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镇这座明代古桥和清代旧址,无声诉说着百年历史

南 塘 遗 韵

江南水乡,河流星罗棋布

可谓“人家尽枕河,出门即遇桥”

那一座座千姿百态的石桥

造型别致,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南桥更是得名于桥

位于光明镇三官街的仁寿桥

以其建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座古桥吧!

仁 寿 桥

仁寿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陈世昌所建,后因年久倾塌,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胡祖霖重建。光绪《重修奉贤县志》就有记载:“陈世昌建。年久倾圮。嘉靖二十年,胡祖霖重建。”

仁寿桥南北跨漳泉港,连接三官南北街,桥长16.5米,宽2.5米,高4.2米,孔径5.2米,北12级台阶,南11级台阶。此桥为单孔石拱桥,建桥石材、桥墩石、拱桥石均为青石,台阶、扶栏石为花岗石,该桥曾经几度修建,石质有所不同,但仍保持明代特色。2007年被公布为奉贤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几百年来,仁寿桥矗立在南桥一隅,桥下橹声咿轧、水光粼粼,人民怡然自得地生活,仁寿桥就这样见证了南桥镇的历史变迁、欣欣向荣。

除了精巧的古桥

在南桥这片土地上

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位于新建中路558号的

抗日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就是其中之一

抗日第八集团军

司令部旧址

抗日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原为南桥天主堂神父楼,后设为耀蝉学校,马相伯为之题名。那么,它见证了怎样的一段抗战史呢?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到8月抗日第八集团军驻扎浦东、浦南时,集团军司令张发奎设司令部于该地,那时邀请了郭沫若、夏衍、田汉、林默涵等30余人来南桥参加奉贤县军民抗日联欢大会,杜月笙、宋子良,吴开先等都曾经来此慰军。11月初,日机轰炸了奉城、钱桥、柘林、肖塘等集镇,又集结了80艘舰船在杭州北岸、柘林、金山咀、乍浦等处同时登陆,并在本县大肆烧杀掠抢。当时,集团军与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11月7日第八集团奉命撤离,南桥沦陷,该司令部撤除。

抗日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4.7平方米,建筑面积449.4平方米,面阔五间、二层楼四坡顶,通宽18.9米,通高9米,檐高6米,进深9.6米,南立面以外凸方柱分为五跨,中设层间线,方形窗框及门框上方装饰外凸线条及欧式纹样。2011年该址被列为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戴君文

审稿:杨亮 陆健

Hash:bef91b6e2b79fa2c77f71cab5554c90220b8c2a8

声明:此文由 上海奉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