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新石器遗址有20多处,旧石器“禹门洞穴遗址”可追溯到5万年前!

关注 陕西韩城旅游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过客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 有味道的旅程

史前 远古遗迹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韩城地处黄河中游,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当我们穿越幽深而古远的历史隧道,不禁惊奇地发现,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夕,韩城地域就活跃着大量的原始先民。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一部分,与华夏民族的所有始祖共同创造人类文明,走过了自己漫长的历史。

西依梁山 东临黄河

韩城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隅,西依梁山,东临黄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天然摇篮。

韩城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西部为山区,中东部平原,东部 为川道。山、川、塬皆有,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城西部地区呈山岭和黄土丘陵地貌。境内山脉属黄龙山系的梁山山脉,东北一西南走向,自西向东延伸,为放射状分布的河流所切割。区内分为南北两个主脊。南有巍山香山尖山等;北有大岭、西峙寺山、猴儿山、牡丹山、八郎山、高祖山龙门山等。其中大岭海拔1783米,为最高峰。这一地区植被良好,现在仍有大片原始森林,不少地方遗存着天然石窟和洞穴。

中部地区是平沃野,宜农宜桑的黄土台塬。其东西宽10—20公里,南北长50公里,流经其间较大的错开河、盘水、水等主要河流大部源自大岭南麓,流向基本呈西北一东南向。此外还有较小的院子河、埝庄河、白矾河、汶水、泌水等。这些河流均源自西部山区,经台塬形成河谷向东汇入黄河。沿河的河谷川道,自然成为原始先民理想的栖息地。因此,在这些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达数十处之多,形成了内涵丰富且价值极高的古文化遗存。

黄河于独泉入境,由西北向东南,出禹门而南下,径流65公里到芝川镇姚家庄出境,成为流经韩城的第一大河。禹门口以上十多公里,黄河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其最窄处的“石门”,宽仅50多米,两岸削壁千仞,险峻无比。传说此乃禹凿龙门,劈山引黄导流之处,俗称“禹门口”。在这里留下的无数遗迹和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是为“华夏祖龙”宏伟业绩的印证。考古发现,在禹门口的天然洞穴中,有五万年前,次于蓝田猿人大荔猿人的旧石器晚期的人类遗址和大量石器。这里生活过的韩城先民,不但揭开了韩城历史的第一页,也和黄河流域其他地方的古人类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地区均属海拔较低、土质肥沃的冲积漫洲和河边滩涂。

黄河从禹门口冲决晋陕峡谷后,河床骤然舒展,形成宽阔的河谷漫滩,再加上由西而东的十多条河溪,在入注黄河处形成形貌各异的冲积滩洲,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生活和繁衍生息。在沿黄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北起下峪口,南到芝川镇,几乎无处不有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

纵观韩城地貌,山、塬、川、滩类型多样,东西部地区高差悬殊。西部最高处海拔达1783米,东南最低的水黄河口海拔300多米。在这纵深只有50公里的地域,有如此大的高差,便形成了“山区冬眠才初醒,塬上已是盛夏时”的立体气候特征。因而在韩城地区,既有气候温湿的平原河川,也有松软肥沃的滩涂漫洲,还有利于藏匿的山林洞穴。这种多样互补的自然环境,既可提供丰富的渔猎、采集资源,又可躲避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袭,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环境。

人类产生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由于生产力的原始、落后,原始人类对自然资源有着无奈的依赖,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韩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鲜见的地貌特征,为原始先民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生存和发展的优越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孕育民族文化的摇篮。远古时期的韩城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所创造的古老文化,是汇入中华黄河文化巨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源流。

禹门洞穴 史前文明

在距今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韩城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通往桑树坪的煤炭铁路专线时,在禹门附近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故被专家命名为“禹门洞穴遗址”。

“禹门洞穴遗址”,位于市东北30公里禹门口黄河西侧600余米的华子山山腰。洞口朝东,比黄河水面高出约30米。197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和历史系对其进行了两次清理发掘。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禹门洞穴遗址”地层属奥陶纪石灰岩,洞穴约高6米,宽3米,深4米。洞中堆积物厚约3米,分为三层。出土的石器有小砾石凸镜体、兽骨(火烧骨)和人工打制的石核、石片、石器等共1202件,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存物和灰烬层。出土的石器按用途分为砍砸器、切割器、尖状器、刮削器。石器体积细小,石核为楔形,石片宽短且薄,石料以燧石和石英岩石砾石为主。植物残存物是木本的松、桦、榛、柳、云杉、胡桃、鹅耳栎、蔷薇科,草本的豆科、毛茛科,禾本科、百合科、伞形科、蒿属科等;动物残存碎片是牛、犀牛及鹿等动物的骨骸。从植物残存物和动物残存碎片来看,当时此地属森林草原型的生态环境。其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更新世中期之末到更新世晚期之初。

这些实物无可辩驳地说明在距今大约五万年以前,韩城先民就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内,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果实,在洞穴西南的草原上追捕野兽,用石器刮削切割牛、犀牛和鹿的皮肉,围着火堆分吃烧烤的食物,过着原始公社生活,创造着自己灿烂的文化。

“禹门洞穴遗址”,是解放以来在黄河中游沿岸首次发现的滨河最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为我国远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探索我国新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经过中期的“大荔人”,到晚期的禹门口旧石器“新人”,印证了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仰韶文化 遗址遍布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地处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截至目前,韩城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多处,绝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澽水、芝水、盘水和亢水背风向阳的二级台地上。新石器遗址中,既有较早的以小西庄、庙后、药树村等为代表的,以红色彩陶为主的仰韶文化遗址,也有以史带村、化石村、大德堡等为代表的以灰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人类还没有真正走向文明之前,韩城地区已是一个部落林立、人群密集的古人类长期生存繁衍的地区。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在濒临黄河的“昝村寨遗址”“史带村遗址”“化石村遗址”和濒临澽水的“芝川北寨遗址”“庙后村遗址”等地方,从发掘和显现的文物看,多属“仰韶文化”,彩陶、灰纪陶片,零星残陶和断崖灰土层,俯拾可得,距今六七千年左右。另一部分具有龙山文化特征,距今五千年左右,约占三分之一。“新村遗址”和“庙后遗址”最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石器都是经过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铲、石锛等。另外,又有骨器和陶器。骨器有骨铲、骨针、骨刀、鱼钩等,形体小、制作精细,尖锐光滑锋利。陶器最多,有锅、碗、盆、罐、盘、缸等,还有陶纺轮、陶塑猪。

这些遗址表明,在这一时期,生活在韩城的先民已经从西部山地移居到台塬川道地区,从原始游牧生活进化到原始农业社会,揭开了韩城文明史的序幕。

©=作者 :《韩城史话 》秦忠明

©=最温度、最深度,最情怀、最态度的平台

史记韩城 · 黄河文明

一入韩城千年里,街巷塔楼庙无言。文史圣域的“小北京”,是读书人的朝圣地。千年流淌的文脉,如古城的封面,是韩城灵魂之所在,是厚植乡愁沃土的“定心丸”。

忆往昔,秦腔唱词里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活跃在《装台》、《山海情》等热播剧中,它以其“ 关中文物最韩城,直以登仙喻此行”的风韵让人神往涉足。

“城脉”即“文脉”,为文脉建档筑巢,城脉更有气象。韩城的“城运”,是关系世代子孙的千年大计,古往今来,这座城市延续文脉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涵养人文情怀,留下乡愁记忆。 这是文化出海,照亮千年航程的“指南针”,是文明者文明的通行证,是“史记韩城”出发的“迎宾门”和“会客厅”。

❶ 韓城,你的名字。

❷ 韩城 | 曾经最爱江南雨,如今偏爱我的城!

❸ 叩问古城,你可记得我倾世倾城!

❹ 知音难觅,历史亏欠司马迁一个“管鲍之交”?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Hash:1598419bb48441c3f04bc9d39c77242c6947686e

声明:此文由 陕西韩城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