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嘉定校区曾经发生的故事吗?

编者按: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校区。其内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刻着“陶庵留碧”。背面写着:

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

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

这座碑为什么立在这里?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

传新实习记者:马子奇 沈业浩

编辑排版:张玮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坐落在嘉定老城西部,与孔庙相距不远,是上海大学最具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校区,然而许多同学却并不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嘉定校区偏僻的西南角落,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刻着"陶庵留碧",由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吴玉章先生于一九六二年题写。

“陶庵留碧”碑

石碑的后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不过由于风雨对石碑的常年侵蚀,许多文字已经斑驳,难以辨认。但吴玉章先生手书的一首七言律诗还依稀可见:

石碑上的诗文

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

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

这座碑为什么立在这里?吴玉章先生写的这首诗又有什么用意呢?

经过搜集资料得知,这里是嘉定县西林寺的旧址,吴老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当年英勇抗击清军的嘉定军民,缅怀热血报国的仁人志士。

“陶庵留碧”的背后究竟有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穿过历史的尘埃,回到三百七十二年前的初夏:当时,势如破竹的满清铁骑攻破南京,挥师东进,想一举扫平江浙地区,不料却在嘉定地区遭到了当地军民的殊死抵抗。

年届四十的隐居进士黄淳耀与退休官员侯峒曾被推举为嘉定守城义军的首领。在社稷将倾的危机关头,黄淳耀以一介书生之躯,慷慨挺身矢石,树旗立誓,率领义军死守嘉定城。

侯峒曾与黄淳耀(该图来源于网络)

七月初四,嘉定城被攻破,黄淳耀与弟弟黄渊耀经过激烈巷战,退到隐居的西林寺中。寺中的无等法师劝兄弟二人装扮为僧人,伺机反清复明,然而立誓与嘉定城共存亡的黄淳耀决心赴死,他让无等法师取来笔墨,在墙上留下遗书,兄弟二人随即双双悬梁自尽,以死殉节。

二人自缢时口中喷出的鲜血,染到身前的墙上,艳如桃花,灿若火焰。无等法师含泪挥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因黄淳耀生前崇拜陶渊明,自号陶庵。“陶庵留碧”因此得名。

相传,兄弟二人死后尸体数日不腐,直到落葬,仍面目如生,而他们留下的这一墙碧血,更是直到乾隆年间还没有湮灭。

“陶庵留碧”发生在赫赫有名的“嘉定三屠”之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我特地请教了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杨雄威老师。

杨雄威老师

杨雄威老师说,“嘉定三屠”的导火索是清军颁布“剃发令”,“剃发令”加剧了嘉定地区民众的反抗情绪,清军也因此受到了顽强抵抗,乃至嘉定城破被屠城后,附近民众还组织了两次反攻,清军因此前后三次攻破嘉定并大肆屠杀,史称“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固然是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但其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反抗精神却不应该被世人淡忘。

杨雄威老师说,嘉定自古繁荣,文化发达,孕育了一批杰出英才,这些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坚守民族气节,在他们的影响下,嘉定地区忠烈之士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嘉定军民英勇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得以继承,在抗日战争中也有体现。1932年淞沪抗战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嘉定曾两度沦陷,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嘉定军民的各种抵抗活动从未停止过。

关于嘉定三屠的遗迹,还有耸人听闻的传说:

相传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有一座花坛,呈"八卦形",花坛的下面是当年屠城遇难者的万人坑。尽管花坛中花草繁茂,但是花坛四周的温度始终比别的地方要低,即使是盛夏的午后,也寒气逼人。

然而,记者绕遍了嘉定校区,只看到了葱茏的草木和长满青苔的假山,却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八卦花坛"。

草木葱郁的假山

不过,就在"陶庵留碧"石碑的旁边,记者发现了一大片花圃,据正在工作的师傅讲,花圃中的花主要是菊花,是为今年的菊文化节而准备的。

种满了菊花的花圃

黄淳耀生前最崇拜的人是陶渊明,而陶渊明又最喜爱的花又是菊花。如今,在这片曾经浸透碧血的土地上,生长着无数的菊花,含苞待放的它们,拥有着与生俱来傲霜风骨,继承着当年英烈的不屈与坚贞。

待到菊花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之时,但愿有人能记得那片浸透碧血的菊花圃,记得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英勇忠烈。

铁马兵戈时境迁,往事随风散如烟。碧血陶庵今何在?金甲尽带耀青天。

Hash:6c397a1bdf353a0012b018b66adc491051bb0222

声明:此文由 传媒新观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