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偏僻地下交通站 今朝红色旅游新地标

央广网新余7月27日消息(记者 胡斐)日前,记者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城出发,驱车近一小时,经过山路十八弯,来到该县操场乡白泥垇——湘鄂赣省苏交通站旧址,这里山连山,岭连岭,树木葱郁,该旧址标示牌高高竖立在路口显眼处。

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沿着标牌指示的方向拾级而上,党旗做成了一个巨型雕塑;再往上,接近山腰处,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翻过一个山岭,湘鄂赣省苏交通站旧址映入眼帘。今年以来,该地已累计接待来自省内外3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前来接受参观学习、接受革命教育熏陶,已然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之一。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党员纷纷来到白泥垇,重温入党誓词(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至1937年),当时的新余南部隶属于湘赣革命根据地,北部隶属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为加强两大根据地之间的通讯联络,湘赣省委与湘鄂赣省委建成了一条长几十公里的地下交通线,在新余设立了80多个秘密红色交通站,白泥垇地下交通站是其中之一。这条交通线从1930年冬开始建立,一直活动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才结束。

游客打卡湘鄂赣省苏交通站旧址(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1930年冬,白泥垇交通站建立后,村民周细牙、胡菊华夫妇成为隐蔽战线上一对非常出色的红色交通员,完成了许多党组织交办的特殊任务。1934年初,时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邓洪接到一个重要情报任务,接受任务后,挑选了10名红军战士武装护送,走了三天三夜来到白泥垇村,按约定暗号敲开了周细芽的家门,因为隔壁住的黄园麻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革命分子,夫妇俩将邓洪一行藏在屋内一个用于储藏红薯的地窖里。

胡菊华和儿子周传牙旧照(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天黑后,周细芽在前面开路,帮助邓洪一行绕过层层碉堡,避开重重岗哨,渡过滔滔袁河,最终到达新余水口苏区,胜利完成了护送任务。然而不幸的是,周细芽护送邓洪一行离开白泥垇村时,被村里一名奸细察觉。一回村,就被逮捕,身受重创后不幸牺牲。敌人又将周细芽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胡菊华绑走拷问,但她也与丈夫一样,她什么都不说,最后胡菊华被操场乡凤塘村娘家人救出,而后产下一子……”聆听着当地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周细芽夫妇的革命事迹让现场每位游客为之动容。

白泥垇地下交通站旧址(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现场参观了白泥垇交通站旧址,让我一下子进入到那段烽火岁月。在分宜,像周细芽夫妇这样为革命付出牺牲的还有很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如革命先烈所追求的那样,我们过上了他们所愿的生活。今后,我要时刻牢记革命先辈遗愿,立足岗位,为分宜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前来参观的当地党员干部刘坤告诉记者。

游客们参观交通站旧址(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1991年7月1日,分宜县人民政府在周细芽、胡菊华夫妻房屋附近立碑纪念。2019年以来,当地争取资金200万元兴建白泥垇地下交通站遗址,昔日的旧址得到完整保护,平房修缮成陈列馆,还兴建纪念碑、广场等硬件设施,逐步打造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常年不断。

前来参观的游客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讲好白泥垇地下交通站旧址的红色故事,用最朴实的话语将聆听者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周细芽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依旧倔强保守秘密,其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我要从文字、话语中向听众讲述好革命红色故事。”当地讲解员沈夏冰说道。

当地风景优美、景色怡人(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红色交通员的故事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活县战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文化优势,努力打造有特色、高标准的旅游景观,塑造分宜旅游品牌。着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挖本土红色历史,宣传弘扬红色故事,建成包括白泥垇、介桥村、中共分宜临时县委旧址、分宜钤岗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将士陵园等一批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断提升本土文化魅力。今年分宜县还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Hash:6a9d386de5a65543ffcfce778229105e33f59ff7

声明:此文由 央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