潭。

欢潭村,因南宋时岳飞率兵抗金过此,笑饮潭水而得名。

记者在这里通过航拍与采访,探寻这三处入选省级文保单位的建筑——务本堂、欢潭老洋房二桥书屋

▍务本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凡有建树者皆教诲儿女子孙以「习诗书、学礼易」为务本之法。

显然,务本堂取的是文化意味,也就是通过一种建筑语言诠释家教之风。

▍务本堂是一幢宏大的砖、木、石混合四合院式建筑,前后三进,东西厢房,中间是天井。前后三进,东西厢房,横宽纵深36.5米,呈正方形。

▍门口的田冰君老人

「这间屋子是我祖先造的,那时候他做镇江府台的时候造的。」在务本堂门口,1934年出生的田冰君老人,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自在的看书。

「我生在这里,13岁的时候搬出去,7年前又住回了这里……」

▍檐落牛腿透雕仙人降福,雕狮子、仙鹤等祥兽

田奶奶带着记者在务本堂中走了一圈,月梁雕刻仙人回纹,挂落华美,檐落牛腿透雕仙人降福,雕狮子、仙鹤等祥兽,整座宅院显得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整个务本堂作为欢潭明清一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堂内清幽安静,处处显示着「大宅门」的气派。

萧山博物馆副馆长 崔太金

说起这座务本堂的起源,田奶奶用粉笔在桌子上写下了一个名字:田祚。萧山博物馆副馆长崔太金告诉记者,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镇江丹徒知县的田祚建造了这座务本堂。

「欢潭大部分都姓田,田氏是宋建炎年间从开封迁过来的,发展得比较好,这次入选的三个建筑都跟田祚、跟田家有关。」

据了解,欢潭老洋房和二桥书屋都是田家所建。老洋房是田祚的孙子田问端建造,二桥书屋则是田家的私塾。「我就生在楼上第一间。」田建勋老人站在记者身边,一手捧着水杯,一手指着老洋房三楼最右边的房间对记者说。

「我太公田问端有三个儿子,八个孙子,我爹是最小的那个儿子,现在我和我堂姐冰君还有堂哥住在务本堂里。」

▍田建勋指着老洋房

▍欢谭老洋房

欢潭老洋房由门廊及3层四合院式小洋楼组成,清水青砖外墙、拱券式门和窗,是典型的仿西式建筑,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步入三楼天台,还可远眺欢潭之秀丽风景,建筑十分考究。

解放后,小洋楼做过曾经的「欢潭乡政府」办公场所,后来还成了小学堂;如今,老洋房已经被全面保护起来,全力进行修护。

「我小时候读书是在旁边的小洋楼里,二桥书屋是我爷爷辈读书的地方,在仁济桥和上睦桥中间,所以叫二桥书屋。」

田大伯告诉记者,二桥书屋的整座建筑是四合院式的,砖木结构,主屋坐北朝南,大门朝东。书屋虽然看来已经破败不堪,但还可以看出当年修建得相当考究。

据崔馆长介绍,二桥书屋建于清代中叶,是萧山现存的唯一的清代书屋。缘何如此命名,大抵是因为古时从浦阳江坐小船溯欢潭溪而上,过两座石拱桥后可直接抵达书屋,故名二桥书屋。

书屋横宽16米,纵深20米。斑驳的墙壁,古朴的房屋,走过这座历经百年的书屋时,仿佛有琅琅书声传来。二桥书屋本来是务本堂的私塾,后面向欢潭望族。

在二桥书屋就读过的田氏后裔不乏俊彦,如田曾垲、田曾基、田曾彭。他们在《萧山县志》里均有记载。据考,这里曾经出过进士2名、县令2名、知府3名、御史2名。

「(这次入选省文保名单的)三个建筑是我们村非常重要的建筑,老洋房占地580多平,务本堂是1850平,二桥书屋是120平。」欢潭村村书记阮山虎告诉记者,目前务本堂里还住着22户人家,二桥书屋住着1户人家,接下来将对这三处建筑进行修补和保护。

「老洋房以前做过乡镇府,现在没人住,其他两个地方都住着人,我们会做一些修复和保护工作,村民也会继续住在里面,有时候有人住反而也是一种保护。」

据新蓝网

新闻视频: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本内容来自萧内网微信订阅号,欢迎分享

萧内网小编个人微信账号:zaixswx

Hash:853bf9847896c864ac5dfdd25b595ef9c383472c

声明:此文由 萧内网萧山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