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一山洞内,发现悬棺....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习俗,悬棺葬在恩施州分布较广。这里山川遍布,为悬棺葬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里历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过,悬棺葬只是一种古老的葬俗,现在早已销声匿迹。其遗迹留存各地,显得神秘莫测。时人称之为“仙人洞”、“箱子岩”、“柜子岩”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们对恩施州的悬棺葬进行了调查,发现遗迹30余处,并对个别悬棺葬进行了清理。通过调查发现,全州的悬棺葬形制、葬式等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别,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和渝东、湘西的悬棺葬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制葬式各异
恩施州的悬棺葬皆位于临水的悬崖上,其悬棺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插桩式,即将棺木搁置在插于崖壁裂隙处或所凿方孔中的木桩上;岩墩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壁的石墩上,这两种方式多流行于峡江地区,其山崖多为石灰岩质;崖洞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上自然山洞中,老百姓称其为“箱子岩”、“柜子岩”、“仙人洞”是也,这种方式在恩施州分布较广;崖窟式,以人工在崖壁上凿出洞龛,将棺木放置其中,这种崖窟多凿在红砂崖壁上,也有凿在石灰岩壁上的。
恩施州悬棺葬大都为二次葬,一次葬的极少。所谓二次葬,即人死后让其皮肉腐烂,然后拾其骨头洗干净以后装入葬具,放置洞中,此种葬俗又称“拾骨葬”、“洗骨葬”。关于本地区的悬棺葬及二次葬,《隋书·地理志》、《朝野佥载》、《溪蛮丛笑》等史籍都有记载,将先人遗骨葬在山崖之中,是因为“弥高者以为至孝”,也有人说是防止虫兽的侵扰。而悬棺葬的棺木多是从悬崖上吊下葬在崖中的,也有从崖下背着小棺木爬至崖中的。
恩施州悬棺葬的葬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木槽式,以整木刳成槽,盛放骸骨,因其形似猪食槽,故又称猪槽式;船棺式,有二种,皆用整木刳成;木函式,以整木刳成小方盒,有盖;小屋式,覆以木雕屋顶,有檐;木箱式,用木板拼成,与家用木箱相似,有盖,有孔;木柜式,用木板、木方拼成,与家用木柜相似,亦有抽屉;木棺式,与本地土葬常用棺木相似。
遗迹遍布全州
悬棺葬在恩施州各县市基本上都有分布。
恩施市有七里坪茅坝与三岔乡交界的寨沟箱子岩、城区龙洞河畔的崖龛葬、恩施五峰山后清江河畔的大沙坝崖葬等。
利川市有建南镇西北红砂崖上的七孔子、建南与万州交界的石板滩十孔子、建南乐福店踏水桥崖龛墓、谋道乡长坪船头寨崖壁上的支罗崖龛墓、建南新梁大王坝崖龛墓等。另外,据史籍记载还有蛮王冢 :“城北都亭乡有岩,高百余丈,岩腹有一十二,皆藏柩之所,相传为蛮王墓。”
咸丰县有甲马池的柜子岩、唐崖河畔的牛肩膀岩墓、黄金洞口上的黄金洞崖葬等。
来凤有百福司镇观音坪梅子坳村酉水河边的仙人洞。1992年8月30日,恩施自治州联合考古队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该洞,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文物130多件。
宣恩县有长潭河王家坝东南龙马山悬崖中的仙人洞、沙坪药铺西的月亮岩崖葬等。 建始县有长梁乡下坝桂花村的头坝堰崖葬、茅田乡天生村的榨茨河天生崖葬、茅田乡百股村的大井坡崖葬、长梁乡下坝河西岸的大通观崖葬。另外,在县城城郊的朝阳观、猫坪四十二坝、仙人河、长梁冉家寨都有悬棺遗迹发现。
巴东县有位于长江北岸神农溪中的龙船崖悬棺葬、九层楼悬棺葬、杨家洼悬棺葬,有位于野三关镇谭家岭村猴子岭的棺木岩悬棺葬等。另外,陆游《入蜀记》载:“二十二日发巴东,山益奇怪。有夫子洞者,一窦在峭壁绝高处,人迹所不至。然仿佛若有栏盾,不知所谓夫子洞者何也。”可见这里也是一处悬棺葬。
考证时代族属
恩施州悬棺葬的时代,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悬棺方式而有所不同。
插桩式,在三峡地区至少北魏以前就存在了,在恩施州内地应在宋元时期。
崖洞式,在三峡地区多为战国晚期到汉代,在恩施州内地从南北朝时期到明代皆有存在。
岩礅式,主要发现在龙船河一带,与三峡地区的崖洞式悬棺连成一体,且葬式也较接近,其时代也应与之相近。
崖龛式,多在唐宋时期,但也有晚到元明时期的。
总的来说,恩施州悬棺葬的时代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悬棺葬的族属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根据巴人族属的组成和悬棺葬内发现的文物考证,恩施州的悬棺葬与巴人及其后裔是有关系的。 来源/今日咸丰等,在此致谢!
Hash:c84da05fdd58beab3eab95e94b69a7f5af91fc51
声明:此文由 恩施新鲜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