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先祖先贤画(塑)像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有诗赞曰:

泱泱华夏帝光鞭,大战蚩尤护政园;

亿万儿孙仪乐土,敢得热血荐轩辕!

宋微仲,子姓,宋氏,名衍,又称仲衍,微子启之弟,帝辛之兄。宋国第二位国君。宋微仲去世后,其子稽继位,是为宋公稽。唐朝李德裕有诗为赞:

历代贤豪继,冠伦世独光。

子孙绳世守,瓜瓞庆绵绵!

宋朝张栻赞曰:

其貌则古,其心则纯。

螽斯麟趾,振振云乃。

正考父(前770-前476年),子姓,春秋时宋国的上卿,微仲七世孙,宋湣公(子共)的玄孙、以邑为姓的始祖宣靖公之父,曼父的七世祖,是邹姓和孔姓的先祖。曾辅佐戴、武、宣三公,恭俭从政,且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正考父不仅自己恭俭有加,为了惕厉自儆,也为了教训子孙,他特意在家庙铸鼎铭文。元朝任伯宗为诗赞曰:

太平宰相,世间文英

泰山乔岳,毓秀含灵。

螽斯麟趾,振振云乃。

秉国之钧,鉴空衡平。

宣靖父(约前750--前650年),讳曼衍,春秋时期贵族,正考父次子,留居邹邑,以父邑为氏,“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改子姓为邹姓,以邑为姓的邹氏始祖。有诗赞曰:

贵胄门风鼎盛家,首开邹氏耀中华。

儿孙景慕宣靖父,莽莽昆仑任放马。

以国为姓的一支是轩辕皇帝次子昌意的后代,开姓祖是邹穆公,邹国原称邾娄国,是附庸于鲁国的一个小国,穆公为了政治、外交斗争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邾为邹,后人以国为姓,其发祥地是“东鲁”。

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有诗赞曰:

三邹首子鼓弦琴,半奏君纲半奏臣。

拜相封侯荣万代,讽王纳谏第一人。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与五行学说代表人物,华夏族,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市相公庄镇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有诗为赞:

大圣洋洋数万言,四家魁首号天衍。

暖笛奏绿不毛榖,六月飞霜万古冤。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邹阳力争以为不可,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邹阳被捕下狱。他在狱中上书,慷慨陈辞。梁王见书,立即释放了他。后来汉景帝听从爰盎进言,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羊胜、公孙诡为梁王献谋,派人刺杀爰盎。景帝追查凶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杀以谢罪。于是对邹阳敬为上客。邹阳为梁王求救于景帝宠妃王美人的兄长王长君,请为说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马迁赞邹阳"抗直不挠";班固评邹阳"有智略,慷慨不苟合"。有诗为赞:

大汉文坛称领袖,顶天立地笔如椽。

廖廊志士惟一统,魄护刘皇数百率。

邹琐,山东临淄(今淄博)人,琐公乃阳公长子,仲俊之父。

邹仲俊,世居山东兖州。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奉诏为上谷刺史。任用贤能,抚恤百姓,咸赖其庆。六年(前129年),外兵(匈奴)入寇,劫掠州县,围上谷城甚急。公谕军民曰:“上谷乃咽喉之地,汝等当与我竭力守之,俟我飞报朝庭,自有大兵来救,封侯拜相在此一举!”帝闻公报,即遣大将军卫青统兵来解上谷之围。公率城中军民万八千人助战,大破匈奴于龙城,斩首三千余级。卫青得胜,班师回朝。帝嘉其功,封卫青为关内侯。青复奏曰:“臣之得克敌成功,皆邹仲俊之助也”。帝闻奏,封公为“东鲁侯”并升任幽州“范阳统制”,赐号“阿蛮”。其子茂贞袭封侯爵。

而后世子孙得称“东鲁堂”者,皆由公始封之爵也;得称“范阳堂”者,皆由公之升任职之所也。唐朝李德裕有诗为赞:

帝命鲁公,俾侯于东。

奄宅曲阜,世守勋庸。

后嗣蕃衍,硕大无穷。

邹湛,字润甫。蜀汉延熙九年丙寅(246)生,南阳新野人,与诸葛武侯同乡。少以才学知名,历任大学博士,魏末任以事中郎,晋朝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校长),号称南阳杰人,乃邹氏新化南阳堂鼻祖嫡宗。历一千七百六十多年来,衍裔百万,脉播于华夏及海外。邹湛的曾祖邹觉,汉灵帝时任兵部侍郎、祖敬慎,魏明帝丁巳(237)任御使大夫。父邹轨,三国魏左将军,见《晋史》96页。

思道公,景公曾长孙,唐开国初贞享年间举孝廉,除江阴刺史,迁杭州刺史,遂由汴州徙杭州钱塘宿松里,殁葬余杭拳山。

邹沨,敷公长子,字起泓,号绿墅。唐贞元癸丑(公元793)年生,乾符戊戍(公元878)年十月二十二殁,享年八十六。邹沨祖籍杭州钱塘宿松里,唐穆宗长庆壬寅(公元822)年进士,任临川刺史。沨公严以治法,宽以爱民。时值寇乱归隐,雅慕宜黄山水秀美,筑室于县城西桃源洞而居,为宜黄邹氏肇居祖。卒追封安邦侯。

邹讚,字明仲,唐时人,少年便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习武三晨而超师,颇受权、杜二位伯父器重。届年科考,公登堂入仕,初为大理寺主薄,遇案审理正确果断,深受判寺赏识,遂擢升为大理寺评事,依法公正审理各种复杂案件,从不以刑逼供,深受广大民族爱戴,唐昭宗授观察使。

邹松垣,生于唐贞元十年(794年)。唐宣宗微行时游百丈山,见邹松垣诨朴雅谈,安贫乐道,知为高士,遂结为方外友,流连数日,谈论世务,满腹经纶。丙寅还京即位,三徵七聘,邹松垣以年迈不乐仕进;帝嘉其行,封朝议大夫,镇国大将军;邹松垣亦不受;因改封为桂里状元,敕赐清隐居士,御翰宝扇以示宠锡,更名芰山为驾幸山。有诗为赞:

大唐龙庭欲竞天,亭台水榭奉忱僧。

松垣海棠千年韵,赫赫隆恩桂状元。

宋朝苏轼题诗赞曰:

积善存心三子扬,唐宋分支各一方。

一脉宗亲宜溯究,千秋俎豆自绵长。

邹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年轻时,即知兵书,善骑射,僖宗时,全国各地藩镇割据、混战,农民纷纷起义,他在这时参加了以王绪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为军校,并随之南下。

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他素推崇王朝、王审知兄弟,在擒囚王绪、拥立王朝、取泉州、入福州和统一福建的筹划和战斗巾卓著功勋,并始终无二心而深得"二王"的器重,让其参赞军政大机,倚之如左右膀。

乾宁四年底(897年初),王朝去世,审知接任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勇夫积极支持审知宁为封疆大臣而不称王和治理好本境的正确主张,唐天佑四年(907年,即梁开平元年),朱温纂唐称帝,这时,各地藩镇先后称王自立,王审知的僚属中也多有拥立意,勇夫则向审知敷陈利害,认为境内末靖,民力尚薄,且吴(杨行密)、吴越(钱 )、南汉(刘隐)在无强大外力支持下,都有乘机侵闽的可能,因此力主对外奉梁正朔,对内继续厉行"保境息民"政策,以臻于不败之地,建立稳固的基业。

王审知嘉纳了邹勇夫的主张,向梁称臣朝贡,朱温乃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审知为闽王,任勇夫为尚书左仆射,使之协镇闽疆,同年,邹以左仆射职衔统率大军防守闽西北一带边境,镇所选定在边界线中心点的归化镇(今泰宁县城)。勇夫至镇时,镇所在地"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他采取"先靖后治"的对策,继而贯彻王审知的治闽策略,抚集四方流亡,帮助他们修理房舍,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提倡耕织自给,民用自足,劝导栽 织布,开发矿冶(金、铁)、陶瓷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并轻徭役,薄赋税,兴学校,敦教化,经过他历时30年的励精图治带来了"民襁褓而至,始遂生息",四方"干戈相寻","独归化人物蕃,田地辟"的可喜局面,并为泰宁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邹 浩(1054—1107),字志宪,号道卿,箭竹邹山村人。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初任吴县县簿,继任扬州颖昌教授。元佑中,大臣荐为太常博士,时哲宗亲政,废皇后,他上书劝哲宗,对废皇后一事提出“不成一时改命为难,而成万世公论为可畏”的看法,冒犯了哲宗,被削职。崇宁元年(1102)徽宗认为他敢于直言,官复原职。不久,任兵部侍郎,后任宝文阁待制知江宁。在京任职期间,对结党营私、耍阴谋诡计的人,敢于揭发,敢于进言,蔡京等人非常害怕他,伪造他讪谤皇上的罪名,将他再次贬官到昭州(今广西)。崇宁五年,被召回京城,出任直龙图阁,不久病重返乡,同年秋,朝廷派员来看望他,他不谈病重家私,只问国事如何,年52岁病逝,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著有《邹浩文集》30卷。

宋朝岳飞《诗赞浩公》:

学贯六经,修贞洁素。

至大至刚,不忧不惧。

治朝之佐,谏官之雄。

百年正气,千载旌忠。

元朝谢应芳有诗赞曰:

千古一抔忠义土,青山门外碧溪阴。

溪流冷浸中宵月,照见先生未死心。

邹天经,字云祯,天纬之兄,北宋初幽州统制。与胞弟镇南节度使、范阳总兵天纬公损篪同比,威震四方。

邹天纬,字云祥,行重二,西位庐陵吉水之祖,唐咸通六年乙酉(公元865年)生;唐哀帝天祐丙寅(公元906)年袭镇南节度使,屯兵范阳。天纬公,忠孝仁德,智善礼义,历代人才辈出,暂缨不断:例后唐进士、龙图阁学士邹义甫;进士、泉州知府邹安卿;进士、直隶太平府通判邹德卿;宋进士、淮安知府、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读邹伯原;云南大理签判邹世守;谏议大夫、粤东提刑使邹希仪;南京大总兵、广南东路都督、吉州刺史邹希尧。与文天祥并肩抗元名将,以身殉国的氏族英雄邹凤叔;明进士第一、王学正宗、礼部右侍郎邹守益;进士、三朝遗臣、一代名儒、按察使邹元标;云南南州苍山广东河源宦商邹孟敬;清进士,刑部陕西主事邹浦霖等。

邹希尧(1133-1216),讳尧文,江西吉水邹氏始祖,曾任江西吉州刺史、南京大总兵,后升为广东都督,敕受奉直大夫。

北宋嘉佑庚子(1060)年生,历官平章,宋元佑七年(1092)年,偶游邵州新化县洋溪,见此山水秀丽地势溥长,遂卜居田心。

邹应龙,泰宋(今福建泰宁)人,字景初。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邹应龙少力学,性刚直,中状元时,年仅二十四岁。历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权知赣州,迁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迁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试用于户部尚书时,曾奉诏出使金国,回国后,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太子詹事,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又代理工部尚书并兼修国史。擢为刑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学士身份提举安庆府真原万春宫。因臣僚议论,邹应龙被罢官。嘉熙元年(1237),邹应龙进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官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因年老,邹应龙引退辞职,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淳祐四年(1244),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子少保,谥文靖。

宋吏部尚书赵与筹题诗《应龙公像赞》:

山川毓秀,挺生斯人。

祥麟瑞凤,美玉精金。

熙朝人望,间世文英。

秉国之钧,鉴空衡平。

广州宗贤邹成哲有诗赞曰:

宋代寒儒邹应龙,家贫矢志竞豪雄。

十年苦读栖岩洞,一举成名震帝宫。

勤政爱民留伟绩,兴邦报国树丰功。

清风两袖垂佳范,品德芳声百世崇。

"两户"始祖世守公,湛公第七子萃公第三十五世裔孙,是江西黄之麻城人,宋神宗时任云南大理县签判,公元一0六八年解组归经衡阳金兰乡时,甚喜其地.遂落业于此。

邹孟敬,希尧五世孙,于元末商游广东,见龙川山水秀丽、率子文兴,文富从江西吉水迁至龙川石痕落籍,后再生十一子,成为当地一大旺族,后裔遍布海内外。是龙川邹氏开基祖。赞曰:

不膺官爵,朝野皆钦。

积善教子,万古高宾。

另有诗为赞:

不慕官爵不畏劳,开居古邑育根苗。

平生行善千秋盛,重教儿郎日月昭。

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兰州皋兰人,明朝官员。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嘉靖四十年,上疏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嘉靖帝不久下旨令严嵩致仕,将严世蕃下诏狱治罪,邹应龙则升任通政司参议。明穆宗隆庆初,以副都御史总理江西、江南盐屯,迁工部右侍郎。万历初年被削去官籍,卒于家中。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邹元标幼有神童之称,九岁通《五经》,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天启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贤乱政求去。后来明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

Hash:8065c304dd2c2850fdda60462bffebeafc28dd0f

声明:此文由 邹氏文化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