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老学堂仍是学校教学楼

沈阳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录中部分建筑仍保持原功能

走访沈阳

历史建筑

系列报道二

新闻背景: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其中,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能够反映沈阳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条例要求,历史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和修缮标准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高巍)建于1936年的奉天电报电话局旧址,经历了时代变迁,更曾经在沈阳解放前夕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如今它仍旧为一家通讯公司使用。

在沈阳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中,共有34处(59栋)历史建筑。其中,作为学校、商业、剧院、医院、通讯等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公共建筑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巧合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建筑,如今仍旧保持了其原来的使用功能。

■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高巍 摄

和平区南昌街5号 和平区南十马路73号

奉天中学公学堂 葵寻常小学旧址仍是学校

奉天中学公学堂旧址位于和平区南昌街5号,如今这里是和平一校

南十马路73号的葵寻常小学旧址,如今是沈阳市第124中学教学楼

这批历史建筑中,有两所日本人修建的教育类建筑,分别为建于1917年的奉天中学公学堂旧址和建于1937年的葵寻常小学旧址。记者走访发现,其建筑本身如今仍旧作为教学楼使用。

奉天中学公学堂旧址,位于和平区南昌街5号,如今这里是和平一校。据记载,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是近代日本著名建筑师小野木孝治,也是近代早期砖混结构建筑的代表。老建筑平面对称,原本为主体3层、局部2层,现在已经加高和改造。这所学校是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内首批教育建筑。1937年这里改为奉天新高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又改为光复小学,1947年改为南昌小学。

另一所位于和平区南十马路73号的葵寻常小学旧址,如今是沈阳市第124中学教学楼。这座楼平面呈“山”字形,主入口内为大礼堂,教室沿两侧展开,也就是说这所建筑具有教室与礼堂的复合功能。

根据沈阳市规划局和文广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建筑由“日伪”时期“满铁”地方部工事课建造,所收学生均为日本人。1945年8月改为省三中,后来曾作为沈阳军区政治部驻地、沈阳军区八一学校等使用。

和平区中山路180号

地下党出手保住奉天电报电话局

位于和平区中山路180号的奉天电报电话局旧址楼

位于和平区中山路180号的奉天电报电话局旧址楼,建于1936年,属于电信建筑。如果仅从建筑外观看,经过外立面装修后几乎难窥老建筑痕迹,只有其“√”形状的建筑外形仍旧特别。

这是一栋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今这座建筑仍旧由一家通讯公司使用,基本保持了其原来的使用功能。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是电话局,后来作为长途电信局使用,建筑经过改造,如今开门的地方以前是一个过道。

其实,这栋建筑在市民当中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沈阳电报大楼。“在沈阳解放前,这里差点就被国民党军炸掉了,能保存到现在不容易。”附近的一位居民感慨。

根据沈阳市规划局和文广局提供的史料记载,守备沈阳的国民党军撤走前,决定将城内无法迁走的重要设施全部破坏,沈阳电报电话局大楼计划被炸掉。这座楼当时对沈阳至关重要,它不仅收发电报,还是市内和长途电话的业务枢纽,早已潜伏到楼内各部门的中共地下党希望保全这座大楼。

1948年11月1日,解放军入城的前夕,国民党守军准备在最后时刻炸毁电报大楼。中共地下党立即动用其领导的一支地下武装“沈阳市警察总队第四中队”。在国民党军队去拉炸药的过程中,地下党开始行动,当敌人返回时,一场激战爆发。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国民党守军撤退。

这座楼被保全下来,保证了沈阳解放初期电话指挥和联系工作畅通无阻,也让我们今天有幸还能看见这座建筑。

民族北街44号、42号、40号、38号

90岁“四胞胎”建筑门市房仍在使用

民族北街44号、42号、40号、38号建筑堪称“四胞胎”,携手走过90年岁月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批历史建筑中,有6处建筑属于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中。

该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经有很多不知名的老建筑被列入历史建筑中,虽然并非文保单位,也不是不可移动文物,但却反映了当初“满铁”附属地修建中山路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此次被列入的建筑包括:中山路22号的弘文堂旧址、中山路36号建筑、民族北街44号的牛乳站旧址、民族北街42号的奉天信托会社旧址、民族北街40号的协田商店旧址以及民族北街38号的昭和自动车旧址。从年代看,这批历史建筑主要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两所中山路边的建筑修建于1922年,民族北街上的4栋建筑则都修建于1925年。

据规划局专家介绍,在修建之初,这批建筑大多是作为“满铁”附属地中的商业建筑使用的,如今在太原街商圈,它们仍旧各自延续其功能。如民族北街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四胞胎”携手走过90年岁月,每栋建筑都是单独的砖混结构两层平顶楼,东西朝向,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西侧有外走廊。如今这四栋建筑又都作为沿街门市使用。

Hash:1c5cffa4d311654a86794eb24c667de5a8ea0b34

声明:此文由 沈阳网sh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