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历史烟云中湮没着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古城(图文)

怀仁市域东南隅的河头乡,地处桑干河南岸的大顶山下,是一片开阔的平原。东西走向分布的几个村庄,有河头、小昌城、东昌城、旧站、小滩头、大滩头等,以村名看,河、滩、城、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似乎存在某种联系。而就在东昌城村和小滩头村的中间地带,还真湮没着一个曾经辉煌近半个世纪的古城——勮阳城

勮阳故城的城址,在我的记忆中很是熟悉。我的家乡小滩头村在勮阳故城之东南方约六七百米处,村人谓勮阳故城遗址为“古城”,而东昌城村在勮阳故城之西四五百米处,村人谓勮阳故城遗址为“东古城”。勮阳故城遗址现为东昌城村地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读中学时,每天几次往返于勮阳故城边的乡间小路。其时,偌大的城垣早已成为旷野中的片片农田。但每在冬春季节,满目荒凉的黄土中常常能见到经风吹裸露出地面的残砖破瓦,也能依稀地看到几段高出地面的三四米宽的黄土小梁小丘。只是由于数年冬春的农田基本建设,已经使得古城墙遗迹残缺不全了。当年我们的历史知识匮乏,根本不知道古时的勮阳城,周边村庄的人们都说那里是一个古城,何时湮没却毫不知情。

新世纪以来,关于对勮阳故城的初步研究,使这个曾经就在我们眼前而毫不知情、且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的勮阳故城的轮廓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查阅资料,百度百科有关勮阳故城的表述内容是,怀仁市域在汉代以至三国、两晋曾属雁门郡勮阳县。而《中国历史地名词典》(1986年版)载,勮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西应县东北,西晋废。仅此寥寥几句,但一定有不少历史的信息藏在其中。

勮阳故城虽然在两千年的历史风烟中湮没了,但悠悠岁月中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还在昭示着这座古城当年的兴盛和繁荣。无疑,在西汉时期这里曾是桑干河两岸百里之内的经济文化中心。

一篇关于勮阳故城的研究文章,使我们终于对勮阳故城有了轮廓性的了解。2010年,怀仁县文物管理所李丽娟、安孝文在《文物世界》2010年第二期发表《怀仁战国古城考》,对勮阳故城城址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怀仁战国古城考》在有关勮阳故城的内容中谈到,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曾在桑干河南岸的东昌城村村民家中征集到一个完整的瓦当,瓦当上有四个字“千秋寿城”。村民讲,这个瓦当是当年在村东的“东古城”挖洪水渠时发现的。这一线索至关重要,有出土实物,有遗留名称,也有较为准确的方位。

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再次走访了该地并对勮阳故城城址进行了简单的勘探,用卫星定位仪较准确地定位了勮阳故城城墙的位置。

西城墙:东经39°46′11.9″,

北纬113°16′10.5″。

东城墙:东经39°46′19.5″,

北纬113°16′33.9″。

北城墙:东经39°46′14.2″,

北纬113°16′16.8″。

南城墙:东经39°46′48.5″,

北纬113°16′22.6″。

其中,西城墙在大跃进年代修建桑干河洪水渠后,已无痕迹;东城墙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中全部摊为平地;北城墙尚有少量墙体遗存;南城墙遗存较为分明。

经过勘探,勮阳故城城址认定为东西宽620米(±10米),南北长850米,面积50余万平方米。

勮阳城曾是汉代雁门郡的属地,他们以采集到的陶器标本有绳纹,推断勮阳城始建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并推断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考古文化信息,即位于河头乡下峪村的下峪遗址文化迁徙到勮阳城,而现桑干河北岸的海北汉墓群是勮阳城达官贵人的墓地

勮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从战国后期建置到西晋废置,前后共存400多年。它在雁门关外桑干河两岸的地位缘何衰退地如此之快,其中之谜引起许多研究者的猜测。是地缘政治的需要?是军事争斗的毁灭?是民族迁徙中的衰落?还是桑干河或浑河河水泛滥的被迫迁徙?近2000年的朝代更迭,山川变迁,人文演化,加之古文献的片言只语,已经无法有根据地描述它的过往了。旷野中,数段城墙的遗迹,几块残破的陶片,它们无言的诉说,只能引起我们对从前久久地猜想。

来 源:怀想仁人

Hash:460b6d9fcdb5a6595e02ad38c17542f9f7f44cbf

声明:此文由 怀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