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为人知的小庙已历经千年岁月

有人说,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

全部在山西境内,

分别为南禅寺大佛殿、

佛光寺东大殿、广仁王庙,

以及天台庵弥陀殿。

当然有争议它到底是唐代建筑,

还是五代建筑,

也有说它为晚唐建筑,近于五代,

那它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呢?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王曲村,总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现存弥陀殿一座、唐碑一通,弥陀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筒板瓦顶,是院内现存的唯一建筑。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说它是唐代建筑?

先来看看南禅寺大佛殿

再来瞅瞅佛光寺东大殿

体型太大,又找不到能囊括全景的位置,

所以只能从侧面看去。

不论是南禅寺大佛殿,

还是佛光寺东大殿,

都先从它们的形态上来进行初步判断,

而这两座古建筑能够最终确定是唐代建筑,

主要还是依靠了梁上题记和经幢。

那么天台庵呢?

天台庵建制不详,史料无载,现仅存正殿三间与已经漫漶不清的唐碑一通,翼角之下的4根擎檐柱,为后世添加。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

佛殿建在1米高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所以,首先还是从结构上来判断

这个判断的过程是这样的:

1956年4月

1956年4月,由文化部和山西省文化局联合组织的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对天台庵进行了调查,发现并考察了这座重要的遗物。

有几位古建大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杜仙洲

“此殿在建筑结构上,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在风格上具有不少早期建筑的特征,可能是一座晚唐建筑。”

此论一出,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古建筑又添一例唐代木构。

柴泽俊

弥陀殿“现存殿宇造型结构,由柱子到梁架、斗拱,几乎全部都呈现出明显的唐代特征”“斗拱、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与中唐时期重建的五台南禅寺大殿相同。”该殿“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佳作”,“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建筑之一”。

傅熹年

“大殿的创建年代不可考,只能大致定在唐代。”“除此之外,殿身构架中未发现更多的比例关系。有可能在金代重修时,因构件朽坏,有的被截短,致使构件尺寸改动较大,如柱高、举高、出檐等,直接影响了天台庵大殿作为唐代实例的研究价值。”

王春波

弥陀殿“从平面到立面到内部结构形式,均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相似。”“又从大殿的当心间材分值,每架椽的水平长度材分值,屋架举折趋势……柱高、铺作高、总举高等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是与五台佛光寺大殿相似,所以天台庵是晚唐建筑无疑。”

李会智

“根据该殿梁架结构的整体和局部结构特点,建筑部件的制作手法,尤其是平梁及四椽栿之间设蜀柱,平槫攀间隐刻拱、泥道隐刻拱的制作手法等特点,为五代遗构。”

然而,又发生了什么,

导致天台庵的年代发生了变化?

2011年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天台庵进行了勘察和修缮方案设计

2013年8月

山西省文物局作出批复

2014年4月18日

工程正式开工

2014年11月1日

弥陀殿屋面拆卸工作完毕,检查脊槫基本完好,无折断、开裂、糟朽等不安全隐患。

11月2日

在脊槫与替木间“长兴四年九月二日……”的墨书赫然而现。长兴乃五代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时公元933年,距大唐王朝灭亡已26年。

11月7日

清理飞子工作接近尾声,当东南翼角南侧飞子拆卸至第14根、15根、16根飞子时,它们上面都依稀可见墨书痕迹。当封尘清除干净之后,“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的墨书题迹被发现。

天成是后唐明宗的年号,四年即公元929年创立了天台庵。长兴四年弥陀殿立架上梁。之后历金代、明代、清代皆有重修。

最终,天台庵还是因为题记,

才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出生年月”。

然而,到此,其实并未完全确定,

仍存有争议。

上梁是中国古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天台庵弥陀殿脊槫处发现的题迹,时间后面的关键字不明确,所以,唐建五代重修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况,弥陀殿上还保留有中唐更早的做法。

——王春波

修繕前的天台庵弥陀殿残损正立面

修繕后的天台庵弥陀殿正立面

所以,弥陀殿“出生年代”的确定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座小庙,历经风雨烟尘,

穿越时空,依旧伫立在它原来的方位,

仿佛一直在诉说着千年前不变的故事,

它虽然不大,没有什么记载,

可它却和岁月一起见证了风起云涌,

它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和传说。

不论它是否从唐代走来,

它都裹挟着往昔的记忆,

一步步地蹒跚而来,

对于我们,

解开它留给我们的疑团,

就成为了最大的使命。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3日第8版、

新华网、中国网、新浪旅游

山西文博会综合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山西文博会 大美忻州

Hash:9fdbfbf828f802d7f1a35f9cbb5e98222509b308

声明:此文由 秀容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