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咱原平有个规制完整的杨家祠堂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祠堂过殿大门

原平市的南头村是晋北高原上的一个偏远小村,名不见经传。但村西那座规制完整的杨家祠堂,以北宋杨业为始祖,祭祀着杨家将一门忠烈,令村里的杨氏族人引以为自豪。

祠堂未修之前

这座杨家祠堂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正殿、过殿、东西配殿、下院东西厢房、祠门和乐楼,除祠门和乐楼外均为清代建筑。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共六间,均置有前廊,殿顶为硬山。祠堂内院植有六棵柏树,树皮泛白,枝叶繁茂,有些年头了。出过殿到外院砌筑有十四级条石台阶,台阶东侧有一棵身形高挺、树冠硕大的青檀树,紧邻的还有一株粗壮茂盛的老槐树。正对过殿建有一座坐南面北的乐楼,符合祠堂的传统建筑模式。

祠堂修葺之后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祠堂正殿和东西配殿内都巍然耸立着身形高大的塑像,是北宋杨家将的满门忠烈先贤,正殿中间塑有始祖杨业和佘太君以及七郎八虎;东西配殿塑着杨再兴、杨宗闵、杨震、杨存中、杨山、杨友等杨氏古代名人。那塑像的工艺和造型堪称精美,还有绘制细腻、图案鲜艳的工笔壁画同样引人入胜。可惜,在那“大破四旧”的狂热年代,一伙被形势冲昏头脑的不肖子孙,喊着口号,举着工具,一窝蜂冲进祠堂,把塑像砸了个稀巴烂,墙壁上的彩画也惨遭厄运。此后,整个祠堂变成了全村三个生产队的库房,垒起了粮仓,刷上了白灰,庄严肃穆的精神家园在十几年间备受蹂躏。

佘太君塑像

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宋代以前,民间对先祖祭拜一般采用墓前祭祀的方式。只有王室才有祭祀祖先的建筑物,称为太庙和宗庙。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北宋,虽然允许民间修建祖庙,但规定等级严格,有资格修祖庙的人寥寥无几。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家礼》立祠堂之制后,臣民才开始有了被称为祠堂的建筑物。但此时的祠堂仍受到等级限制,不得僭越。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才“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准许庶民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各地才纷纷建祠立庙,祭祀先祖。一时,全国各地祠宇林立,牌楼高耸。民间祠堂的发展由此进入了繁荣期。

杨业塑像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家族、氏族、宗族稳定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南头村的杨家祠堂,能表现这种作用的实物很多,如族谱、牌位、世系等,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州杨氏家族的历史。然而,这座祠堂在“文革”期间的遭遇,致使两代人对其的历史进化、发展演变一无所知。

杨六郎塑像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头村委会将杨家祠堂归还了杨氏宗亲会,族人集资重修了祠门,建起了毁损的东厢房,并在正殿内重新塑像、重绘壁画,正殿前廊明柱上挂起了“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木刻楹联,意喻杨家一门忠烈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从此,祭祖活动得以恢复,这里成了除代县鹿蹄涧之外晋北最大的杨氏宗祠。

杨七郎塑像

塑像和壁画

正在立架大修中

祠堂对面的戏台

匠工师傅在塑像

刚塑成的像

新塑像

工匠在彩画

Hash:c5bd8ecd174d568fb147f26d0d1aae67e19e2ced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