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古庄园 之 庄河长隆德大院的发展与保护
每一座古庄园里都会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传奇故事,演绎着豪门家族的悲欢离合。今天看来,当时代更迭,城市变迁之后,这里便被赋予了很多历史的承载和文化的印记。
在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大院,因其设计精巧、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所以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然而,在辽南地区也有一座当年由山西人建造,可以与乔家大院媲美的庄园式建筑群——庄河蓉花山镇“长隆德大院”,亦称“长隆德庄园”。民间传说,庄园的主人李盖臣曾被慈禧太后召见,且赞誉为“东北第二大财主”。
这座长隆德大院位于清末被称为“德兴街”[1]的现庄河市北部中心蓉花山镇,是目前东北地区较大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地主庄园,占地约70亩,房屋220间(现存68间),鼎盛时有300家丁、40护院。庄园的“缔造者”叫李盖臣,富甲一方的他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起了恢弘的李氏豪宅。
李盖臣的祖辈李大荣和李大贵兄弟俩,从山西徐沟县张华营子[2]一路向东北走来,在持续经营之后,终达显赫一时。他们的买卖遍布东三省,行程千里可以不带一粒粮食、不花一文钱,一路都有李家的店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在远离喧嚣,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
追溯当年,为什么李氏兄弟会落脚在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的庄河地区?据当地村民,李氏族人李华南介绍,当初李家的先祖从山西一路走来,风餐露宿、艰难跋涉,走到庄河便停下来了。当时,哥俩在庄河太平岭青林屯一家山东人开的大车店给人打工,那时的大车店就是提供南来北往的人住宿的地方,李大贵、李大荣哥俩为人忠厚,干活也利落勤快,深得这位山东老掌柜的信任。兄弟俩当初进店要求留下打工时,只求能够管吃管住,不要工钱;干到第二年,兄弟俩对老掌柜提出建议,“如果总是这样没有变化的经营下去是不行的”,他们建议老掌柜“经营车马配套用具,饭菜也需改进,要有特色、要经济实惠。”老掌柜接受他俩的提议后,大车店的经营获得了更好的收益。后来,老掌柜有了回山东之意,找到兄弟俩说要把大车店卖给他们。兄弟俩说:“我们哪有钱买。”掌柜笑答:“你俩仁义,在我店里白干了三年,这店交给你俩我不要钱,也许有一天我再回来还有落脚之地。”
李大贵、李大荣兄弟由此得到了山东老掌柜赠予的大车店,这也是他俩创业的第一个平台。那以后,不断有山东难民闯关东到红崖(庄河古称),李氏兄弟出于对山东老掌柜的感激,接收山东难民,给他们提供住处和种子,让他们自己去开荒种地,第一年不用交租,第二年交一点租,以后看年景好坏交租,但开出的地是属于李氏家族的。
当时,庄河北部山区一带人烟稀少,有山东荣城难民从山东带来橡子(柞树的种子)种柞树。宽大肥美的柞树叶是北方柞蚕最好的食物,庄河有充沛的雨水和日照,平均10℃的气温最适合这种柞蚕的生长。李氏兄弟沿用了开荒的经验,依靠“占产户”的地位,将大片的山林租了出去,允许承租者头几年放蚕,过几年再交租。因为缫丝是当时利润最为丰厚的行业之一,兄弟俩便开始收大茧并研究缫丝。
在李氏兄弟的承包户中,不乏一些拥有手艺的技术工人,铸铁的、酿酒的,于是李家的铁匠炉、杂货店经营也因此应运而生。家族布匹产业也在李家发展起来,绸缎生意越做越大,建成了原料、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业务。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生意最兴旺的时候,李家在东北开了60多个商号,当家的掌柜春天赶着马车出去收租,走一圈回来,就快过年了。
李氏家族的产业甚至远及北京、内蒙古。李氏兄弟成功的秘密,一是诚信,二是商帮。在全国各地,无所不在的晋商商社,也成为晋商“抱团”发展的根据地。而在大连的庄河地区就演义着李氏先祖从山西到东北逃荒发家,并通过智慧与勤奋取得成功的创业历史和商业奇迹。
自李氏兄弟经商聚拢财富开始,一代代接续经营,到了他们的玄孙李盖臣这一辈,达到鼎盛时期,李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这时的李盖臣考虑应该建筑一处“豪华”的安居地,他请了风水先生进行选址。庄河的蓉花山镇五道沟村三面环山,左靠大孤山,右接小孤山,背倚鸡冠山,而其间又有清澈甘冽的溪水流过,山环水抱,这在中国传统的风水里,是个理想的人居之所。同时考虑到,这里距人多之地偏远,是防匪患的好地方。于是,这个山青水秀、无人开垦的山区成为了李家建造庄园的首选地。
长隆德庄园始建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最早建成的长隆德庄园为三进四院式布局,即院中套院的建筑风格,原来共有8个大院(现仅存4个大院),每个大院中还有3个小院。房屋为前出单廊硬山式,具备了中式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院墙由巨大的花岗岩和青砖砌筑,高6米、厚1米,非常坚固。院墙上最大的一块花岗岩条石,4米长、1米宽、重约2吨,当年需要9匹马才能拉动一块石头,当时这一块石头需要二两银子。
大院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最粗的木坨直径近1米,长10几米。巨大的原木都是从长白山原始森林中运来的。整根的红松砍伐后,扔到鸭绿江中,利用水道漂流到庄河,再由纤夫沿着庄河逆流而上,经过太平岭,拉到蓉花山镇五道沟村。
房屋檐角的花砖,每一块均雕有寓意福寿的文字或纹饰,以及精美的八仙图案,寓意人间仙境、吉祥平安。
房屋檐角的花砖纹饰
精美的木雕花格窗,图案丰富具有层次,但却见不到一颗钉子,衔接得天衣无缝。
院落里的木雕花格窗
长隆德庄园的四隅建有防御性炮楼各1座,当时安排几十名带枪家丁,日夜巡逻,防范土匪。
长隆德庄园坚固的防御性炮楼
庄河长隆德庄园青砖黛瓦、飞檐斗拱,一派古色古香之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是辽南民居的样本,体现了辽南民俗文化,同时也具有着一丝晋商的风范。一坡半的屋顶,让不少建筑专家忍不住称其为“辽南版的乔家大院”。这种样式的屋顶,在下雨时可以使雨水缓流,减少对屋顶的冲刷力。并且,雨水顺着屋顶都流向院子里,预示着“聚财”之意。
庄河长隆德庄园的一坡半屋顶
山西乔家大院的单坡屋顶
庄河的冬天非常寒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长隆德大院房屋的烟囱均安在山墙外,一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能保留于火炕内;二是解决了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造成湿墙根的现象。
长隆德大院设计精巧、工艺精准、做工优良,充分体现了我国清末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使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有机地进行了结合。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古建筑保护体系,避免城市化对古建筑的破坏。而保护与发展又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其和谐发展。
1993年3月,长隆德庄园被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被列为大连市第二批重点保护建筑。2013年,为了让老庄园恢复以往的风貌,庄河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庄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缮,这让150多年的老庄园重新焕发了青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庄园的炮楼修复了,粮仓摆上了,房梁重新刷漆,大门也安装上了新锁。院落内整洁肃静,古朴典雅,这里独特的人文风貌,吸引了电视剧《烽火青春》的摄制组。开机前,长隆德庄园已经以一个完整的辽南民居形象,出现在群山环抱的蓉花山镇。自此,闲置多年的大院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作为当地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影视基地,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对长隆德庄园进行了保护与开发。
修缮后的长隆德庄园房屋及院落
以长隆德庄园为例,我国古建筑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于大多数地区之中,保存一条文化街区都已成为难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已遭到破坏。
对于古建筑,活化其用途,有时比单纯保留原貌更加重要。如果让历史建筑不仅有古雅的造型,还能嵌入现代生活,为大众所用,它便不容易被扼杀,其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续。因此,盘活古建筑,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而在盘活古建筑的课题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须细化古建筑活化的指引。每栋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因此对其历史建构保留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避免以活化之名,变更历史建筑之古味。另一方面,是保护主体及资金来源问题。无论古建筑的产权是姓“公”还是姓“私”,古建筑保护及盘活都需要一大笔钱,资金不足导致活化空间狭小。这方面不妨由政府给活化单位以启动资金,政府做好“点火”工作,古建筑活化才能“旺”起来。
对于城市及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其风格只是漫漫长路的开端,合理活化其用途才任重道远!
【此文刊发于《庄河记忆》2018年第四期】
[1] 《庄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庄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2] 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部编:《大连老建筑》,大连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Hash:d4640afd775278301641278f9d7c763dafd773e6
声明:此文由 巴比葫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