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这个镇有87处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区文物量的1/5

近日,进化镇林道修建到华家垫段,意外发现古代采石场。其实,这在进化镇已不是一件稀奇事。随着窑址、古墓的相继发现,进化镇已经拥有87处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区文物量的1/5。

截至目前,进化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杭州市文物保护点32处,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41处。

如何让古建筑群焕发生机,让乡村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进化镇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种资源,认真做好文物古建开发和保护两篇文章,切实做到古老和当代的风貌相协调,努力实现「古城镇新活力」。

留存历史,古建筑修缮再现原貌

在欢潭村桥后书屋修缮点,古建修缮师傅裘安法正埋头打磨木条。作为进化人,从业20多年来,修缮进化镇大大小小的古建筑不下20处。修旧如旧,守护历史沧桑,一直是裘安法对文物修缮最深刻的理解:「修缮,比新建更难,因为它的每一处裂缝都是历史的记忆。」在修缮过程中,裘安法力求恢复古迹原貌,他摸一摸、看一看,就大概了解古建的建造手法。「老一辈的雕刻,都是手工的,每一个雕花、设计都是有‘灵魂’的,是现在机器比不来的。」

让他能如此称赞的,便是村里的务本堂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这座由砖、木、石混合四合院式建筑,前后三进,东西厢房,中间是天井,月梁雕刻仙人回纹,挂落华美,檐落牛腿透雕仙人降福,面态祥和,还雕有狮子、仙鹤等祥兽,处处显示着「大宅门」的气派。

「这宅子,是我的祖先留下的。」80多岁的田建勋向记者介绍说,「我记得小时候一家人都住在这里,我们就在这院子里玩。」这里被列为省级文保古建筑后,成为镇里重点保护单位,有专门的综合巡查中队进行巡查和保护。尽管田建勋已经不住在这里了,但是他还会经常回来看看。「我们很爱惜这处宅子,不仅是文保,更是我们的‘根’。」

这些传统古建筑融入了当地的乡风民俗,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近年来,进化镇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总体要求,注重保护开发并举,力求传承利用共赢,做到「留旧」「留绿」「留文」「留魂」。自2018年来,进化镇已修复文保建筑7处,目前正在修缮的文保建筑3处,计划修复的6处。与此同时,欢潭村和大汤坞新村利用村资金修复了一大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古建筑。

建馆设展,打造古建筑文化IP

二桥书屋以前是个学堂,是我爷爷辈读书的地方。」村里一位大伯所说的二桥书屋,建于清代中叶,如今已是萧山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书屋。缘何如此命名,大抵是因为古时从浦阳江坐小船溯欢潭溪而上,过两座石拱桥便可直接抵达书屋,故名二桥书屋。

踏进书屋,整座建筑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主屋坐北朝南,大门朝东,门头下方是石雕门套,刻有精美的装饰,可见当年修建得相当考究。

如今的二桥书屋,已经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和非遗展陈室。据村书记梅李栋介绍,通过将传统国学教育与当代的夏令营、亲子营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游学中体验到传统文化之美。

在进化,很多文物都遵循文化传承的需要,基本延续文物建筑原有的功能来进行活化利用,并将其打造成为村镇的「文化IP」。

「近年来,进化镇不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的多样化。」据进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建筑的活化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体保护修旧如旧,二是在保护基础上利用,创新激活文脉。这其中,建设专题博览馆或原址保护展示,成为留存古迹的一大途径。

正在建设的茅湾里印文陶博物馆,坐落于大汤坞新村蜈蚣腿山下,位于遗址保护区的东侧。这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涉及范围达2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印纹陶窑址。为此,我区特建一座新的博物馆,将以完整的产业链推动茅湾里窑址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将这一国家级文化资源打造成为萧山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古陶瓷文化的窗口。

利用古建筑打造「文化IP」,如今的汤寿潜故居、葛云飞故居、葛壮节公故里表公园等成为全区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地点,进化镇还通过建设研学基地、开设演讲等互动性强、体验性强的活动,进一步讲好进化优秀文化故事。

连片改造,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

在盘活历史文物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比较集聚的片区,进化镇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比如,民众周边游爱去打卡的「古韵欢潭」,这片历史文化街区自打造以来,累计修缮务本堂、欢潭老洋房、二桥书屋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欢潭、欢潭老街2处市级文保单位,同时,修复危旧古宅(建)61幢,修复古水系三条1350米、古桥4座、古井7口,保护古树名木11棵。改建岳园并打造岳飞纪念馆,原汁原味讲述岳飞与欢潭、与萧山的故事,已累计接待旅客达30万余人次,打出了品牌,打响了名气。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有益尝试,激活了老街区内的老建筑。并且通过引进民间资本,重新布局现代化水电设施,融入现代元素,引入文化艺术、展陈等新产业,让老建筑焕发蓬勃生机。「对待文物不能用停滞的眼光来看,活化需要在‘现在进行时’中进行,只保留旧的形式谈不上活化,那些过去的文化符号、印记,只有很好地融入到当前的时空中才有意义。」据区文保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印纹陶之乡,汤寿潜故居」的大汤坞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除了构建生态优美、民居舒适的环境外,还将与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和全国文保单位茅湾里印纹陶,以及汤氏宗祠、御史井等7个市级文保单位一同构成「乡村十景」,通过挖掘、保护、提升、重塑等方式,持续开发乡村旅游,实现「新旧交融」,打造具有大汤坞新村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

来源:萧山发布、进化镇

Hash:4e035f6214642c42c8e3b615920a9c4bde6d67e2

声明:此文由 萧内网萧山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