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牧羊人”卜式捐助汉武帝抵抗匈奴,最初为何遭到拒绝?

西汉“牧羊人”卜式捐助汉武帝抵抗匈奴,最初为何遭到拒绝?

最近,山西发生洪涝灾害,人们纷纷捐助献爱心。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当社会出现灾害或者困难时,总是有热心的人站出来,伸出援助之手。

按常理,热心的捐助总是会受到欢迎的,可是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人的捐助,最初竟然遭到了拒绝,他就是卜式。

《汉书》、《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他的故事。《史记·平准书第八》记载:“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

卜式牧羊图

卜式有一个弟弟,当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当时他只取羊百余只,田宅财物都分给了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余年,羊多达千余头,于是便购买田宅。而他弟弟不善经营,倾家荡产,卜式于是多次分给弟弟财产。由此可见,卜式的为人非常质朴厚道。

汉武帝时期,汉朝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愿输家财半助边”。谁想,他的这份热情不仅遭到了汉武帝的拒绝,汉武帝还派人去调查卜式的真实目的。专使问卜式:“你是想当官吗?”卜式说:“我从小牧羊,不会当官,也不愿意做官。”专使又问:“那是你家里有冤情,想申诉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遇到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我无论到哪里,人们都很尊重我,哪来的仇人啊!”专使说:“既然是这样,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呢?”卜式坦然地说:“天子诛匈奴,我认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出钱,如此,匈奴可灭。”

专使听后回去报告了朝廷。汉武帝也对丞相公孙弘讲了,公孙弘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汉武帝拒绝了卜式捐款的请求。

一年后,因为与匈奴的战争,再加上匈奴浑邪王等归降汉朝,需要安置,朝廷开支过大,国家粮仓和钱库空虚,进而流民增多,各级官府无力安置这么多流民。卜式得知这一消息,就出钱20万捐给河南太守。后来,河南太守把此次为官府捐钱的人员名单呈给朝廷,汉武帝又看到了卜式,汉武帝想到一年前卜式上书要求输财之事,这才相信卜式的确是一个仗义疏财之士。汉武帝赐给卜式一些钱,卜式把这些钱“尽复与官”。

汉武帝大为感动,“乃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四顷”,并且“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但卜式拒绝了做官。汉武帝便让卜式去上林苑养羊,卜式接受了。一年后,卜式把上林苑中的羊养得膘肥体壮,汉武帝看后非常高兴,就问卜式牧羊之道。卜式不仅讲了养羊的心得,还从养羊联系到当官为政。汉武帝非常喜悦,便任命卜式为缑氏县令。卜式勤政爱民,政绩显著,不断升迁,一直被提拔为齐王太傅、刘王相。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11年),卜式还担任御史大夫一职。不过,后来因为反对汉武帝的一些措施,卜式被贬为太子太傅。

卜式画像

宋代诗人苏轼为政尽心,诗文名满天下,更令后人钦佩的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宋史·苏轼列传》记载了他开办“公立医院”救治百姓的事迹,这件事也广为流传。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赴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百姓。

经过深思熟虑后,苏轼决定创办一家官办医院,救治百姓。可是开设医院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他同属下商量后,决定采取募捐的办法。苏轼首先从府库里拿出2000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同时号召城里的有钱人捐款,可是还缺不少钱。苏轼回家后,把情况同夫人王闰之说了,王闰之全力支持,带头卖掉陪嫁的首饰参加募捐,苏轼又拿出自己的积蓄五十两黄金交了上去。

在苏轼夫妇的带动下,参加募捐的人越来越多,总算把办医院的资金募集起来了。苏轼又聘请了一些医生,在杭州众安桥旁边找到了一处官家的院子,办起了一所医院:“安乐坊”。为了给百姓治病,苏轼的夫人还把祖传的秘方“圣散子”贡献出来,制成了大批药品。

清人绘 苏轼

安乐坊建起后,苏轼在派官员和医生分赴各个街巷救治病人的同时,还免费发放食品、药品。这些药品很有效,吃完药品后,不少百姓得以痊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根据记载,苏轼创办的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

后来,在众安桥附近,苏轼又开一药局:“惠民药局”,就如同现在的药店。

史书还记载了苏轼智斗无良药商的故事:有个囤药的药商也感染了疾病,请了好几个名医都没看好,药商自家的药铺里没有管用的药,他听说苏轼安乐坊的“圣散子”有奇效,便让家人去索要药方。哪知苏轼定了这样的规矩:只赠药,不开方;只赠穷人,不赠富豪。有钱人用药,每用一服,须捐助安乐坊纹银百两。

药商只好捐银子买药,“圣散子”药效明显,那药商吃了三服药病就见轻了。其他药商感染疾病后,也到那里捐款买药,苏轼变相收到了大笔募捐款,他用这些钱,又开了几个药局,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取药。

生活在苏州的彭绍升,是清代著名的慈善家,他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多种慈善活动,另外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值得一提的是,在1793年的大水灾中,彭绍升推出了一种救济措施,有效地开展赈灾物资的发放,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彭绍升画像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春,江南发大水,“麦尽烂,入夏雨如故,禾不得插,米价腾踊,每一石至三千钱”。往年遇灾害,官府会举行平粜的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平粜,就是指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这一年发生水灾,彭绍升依然如故,倾尽全力帮助百姓,“会公私所储,得五百石,每一升减钱六,合减三十万钱,尽散诸籴者,始五月乙卯,迄六月辛卯晦,凡三旬有七日。”

彭绍升在平粜救民时发现了一个现象:穷苦百姓纷纷涌来,整个街巷都挤满了灾民,身强力壮的灾民,能买到十来升,而没有力量的弱者,甚至一升也买不到。这种状况,对于平粜的作用大打折扣。

彭绍升针对这个弊端,推出了“划界给票”的创新举措,即“东以城桥为界,南以城为界,西以新造桥直南为界,北以吴衙场为界,除诸大户市廛外,合计五百家,家予一票,按票给米,日以三升为率。”也就是说,彭绍升发票给百姓,百姓按票买米。为了防止多买和重买,“邻人日持票来籴(d%uED,买进粮食,与“粜”相对——注),门外收钱,门内给米,於票上印日期为记,不得重籴。”这样一来,家家都能买到平粜米,救助收到了良好效果。

Hash:ddbd0357e674e64ca268275a86c2ea18dfb277e0

声明:此文由 北京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