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的名义 30岁夫妻跋山涉水带儿女祭拜抗联先烈

  阜新一对夫妻 选在“九一八”纪念日前 全家来一次红色之旅

季明冉一家人在前往抗联烈士墓的路上

在“九一八”纪念日到来之际,在东北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及23名抗联无名烈士牺牲埋葬地,迎来了4名从阜新来的祭拜者:一对30岁夫妻以及他们7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

一家四口为何要祭拜抗联先烈?这与沈阳晚报报道的一篇文章有关。

9月16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现场:母女在烈士墓前对话感动很多人

9月14日9时许,在铁岭开原市李家台镇西南沟村黑背屯的东北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及23名抗联无名烈士牺牲埋葬地,在当地村民和沈阳历史文化学者关德强陪同下,季明冉和他的丈夫以及一双儿女前来缅怀革命先烈。7岁的女儿对这里很好奇,对季明冉说:“妈妈,这里埋的是我们的亲人吗?”

季明冉说:“不是,他们是烈士,是为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

女儿又问:“ 他们有孩子吗?”

季明冉回答:“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们可以是他们的孩子……”她们的对话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缘起:一家四口的祭拜源于本报报道

这一家四口是从阜新辗转来的……30岁的季明冉向记者讲述了此次祭拜的前前后后。

2016年4月18日,沈阳晚报以《爱心人士为烈士立碑,10年后跋山涉水5小时扶正墓碑》为题报道了沈阳爱心人士关德强为烈士扶正墓碑的事迹。

关德强曾是一位媒体人,父亲曾是东北民主自治军的一员,祖父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的部下。十年前,他在参与拍摄以探访抗战烈士牺牲地为题材的纪录片时,关德强偶然听当地村民讲起周建华的故事,感慨之余心生敬意。遗憾的是,周建华等烈士牺牲后埋葬地——开原市李家台镇西南沟村黑背屯,竟然连个墓碑都没有。见此情景,关德强倾尽全力,决定为周建华等烈士立碑,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们将近1吨重的墓碑立在烈士牺牲地。

沈阳晚报对周建华的义举进行了报道,有80多家网站转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感动了阜新市的季明冉。她觉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2016年她就萌生了去开原祭拜的念头。然而,当时的情况却并不允许,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儿子还小,她实在是走不开。

今年9月初,季明冉7岁的女儿所在的学校开展红色抗战故事的宣讲活动。季明冉结识了沈阳历史文化学者关德强。

季明冉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对于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在“大人给孩子随便抄个稿子让孩子去背诵去朗读”的层面,孩子不能真正领悟到烈士们的爱国精神,必须到先烈的墓前去祭拜才有意义。

感动:为烈士立碑展现爱国情怀

带着孩子去祭拜英烈?当季明冉把想法告诉丈夫时,夫妻俩一拍即合。这两位30岁夫妻,决定带上孩子来一次爱国之旅。

9月14日9时,季明冉与沈阳历史文化学者关德强会合,一行人来到了东北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及23名抗联无名烈士牺牲埋葬地。“到了当地后,村民们得知我们是来祭拜烈士的,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开着四轮拖拉机送我们上山,这里没有路,我们钻玉米地,沿着河道,趟着水艰难前行。”季明冉说:“我和丈夫背着孩子,一边走一边想,当年烈士们抗战不易,比这还要艰难百倍。”

季明冉回忆说:“我们来到墓前时,看到烈士墓碑,我们想想来时的路,全家人感受到了关德强以及村民们为烈士立碑的爱国情怀,非常感动!”

心声:缅怀先烈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昨天下午,季明冉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两个孩子刚刚从抚顺三块石景区出来,一家四口和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将军的嫡孙马继民先生刚刚在该景区的红色广场,一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她说,到开原祭拜先烈、到三块石的红色广场参加活动,对于全家人来说都是有意义、有收获的。缅怀先烈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有危机意识,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1937年12月23日,周建华政委牺牲的那天,这里没有路;2016年,周建华烈士的第一块墓碑立起来时,这里还是没有路;今年9月14日这一天,这对30岁夫妻带着女儿和儿子来祭拜时,虽然没有路,但在孩子的心中铺了一条永恒的爱国之路……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吴强

关德强供图

Hash:5a5fabe9bd36d057161666d3d890ba02020483dd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新闻网辽宁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