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黄沙塘村的黄家祠居然没有正门面

黄沙塘村村民诸姓聚居,一个自然村辖9个经济社,竟然聚居了23个族姓。据考有:陈、李、张、黄、何、周、邓、卢、朱、蔡、余、彭、麦、林、刘、詹、钟、夏、黎、袁、罗、谢、叶。这个诸姓聚居的村落,陈、黄族氏是大姓。但诸多族姓,除了朱姓有“干亭朱公祠”外,就是黄姓的“昶文黄公家塾”了,其剩余21个族姓氏均没有祠堂

"干亭朱公祠”是民国名人朱兆莘的祖祠

黄氏的“昶文黄公家塾”位于黄沙塘旧村,该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占地约5万平米。村前是宽敞的地坪及一口与村面等长的半月形水塘,水深宽阔约30多亩,村东北角另有一口约8万平方米的水塘。由于村民诸姓杂居,迁居及建造时间不一,除了村面建筑比较规整外,其余较为随意,故村落布局显得零乱。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共有9列,每列的前三座建筑较好。有北帝庙、干亭朱公祠、黄氏公祠(即昶文黄公家塾)、玉堂乡祠、谌经家塾及民宅100余座。民宅多为三间两廊式布局。村前中段尚有一口古井,构筑精良,水质清澈。

正门头石刻“昶文黄公家塾”,但黄沙塘村人习惯叫它“黄家祠”

黄家公祠位于村前中段,前有玉堂乡祠,东邻干亭朱公祠,西门隔一条约6米宽的巷,与朱兆莘故居东门相斜对,是整个花都区唯一没有正面门面场地的祠堂。

黄家公祠三间两进,建筑占地面积201.6平方,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门额上阴刻“昶文黄公家塾”,上款:“道光岁次已丑”,下款:“仲冬吉旦重修”。有黄氏族人黄国柱所撰堂联传世:上联:“海外赤子慷慨解囊洵是陋祠去旧”,下联:“族中贤达热忱募捐无非俎豆重光”。

进出宗祠的狭道长满苔草

昶文黄公家塾在解放后,曾被收归公有,先作为村小学校,后作村大队部办公室。后来落实有关政策,于2008年交回黄氏族人使用。《黄氏族谱》有族人黄国柱所撰专篇记载祖祠回归感言。黄氏族人在村中是大姓,但是黄氏宗祠为什么不叫“昶文黄公祠”而叫“昶文黄公家塾”呢?而且为什么缩入二十米,被“玉堂乡祠”严密地遮挡住风水,变成没正门面,只能在巷中开西门进出呢?查《黄氏族谱》及《花县志》等史料,均没有记载,访问了村里的一些老人,零星说法很多,归纳起来还是迷信风水:

这间“玉堂乡祠”,盖在“黄家祠”正门原来的空地广场上

原来,黄姓在黄沙塘村虽然是大姓,且迁居较早,但俗话说:“朝中无官,族大势弱”。黄氏的祖祠——昶文黄公家塾,建于道光已丑年(1829),而建在其东邻的干亭朱公祠,建于道光癸未年(1823),朱姓祖祠比黄姓祖祠早建6年,这是其一;村中朱姓,一门公孙三举人(朱桂芳、朱珩、朱兆莘祖孙三人均中举人,其中朱兆莘还当了民国外交大臣),祖祠前有敕赐旗杆夹,显赫一方。古时候崇尚“君君臣臣”的孔孟之道,尊卑有别,这是其二。所以黄氏族人修建祖庙时,自然不能与朱姓祖祠齐肩而立,谦让地向后退缩20米,以示尊重。由于朱氏势大,在故居前又修建了一座“谌经家塾”,黄氏族人也不好叫“黄氏祖祠”了,也谦恭地改成“昶文黄公家塾”。

黄氏宗亲黄国柱指着牌子讲述往事

民国十九年(1930),朱兆莘已经是民国参议员,总统府秘书长。并旋入外交部,先后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公使馆一等秘书,并担任国际联盟理事会、万国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后来又任意大利全权公使.兼任驻英国代办。民国十六年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西南五省外交特派员,广东省政府委员等职。但朱姓族人在人丁繁衍上却不如黄姓人丁兴盛,究其原因,有人说是黄氏族人的昶文黄公家塾(即黄家祠)门前有一口大古井,建于清代。井台花岗岩条石铺地,阔5.3米,深4.5米,占地24平方米。圆井腰由6块花岗岩条雕凿而成,外径2.1米,内径1.5米,井壁由大红砂岩条砌筑,井深8米,井水充盈,清澈,可供全村人使用。

与“黄家祠”旁门相对的是朱兆莘祖宅

传说有风水师路经黄沙塘村,他用风水八卦罗盘校对方位,说此地是龙脉所在地。好风水大家都要有份,于是在朱氏的倡议下,在“昶文黄公家塾”门面前退缩20米的空地上,盖了一座“玉堂乡祠”,作为村的议事场所及诸族姓的公用祠堂。为了表示对朱氏尊重,玉堂乡祠修建时比旁邻的干亭朱公祠退缩1.8米。既然名正言顺为公用祠堂,黄氏族人自然不敢犯众怒,所以,昶文黄公家塾(又名黄家祠)是花都区300多间宗祠中,唯一没有正门面的祠堂。黄氏族人只能向西开了一个侧门,沿着铺了四条花岗岩长石条,约2.2米宽狭窄的通道进入祠堂。

黄氏族人的昶文黄公家塾(即黄家祠)门前有一口大古井,井水充盈,清澈,可供全村人使用。

偌大的黄家祠就靠这条狭窄的小巷和旁门进出

编辑:小狼

Hash:a4246a4b2a5d22ed7fbdf00698e721eef0b5385e

声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