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戒指背后,是一家四代人长达87年的守护

这枚戒指背后,是一家四代人长达87年的守护

这是一枚珍藏87年的戒指,背后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烽火往事。故事里,有一位红军战士生死诀别前的家国情怀,还有传承一家四代人的“约定”。

4月1日,江西宜春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79岁的曾先华老人坐在老屋前等待着。蜿蜒的山路中,一个身影由远及近,是她的二儿媳凌端华回来了。

虽远在广东务工,山水迢迢,阻不断每年清明时节的“约定”。凌端华走上前握住婆婆曾先华的手,手指上一枚银戒指泛出温润的光泽

照片中的这枚银戒指,正面刻着“徐垂铨章”四个字,尽管历经80余年时光,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可见戒指的主人对其珍视和爱护。图为凌端华戴着戒指,握住了婆婆曾先华的手。报道员吴亚芬 摄

媳妇是来带曾先华扫墓的。墓主人叫什么,曾先华不知道,只知道他姓徐,曾经是红军某班班长。而给徐班长扫墓,是这家人长达87年的坚持。

一枚珍藏87年的戒指,四代人的守护,从未中断。报道员吴亚芬 摄

时光回溯到曾先华23岁那年,也是她第一次见到这枚戒指的年纪。那一年儿子高烧不退,曾先华很慌,公公蓝真才却从贴身布包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枚戒指,告诉她一个“土法子”:把戒指塞进煮熟的鸡蛋中,用手绢包裹着,在孩子的额头来回擦动,可以退烧。

曾先华接过戒指照做了,之后,蓝真才又将戒指收了起来,贴身保管。也是在那一次,曾先华从公公蓝真才口中,知道了这枚戒指的来历。

那是1933年4月,当时的中共湘鄂赣省委驻地遭到敌人围攻,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位于上峰村的红三医院救治,医院的驻地就是蓝真才的家。

图为当年的红三医院旧址,也是当年蓝真才的家。报道员王凯丰摄

一天,一位徐姓伤员被送到医院。蓝真才在照料他的过程中和他熟了起来,知道了他是红军某班班长,来自湖南。有一次,蓝真才的儿子蓝牛古高烧不退,徐班长教了蓝真才这个“土法子”,还将自己手上的银戒指摘下来给蓝真才使用。按照徐班长的法子,蓝牛古的烧竟然真退了。

遗憾的是,由于缺医少药,徐班长的伤势一天天恶化。蓝真才给徐班长寻草药,抓泥鳅石蛙补营养都无济于事。临终前,徐班长将戒指赠给蓝真才说:“这枚戒指你拿去,碰到什么坎过不去了就把它当了。如果有一天全解放了,戒指还在,拜托你们看能不能联系到我家人……”蓝真才按徐班长的遗愿将其安葬在朝着湖南的方向,以弥补他不能尽孝爹娘的遗憾。

曾先华说,公公在世时,每年清明都会去徐班长的墓地看看,和徐班长说说话。直到临终前,公公才把戒指传给了她和丈夫,并一再嘱咐:“要永远保管好,不要忘了恩人徐班长。”曾先华和丈夫接过了戒指,也接过了替徐班长守墓的嘱托。

后来,曾先华又将戒指传给了儿子蓝秋明和儿媳凌端华,后来又传给了孙女蓝长招,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儿子蓝秋明离世后,凌端华和蓝长招都远赴广东务工,这枚戒指作为“传家宝”,她们一直带在身边,贴身保管。清明临近,凌端华特意请假赶回老家,在徐班长的墓前,凌端华戴着戒指,和婆婆一起献上鲜花,鞠躬致敬

图为曾先华老人在儿媳凌端华和其他家人的搀扶下,前往烈士墓祭扫。报道员吴亚芬摄

“除了徐班长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红军烈士长眠。”长峰村老支书胡克丰说,20世纪50年代,村里将包括徐班长在内的45名烈士遗骸收殓在一起安葬,墓碑上刻“无名烈士”。每年清明节,村民祭拜完自家先人后,再来无名烈士墓祭奠,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这些年,蓝家人多方打听徐班长家人的下落,但受限于生活条件、信息闭塞等原因,这个愿望直至蓝真才去世都未能实现。就在几年前,曾先华的外孙将戒指的故事发在网上,引发关注,根据徐班长生前留下的籍贯信息和戒指上篆刻的“徐垂铨章”四个字,去年才从湖南浏阳传来了关于徐班长宗亲族人的消息。

在蓝家人长达87年的守护下,徐班长终于等来了他的亲人。4月2日,上峰村来了一群特殊的“扫墓人”。他们先去看望了曾先华老人一家,接着来到烈士墓前献上花篮,并按风俗摆上祭品,郑重地三鞠躬。

今年的清明节还有些“特殊”。4月2日,徐班长的宗亲族人来到上峰村看他了。视频截图

“徐班长,我们浏阳和万载的徐氏宗亲一起来看你了。”领头人徐钦彪是湖南省浏阳市徐氏宗族理事会会长,也是徐班长的宗亲族人。今后,徐钦彪希望和曾先华老人一家长期来往,共同维护好烈士陵墓。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袁慧晶

编辑 孟紫薇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收藏

举报

Hash:3c73836a0bd04ffa616b581974c9fa65c075a1ab

声明:此文由 北京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