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梁弄这个小村庄里竟然藏着一群“兵马俑”

闽浙沿海一带

多有地名称为岙

意指山间平地

亦为村落聚居之地

在古镇梁弄

西行十里许

就有一村唤作建隆岙

这里背靠群山

景色怡人

据传村里曾有智者看见一童颜鹤发老者驱赶群羊至村庄后山,待走近时,群羊却已化作块块白石,一缕云烟飘逸而逝。不久,天降暴雨,电闪雷鸣间,只见一条青龙舞动于村前山麓田间。乡人亦敬亦奇,为感及仙人相顾,神龙相助,遂改村名为见龙村。后得高人指点,说是见龙过誉而易名建峒,又叫建峒西岙,建峒岙村名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村庄曾经一度还称为建隆村,也许是“峒”、“隆”谐音而来,寄托了村民期盼村庄兴旺发达的愿望。梁弄有两个西岙,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把白水冲下的西岙叫做紫溪西岙,把石井山下的西岙称为建峒西岙或者建隆西岙。

建峒岙背靠石井山

面对贺溪水

有狮、象、虎、蛇四山分列左右

外围两侧为谢安东山笔架山、谢公岭

这里青山绿水

石多洞奇

环境幽雅

是理想中的一处风水宝地

南宋古墓即宋代"开府仪同三司"

一品阶衔的孙子秀墓园就坐落于此

关于孙子秀

孙子秀,字元实,号静见,世居梁弄姚巷。他自小聪慧勤奋,熟习《诗经》,于绍定四年中举,次年又登进士第,就任江苏吴县主簿。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孙子秀的故事

当时吴县有妖人兴风作浪,用巫术骗钱害民,当地太守胆小而不敢处治。孙子秀上任,即打碎妖人用来骗人的“水仙”神像,烧毁其居庐,同时下判词说:“你既是水仙就请到水府过日子去吧”,即派人将妖人沉到太湖中。如此一来,吴县再也不敢有人以妖术骗钱了。

他在淮东任职时,宜兴一带遭遇水患,粮食歉收,孙子秀当即要求总领免去粮税,以减轻农民负担。总领以影响驻军军饷为由,不敢担此责任。孙子秀说,这关系到许多百姓的性命,我岂能为自己仕途而不顾,天大的罪责都由我来承担。在孙的力争之下,终于免去了宜兴的田租粮税,百姓拍手称快。

孙子秀任金坛知县时,尊敬人才,审明教化,出资修复茅山书院。他还详审积案,是初犯者,经乡邻证实,即刻劝化放归;重犯及狡黠者严惩不贷。主管浙东盐场时,了解到盐场每向盐民收盐时,额外多收五袋,名为“五厘盐”,实为当地官员私吞。孙子秀立时废除这一陋规,为盐民减轻额外负担。

淳祐十二年(1252)任徐州知府时治桥修堰、茸城浚水,赈民减税,得到百姓拥护。当时,孔子后裔随宋室南渡,无奉祀的专祠,孙子秀即撤废寺,奏请皇帝建立孔氏家庙,按曲阜阙里的格局,恢复儒奠之礼。

后来,孙子秀调京任太常寺丞兼金部郞中,当时,权奸丁大全将出任宰相,众多太学生伏阙上疏,反对丁大全任相。但是,奏章都被丁大全亲信扣留,无法直送皇帝。孙子秀知道此事后,即向检院索取原疏,直送理宗皇帝。当丁大全追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送疏的是我,如果有罪,我甘愿承当。

再后来孙子秀累官至吉州常州、婺州知府,每到一处即严核田亩,追缴势豪之家多年隐瞒的赋税,招抚流民复业,清理积案怨案,受到各地百姓赞颂。度宗皇帝即位,进孙子秀为太常少卿兼右司农,不久又兼临安知府,晋升至开府仪同三司,后因言语触犯朝廷而罢官,被罢官后住梁弄“姚山别业”,常去浏览四明胜迹,以诗、酒、山、水为乐,写下了不少关于四明风光的诗篇。

一年后,度宗皇帝复命孙子秀任婺州知府,行至半途得病而卒,享年56岁,葬于建峒岙石井山下。文天祥深为朝廷失去一位贤臣而痛惜,曾写下铭文云:“既明且哲保其忠贞。噫!此临安之严父慈母,而姚江之凤凰景星。美哉庙廊之器,莹然玉壶之冰。以太学涵育之懿,专名邦廉介之称。”

这次,小编为了亲自探访孙子秀墓,着实化了不少精力。先是到了建隆村,但要找到上山的路,也是颇难。向村民打听,才知孙子秀墓就在村后的竹林里,离我们不到100米距离。

沿着石阶向上攀爬,同行的摄影师背着脚架等摄影器材,喘着粗气,汗流浃背。想来孙子秀的墓为啥建的这么高,据说是因为孙子秀死在宋末,怕残暴的元人掘墓吧!

“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孙子秀墓前的石翁仲,宋代风格的武士装束,非常精美,很难得还能保存得这么好。无论是雕刻、绘画还是评书小说里,宋代的盔甲总是那么的鲜活和生动。而这件石翁仲虽然是石质的,但是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头戴凤翅盔,身穿山文甲,脑后斗大一颗红缨”,这些小说中的描写就活生生的呈现在我眼前。

盔两侧的凤翅有所损坏,但依旧很美观。肩膀上这个狮子面孔的部分叫肩兽。它也是唐宋以来中原铠甲上的标志性部分。有研究说它起源于中亚,无论怎样,现在它已是中国铠甲的标志性组件了。

这是另外一个,埋了大半截在土里,也正因为这土,很好地保护了它们。这个是文官,头戴进贤冠,冠顶上有五梁,应为一品。

孙子秀官至一品,按宋朝葬制所定,此墓园建造规模十分宏大。从山下官道至墓地铺设长约2公里的墓道,都用鹅卵石砌成,路宽可以五马并行。为送葬人不走回头路,特建造进丧、转丧两座石桥。据当地老者回忆,当时墓前有石砌台阶,过台阶为石碑亭,整座石亭为花岗石建成,上置云纹石梁石雕飞檐亭顶,中间立棕红色石碑,约2.5平方米,上刻宋太常少卿、右司农、临安知府孙子秀生平。

绕过碑亭,有石桌、石凳,桌上有石质祭品90件。墓前横排立文武4个石翁仲,高2米多,大至两围,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精品。石翁仲前下侧有石马、石羊、古虎等石雕动物,象征忠孝节义。再往前就是墓道口,约有1.5平方米大小。从墓道口至台阶有约300平方米的圆形平台,作为祭扫时的拜坛。另有用数百块赤色条石砌成墓后半圆形护墙,整座墓圆周约90步(估计直径为20多米),高约一丈八尺,规模之大,气势恢宏,现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转载于姚时光

想了解更多余姚旅游资讯,请关注<余姚旅游>微信公众号.

Hash:1f17f5423db330546751817104c3d2125bbc6742

声明:此文由 余姚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