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三刘故居遗迹,你知道在哪里吗?

高安三刘”故居,最早的当然是在高安。但在高安哪里,如按权威的说法,是在灰埠镇的钧山刘家。若按高安池溪村民的说法,是在新街镇的池溪(今名池头)刘家。当然,不管是在钧山还是在池溪,反正两地都没有任何遗迹存在。我们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找史料中的三刘故居。

按官方资料,三刘故居共有两处,一在高安,一在庐山。高安是三刘的早期故乡。说准确点,是刘涣、刘恕为官前的主要栖居地。据刘恕自己说,刘恕的六世祖刘度是唐末时的临川县令。任期未满就不幸染病而亡,其家人欲将其灵柩运回祖籍地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但刚到高安钧山就获悉北方大乱,无法继续前行,遂就地安葬。为了守墓,家人也就定居在了钧山脚下。

至于定居点的确切位置,有史以来一直是说在钧山之北,也就是现在属于灰埠镇管辖的钧山刘家所在地。但最近新街镇建成村委会的池溪刘家有族谱证明,刘恕祖先是在钧山之南开基,也就是今天的池溪刘家。到底在山南还是山北,由于如今什么痕迹也找不到了,所以一时也不好下结论。权且按官方资料的笼统说法:在钧山。

不过,池溪村有个确实的旁证,那就是净慈寺。因为净慈寺离池溪很近,时称“栎林窝”。刘涣没考取进士,没离开高安前,老喜欢到净慈寺里去玩。考取了进士,当了官之后,又两次在净慈寺里的墙壁上题了诗。百来年过去,高安知县范择能又在净慈寺里开辟了三刘纪念堂,竖立了“三刘坊”。这些事都被时任郢州通判的高安华林洪城人幸元龙记录了下来。

景定元年(1260年),元兵从临江入侵高安,经过净慈寺时将庙宇毁坏,三刘祠与三刘坊一概被毁,时过四五年都无人修复。咸淳二年(1266年),新任宁都县知县的刘涣后人刘元高,便倡议重修净慈寺与三刘祠、三刘坊。修完后作《重修净慈院刘凝之祠宇记》。按刘元高的记载,刘涣故居是在钧山:“先生少负高志。方居钧山,时架高堂橙塘之上,匾曰‘读书’。”

此处刘元高所提的“读书”,就是史料中的“刘恕读书堂”。据清同治版《高安县志》载:“钧山,治南三十里,有宋刘涣故宅,北有刘恕读书堂遗址。”这钧山北无疑是现在的钧山刘家了。就这间读书堂,曾由南宋绍兴九年(1139)的筠州知州、刘羲仲女婿鲍贻逊修复,改名“西涧书院”,以此作为刘涣父子的纪念之所、刘家子弟的求学之所、高安民风的教化之所。

端平三年(1236年),知州陈韔在高安城北的州治之东复建西涧书院。景定四年(1263年)书院被元兵所毁,时任瑞州知州的抗金名将文天祥予以修复,并作《西涧书院释菜讲义》。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瑞州知府高节到任,见西涧书院受损,再度加以修复,不再作书院,而是改作专祠,名“三刘祠”。

“三刘故居”,除了高安,庐山也有。因为刘涣自从弃官隐居开始,就已经将庐山南康作为他后半生的栖居地。他在庐山之阳结庐,在落星之湾置地,刘恕、刘羲仲辞官后也都在庐山生活。而且,后世留存的资料也都以庐山之说为多。关于刘涣的庐山故居,刘元高也有诗记:“拚把钧山换此山,长松数亩屋三间。绿荫细雨重门锁,独恐骑牛去未还。”(见刘元高《访西涧先生隐庐》)

三刘的亲戚、文学家、书法黄庭坚也有《过刘西涧公隐庐》的诗句。其中记述,黄庭坚年少时,刘涣居所是“舍前架茅茨,炉香坐僧禅。女奴煮罂粟,石盆泄机泉。”等到黄庭坚为官后再去,刘涣故居已是“堂空列五老”“石盆烂黄土,茅茨薪坏椽。”屋里屋外已蒿草密布了。

对于刘涣的故居,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其为“清静退庵”。据朱熹描述,刘涣故居是“绝壁拥苍翠,奔流逝潺湲。”朱熹因“闻昔避世人,寄此茅三间。壮节未云远,高风杳难攀。”才特意寻访刘涣故居的。对于三刘故居,朱熹还了解到刘涣孙子刘羲仲为祖父刘涣命名的“冰玉堂”,为父亲刘恕命名的“是是堂”,为自己建立的“漫浪阁”。但很遗憾,这些建筑都已屋塌堂圮,匿于草莽。

三刘故居在庐山,说具体点是在今天的庐山市南康镇。庐山市原为星子县,驻地在南康镇。三刘在此生活时,星子县叫南康军。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受命任南康军知军。在宋代,凡官新到一地,都得以民风教化为先务。首先要考察熟悉的,就是当地的民风与教化。加上朱熹原本就以钻研儒家理学为志向,所以对民风教化更加重视。

当时的朱熹觉得:“近岁以来,人心不正。保身者,以同流合污为至行。任事者,以便私适己为长策。”所以他特别需要竖立“高安三刘”这样“出污泥而不染”,且三代相继的道德典型。当时,他就在南康刘涣墓前修建了“壮节亭”。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离开南康军。绍熙二年(1191年),新任南康军太守曾致虚又接续对刘涣墓和壮节亭加以维修。并对刘涣故居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核实。

曾太守发现,刘涣故居位于郡治之东。但遗址已是“台倾沼平,鞠为灌莽。樵儿牧子,皆得以啸歌踟蹰于其上。”想到三刘生前“高怀劲节,可谓一世之人杰”此地又是“林塘馆宇之邃,诗书图史之盛”,看到眼前破败景象,曾太守便觉得非常可悲。于是,划拨资金,调集民工,将三刘故居修复一新。

曾太守将三刘故居划为郡治园圃,“垒石以崇其台,引流以深其池,作“冰玉堂”于台之西北,绘刘公父子像于其上。”“所谓‘是是堂’、‘漫浪阁’等,也依次修复。”完工后,曾太守将故居绘图并附书一封,派人送往已在漳州任职的朱熹,请朱熹为之作记。朱熹见自己在南康时要修复刘涣故居的愿望,已由曾太守实现,心里感到由衷高兴,非常爽快的写就了《冰玉堂记》。

本文完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投稿请邮件发至:admin@igaoan.com

Hash:7be894c4b112abdaffbadced5047af859e01b18a

声明:此文由 中国高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