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花县历史上的进士(上),看看他们来自哪些村?

关于花县境内出现过的进士,可资考究的内容很多,一文尽写,读者难有耐心看下去,笔者翻查资料的工作也太庞杂,故计划分上中下三篇,按花县建县前的文进士、建县后的文进士、历朝武进士来说吧。花县境内历史上的士绅群体,一直是笔者关注的对象。关于他们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始于十五年前。不过一直至今,也还有许多工作未能完成。许多人物碎片化的资料,互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少,让人如坠烟云中。这里就手头资料,疏理个大概,以应《花都人》之约,与文史爱好者们一起探讨一下。

民国花县志》上记载的宋元明三朝文进士名录

我们知道,花县是康熙二十五年才建县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从前或属于南海县,或属于番禺县,不过按照史家的做法,一向将属地建县前的那些人与前,归入新立县的历史,纳入新立县志。据《民国花县志》记载,自宋朝起至明末,共有进士15名,

北宋皇佑间进士徐信

南宋绍兴癸丑科(1178年)进士曾晞常

元朝至治辛酉科(1321年)进士毕思聪

元朝至正戊子科(1348年)进士毕原瑞

明朝洪武间进士张柏庭

明朝正德辛未科(1511年)进士毕廷拱

明朝正德甲戌科(1514年)进士骆士弘

明朝嘉靖壬辰科(1532年)进士毕烜

明朝嘉靖丙辰科(1556年)进士张大猷

明朝隆庆辛未科(1571年)进士曾士楚

明朝万历甲戌科进士骆士宏

明朝万历癸未科(1583年)进士钟若休

明朝万历癸丑科(1613年)进士王命卿

明朝崇祯庚辰科(1640年)进士钟镇

明朝年代失考的汤硖石

进士的身份考释与史实的出入

什么人应该归入花县进士?是不管是否在当地应试,只要在花县境内生活过的进士,还是必须要在当地应试取得功名的进士?比方说,县志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徐信,一不在当地应试,二不在当地生活,但他的儿子徐宗远成了三华村的开祖,算不算花县的进士?如果因为这样就归入花县进士的话,那么,据许氏族谱,宋进士许高禄,其子迁炭步大安村(今大坳、社冈一带)开基,他算花县进士吗?炭步镇文冈村《谢氏族谱》记载,文冈村的开基祖谢子齐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进士,是三水院头村迁文冈开基祖,料想是中进士后迁入的,谢子齐算不算花县进士,遗憾的是,笔者查《粤大记》宋代进士,未见有谢子齐名字。

据《宋代登科总录》记载,咸淳元年进士635人。因为资料阙如,亦未查到他的名字,按史家习惯,孤证未能成据。未知可有读者,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还有《济阳江氏一龙族谱》记载,江观美是宋咸淳十年 (1274年)甲戌科进士,原居光孝街,其父江鹚始迁平山开基,观美的两个儿子,长子南振由平山迁从化马头村,再迁增城陆村,次子濂谧留居于平山。濂谧也生两子,长子直清迁居叶边村,次子胜清留居平山。如此看来,江观美应该也是花县的进士呀,但花县志也失载,《宋代登科总录》与《粤大记》均未记录他的名字。黄士龙重修的《江夏黄氏族谱》记载,黄岐山的黄元亮,为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戊午科进士,黄元清是元泰定四年(1327)丁卯科进士,他们都是开基黄岐山的逊余公三世孙,按说也是花县进士了,元代不重科举,汉人地位低下,故留下文献甚少。据元史记载,延佑五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人及第。

本条是出自清初花县名士黄士龙所修族谱的记载,应该有一定根据 ,但查《粤大记》,未见有记载。而且让人很疑惑的是,康熙花县志是黄士龙主笔的,他为什么没有收入他祖先的名字?还有一个元朝进士罗复兴,他的祖父罗文煤炭致仕迁居宝鸭湖(即今炭步镇鸭湖村)开基,他的孙子罗复兴成了元朝进士,到广西做官,后来迁徙田心村(未知何地)立籍。那罗复兴算不算花县进士?当然,此人花县志亦不载。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记在县志中的进士。先看徐信,花县志在他名下有注释:“皇佑间中书台谏,据采访册修。采访册误作神宗朝。按,右谏议大夫虽属中书省,但应云中书省右谏议大夫,不应云中书台谏。”这是修志者对采访册的考证。徐信是花县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他是不是生活在花县境内的进士?笔者没有查到有资料显示,徐信在花县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民国《花县志》将他归入进士,未知根据是什么。多部徐氏族谱显示,他离开南雄府后是迁到三水县西南,三水与花县相邻,或许他到过花县这片土地也未可知,但不是定居于此。族谱记载,徐信之子徐宗远开基三华店,也就是说,徐信考上进士的时间,各种方志多记其为宋仁宗皇佑四年壬辰科进士,万历《粤大记》有两处记录:其一是卷4,科第,详细记明:“皇佑五年状元郑澥榜,始兴县人。”其二是卷24献征类,记录为“徐信,南雄保昌人,皇佑壬辰进士。”查今有龚延明、祖慧所编的《宋代登科总录》,皇佑四年壬辰进士仅录得三名特赐进士,未载有徐信名字。而宋仁宗皇佑五年癸巳才有开科考进士,故《宋代登科总录》也认定其为皇佑五年进士。

三华村徐氏大宗祠,里面仍有宋代的构件,其悠久的历史,可见一斑。

再看曾晞常,民国花县志补记“参旧县志采访册修,采访册作淳熙戊戌进士,未知孰是。”查绍兴癸丑年为1133年,而族谱记载其生年为1156年,出任桂林府知府为1189年,故应以族谱所记为准。他是番禺慕德里司迼迳人,今为花东镇吉星村,他当然不是在当地应考的,但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在花县开基。他似乎身份确凿。不仅县志、市志、省志都有记载,也收录在《宋代登科总录》里。

族谱记载,他历任桂林府知府(又有记为桂林节度使),历官湖广兵部侍郎、桂阳参军经略使。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入侵中原,他时年六十二岁,奉诏为桂阳参军经略使,承命北征,监督湖广军务,翌年会同湖北枣阳守军将领孟宗政密约出战,会合徐州刺史许国,合围夹击,全歼金兵于白水,以功命镇东粤,因开复广州番北地方,敕封为东侯,并赐以土田山庄,为东侯世守之业。

《花东镇志》第四节“历代知名人士”记载:“曾晞常,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癸丑科进士,历官广西桂林府知府”,科名时间不同,未知所据。查龚延明、祖慧所编《宋代登科总录》,无论是宋高宗绍兴三年还是宋孝宗淳熙五年,均未有收录。但记绍兴二年条下:“绍兴三(二)年张九成榜,曾晞常,花县人,知桂林府。”指出其来源为同治广东通志。并纠正了两处错误,一是不是绍兴三年,而是绍兴二年,二是加上按语“宋代无桂林府,绍兴三年,升桂州为静江府。”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是绍兴二年(1132)进士的话,与族谱的记载就完全对不上了。因《宋代登科总录》也是只有同治广东通志的孤证,未敢证定其是。他的后裔曾士楚。

再看毕村的毕氏,共有四名文进士,元朝的毕思聪与毕原瑞,明朝毕烜与毕廷拱。毕氏囊括了元朝的进士名额。毕思聪是武进士毕思明的胞弟,毕氏在元朝可谓如日中天。关于他的履历,修于清末民初的毕氏族谱记载是“四迪功九使,山东提督学政”,为第十一世祖,康熙花县志无记载,但民国花县志记载是“四川迪功九品副使,山东提举”。提举与提督学政完全是两回事啊,因资料厥如,未敢乱作分析。

毕原瑞是武进士毕思明的曾孙,解元毕彦英之子,为第十四世祖,毕原瑞的胞弟毕原显,也是武进士,但是让人尴尬的是,毕思聪与曾孙毕原瑞中进士的时间,仅相差27年,肯定有地方出错了,是哪里出错了呢?还有毕廷拱,是花县毕氏十八世祖,毕原瑞的玄孙,毕烜是二十一世祖,也是毕原瑞的直系后裔,从这里可再次印证这一支毕氏的兴旺。

介绍毕思聪与毕原瑞的两页族谱

进士名单还出现骆士弘与骆士宏两个读音相同的名字,笔者认为实为一人。原因是两人不仅名字相似,连中个进士的年份都非常巧妙。都是明朝甲戌科进士,只是年号有别。而这一带的骆氏都是同脉同源,均为后唐入粤的中顺大夫转运使道德公之裔,骆氏族谱的簪缨榜上,只有一个骆士弘,可知其谬。

在看看其余几个:张庭柏是实为武进士,民国花县志归类错了,归入下一篇武进士范围再分析。张柏庭为炭步宝鸭湖人,炭步鸭湖东北角田中土名落地金钱之处有柏庭张公墓。鸭湖张氏有分支到花东李溪,于是李溪又出了个进士张大猷,鸭湖村有张大猷旗杆夹,似在印证他们之间的渊源。花东的九传湖有进士王命卿,据族谱记载为宋特授南漕使南迁始祖积忠公第十一世孙,九传湖开基祖维真公七世孙,也属名门之后。

还有钟若休是钟边村人,钟镇是赤坭东边岭人,该村村民说从前祠堂有记载他身份的匾额,可惜动乱时毁了,但他的墓仍在,《广州府志》记他是顺德人,番禺籍,未知所据。东边岭旧属番禺,若按《广州府志》所记,他应是占籍花县应试,那么,他究竟是不是花县人?待考。还有一个汤硖石,是炭步石湖人,但年代失考,又找不到官书的任何佐证,这大海捞针一般的工作,未知历史何时会给人一点惊喜?

关于他们事迹的有关记载与民间传说

花县境内这批进士,除了骆士弘不愿做官,其余的都仕途不错,政绩可观。笔者一直想将他们的资料整理成书,因未理清脉络,先挑些点把握的来说说。

关于徐信(1029-1096),《粤大记》记载:“苏轼谪海南,造其书斋,见信作《甘露寺诗》:‘平地风烟飞白鸟,半空云水卷苍藤’,轼以‘横’字易‘飞’字,信乃叹服。”查宋代广州人王宗稷所编《东坡先生年谱》,苏轼入粤过南雄为绍圣元年(1094年),可推知徐信时已65岁。

据徐氏族谱记载,徐信携三子南游,入粤后,始居南雄保昌县珠玑巷后寓居三水西南南岸乡。徐信配董氏生三男,长宗善,次宗理,三宗远。徐宗善生而魁梧骁勇,任肇庆府总戎,其子迁三水鳌头,后裔分支东莞大步、顺德伦教、马村、南畔等乡及东莞、新会德庆高要、阳江、鹤山等县。徐宗理好学著书,迁居南海茅洲,后裔分支南沙洲头、莲塘、小塘、徐边、张槎、佛镇、紫洞庄、步河村、大基头、墈头,南丰,佘洲、白泥、跃龙、银河、学堂等处。徐宗远建祠在三华乡,又一祠在花城西门内。今三华乡祠仍在。花城西门内的祖祠已不见。

族谱还记载三华徐氏分支大塘边、东边村、横潭街、萼圃、官田、省城泮塘、大凹、塘村。南海紫洞、顺德容奇,清远博罗镇平等处,建国后,三华乡徐氏分为公益、大华、五华四条自然村。族谱还记徐信“立朝纲有政声,史称其学问淹通博雅,好苦吟,与苏东坡先生善相推,东坡谪保昌时常造公庐,与公吟诗遣兴。”徐信后迁三水县南岸乡,今南岸乡尚有公之祠与牌位在焉。嘉庆九年,徐信后裔在广州泮塘建泽江祖祠。

道光五年,徐信后裔曾重修肇庆峡口青奇墟对面的徐信墓。《珠玑古巷世家》一文记载了《兴学教化的徐信世家》:“徐信之先徐彦伯,原居江西壕州,北宋初为太子宾客,迁居珠玑巷,历三代,传至徐信、徐俭、徐伟三兄弟,均以文学名于遐迩。徐信,字泽江,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进士,历官中书台谏,刚直有正声,与苏东坡同气相求,友善雅好。徐信因在朝廷不得志,乃弃官隐居珠玑巷,设坛讲学,南雄学子闻风负笈求学者众。当时,徐信的社学与南雄城的州学、平林的孔林书院同为南雄州三大教化之所。

南雄州因之学风大兴,人文蔚起。宋代,保昌县(即今南雄)举进士39名,另特科64名。举进士之多为粤北之冠,在岭南仅次于南海、番禺。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贬惠州,路经南雄,造访徐信,故知相见甚欢,与南雄士人连袂同游诸名胜,佳话频传。《直隶南雄州志》 载,他们游羊角甘露寺时,徐信应主持之请作《甘露寺》诗,作毕,请教于苏东坡。苏东坡见诗中“平地风烟飞白鸟”之句,乃提笔把“飞”字改为“横”字。这一字之改有如点石成金,诗句之气势顿现。徐信信服,满座叫好。

不日,游天峰山,但见山形陡峻,高插云汉,山半有洞,曰真仙岩。苏东坡游兴正浓,在岩壁上大书“石髓横开”四个大字。这又一“横”字出现,众人不解。只有徐信深知这正是苏东坡“特立之志,迈往之气”(《宋史·苏东坡传》)的流露。“横”者,“横空出世”“跃马横刀”“横眉冷对”之谓也。这“横”字体现了苏东坡身处困境而依然壮志满怀,巍然不屈。徐信在讲学中,向诸学子细细讲述苏东坡的道德文章,对南雄士子影响颇为深刻。

苏、徐文风由此在南雄兴起,孕育出一批如丘必明、谭大初、胡定、曹槟等忠节清正之士。“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度岭而来珠玑巷驻足的人越来越多。徐信时年已八十余岁,为求清净之所,于南宋绍兴间与弟徐俭南迁广州,继续设坛讲学,四处游览,有诗集传世。广州龙津路徐信讲习处建有泽江公祠。其子孙散居顺德、清远、增城、博罗等地。”

关于曾晞常(族谱作曾晞尝)(1156-?),是曾子第五十一世孙,为曾氏本支入粤始祖。其祖父名曾彬,字子纹,进士出身,居江西庐陵,父沅寿,字彭甫,庠生,官承务郎,生三子,晞尝为次子,由庐陵迁抚州后,登进士第,出仕广西桂林节度使,升湖广兵部侍郎,历官湖广兵部侍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入侵中原,曾晞尝时年六十二岁,奉诏为桂阳参军经略使,承命北征,监督湖广军务,翌年会同湖北枣阳守军将领孟宗政密约出战,会合徐州刺史许国,合围夹击,全歼金兵于白水,以功命镇东粤,因开复广州番北地方,敕封为东侯,并赐以土田山庄,为东侯世守之业。

其港头后裔曾廷敬曾写有《东侯公传》,记他“性醇谨,读书过目成诵,其博闻强记,范成大、刘珙冀一见,目为国器。所配夫人陆氏,孝慈贤淑。”他到广西桂林出任知府任后,“下车往谒文庙,即以《董子学则》、《程子四箴》县诸明伦堂东壁,训饬士庶。”他在桂林,还捐俸重修伏波庙,跃鲤桥,因资金不足,要追加工程款,夫人陆氏脱下金耳环捐助。因为所辖的永宁义宁皆是贫瘠之地,值金寇入侵,百姓赋役繁重,陆夫人又劝丈夫豁免百姓的赋役,他的政绩受到桂林地区百姓的歌颂。曾晞尝督办湖广军务后,曾趁月夜单骑往勘金人出入险要,做足战前准备后,终于大胜金兵,受封东侯。

他解甲归田后,乡居期间乐于扶困解难,受百姓景仰。元代宣慰使朱斌曾为曾晞尝撰像赞,以“文武经济”为颂,可惜未见原文。乾隆丁酉年(1777年)花县儒学教谕梁应乾撰有《宋奉议大夫始迁祖晞尝公墓志铭》,可推知乾隆年间,其后裔曾重修曾晞尝墓。曾晞尝开基迼迳,其后裔有分支番禺龙冈、花县港头、回龙等处。

从曾晞尝生平看,他应该是在江西庐陵或抚州考取的进士。查江西庐陵县所属的万历《吉安府志》,淳熙五年庐陵县有进士名李昌龄,而在咸淳十年庐陵县有进士曾晞,名字少一字,时间相差了近百年。这个曾晞不可能在宁宗朝抗击金人。宋查《抚州府志》淳熙五年进士名录,共有七人,并无曾姓。

关于毕村毕氏,也挑些来说说吧,毕思聪是死在山东省内的官署的,家乡只有他的衣冠冢,虽然不知道他去世的年龄,但从他是出任山东学政这一职务看,他应该是入了翰林院,步入政途初期,本应有大好前程,可怜壮志未酬,客死他乡,遗下二女。族谱记载:“二女矢志不嫁,日勤纺绩捐资建一桥于望牛冈,过水步,后二女终葬于桥所。人号其桥为细女桥云。”可知,他的二女也非同凡响,很有理想,有毅力,有志气。

至于毕廷拱,族谱记载他原是南海增广生,自幼笃遵守庭训,锐志进取,无有少懈,自乡试得中九战会闱,始登高第,后以德懋才全特膺上宠,敕命褒嘉拨福建司刑部观政,正德七年壬申选南京户部山西司清吏司主事,兼管南京钞关,又管江西粮饷,又钦差浙江奖谕纺都堂。

九年家母吴氏辞世,回家守制,正德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九日起服,具奏,在家养病,十五年庚辰吏部行取到除北京礼部主客肖清吏司主事,嘉靖元年五月十四日恩赐为承德郎,敕封夫人邓氏并诰封双亲,嘉靖三年升三部仪祭司员外郎,五年升本部祠祭司郎中,进阶列大夫,六年奏准致仕,吏部札付荣归,建恩荣石牌坊于羊城西门正街,公与其父之事迹花县志有传,公有遗下敕命二道,是嘉靖皇封其双亲者用黄绢为之,绢内有织成五爪团龙,文在南庄公之值事收贮,但逢庆酌即悬于中堂以示荣耀,公致仕后将所积俸银置田数顷,送与各祖以为留祭,中任祖伍拾亩余,土名不求天,南庄祖肆四亩,土名西路,环清祖陆拾亩,土名合境,公之兄弟俱住省城四牌楼处,闻说大清定鼎之初,广东官员据城,尚未宾报,是以顺治皇帝特献耿哦和忠尚可喜二王率师来平南两军相拒历数余年,破城之日,公家有数十多人尽皆遇难,至此无传,甚为可惜。

毕烜,无嗣,取兄长历溪公次子怀溪承继,族谱记其“容貌超众,威仪可观,国母取之以为螟子,回具本奉回毕婚,奉旨荣娶,本省方形大小官员皆具联仪恭贺,公迎娶时有诗云:“闻道芙蓉景色华,芙蓉村里好人家,今朝脚踏芙蓉地,娶得芙蓉一朵花。”配黄氏,无嗣,在严子陵钓鱼台经过有诗云:“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上钓台。”族谱还记载:“公与氏合葬于石门凤凰岗,北山常有远近士民祈祷子嗣,有求则应。”无子之人能成为后世求子之神灵,也算绝唱了。

曾氏族谱封面就是曾晞常官服像

关于骆士弘,县志记载:“幼读书英敏,壮志宏大,”惟公见明政不纲,不愿仕进,居恒嗜诗礼,通群经大义,尤达于春秋,著为《春秋地舆考》,《春秋大义补》。晚眈吟咏,有“惟于世外开青眼,懒为儿曹折此腰”之句。世传为雅谈,时虽隐居,乡曲,而名动公卿,士从远方慕道而来者,日集于门,成就日众,海内称人师焉,遗著有《丫山讨草》,脍炙人口,如赴窑题赠游应韶君绝句:“人间快活是神仙,放下犂锄看简编,新酿瓮头原酒熟,一瓢沉醉曲肱眠。”可知公生平志趣矣。世传公与游应韶、黄希尹、佛山参政梁曰孚、会元霍韬、举人邓贲斋、翰林吴明尹,儒生甘盥为金溪觞咏之游,人以比饮中八仙歌云……可知这位进士,生平过的是神仙一样忧悠游哉的日子。

关于张大猷,《广东通志》记他任工部主事时,曾视察徐州洪闸,洪决,总河尚书欲改故道,猷争之不得,疏条十议,而尚书所治河究无功,大猷叹曰,河困未可力争也,筑防疏壅水渐底平,逾年水益横,守臣穷于策,大猷乃斋戒请祷,俄而水却,徐人德之,为建祠祀,事闻玺书褒荣,未几以忤权贵,调判郑州,迁大名府,迁吉安府同知,皆有惠政,擢云南提学佥事,遽卒。张大猷闻世之处,还有他张扬的个性,史书记他性情豪放,特贪杯酒,曾经在殿试时因为喝得醉昏昏的,宿醒未解,举朝都在看他笑话之际,挥笔千言,皇上没计较他的醉态,让他高中。他当官十年,囊槖萧然,但每有贫贱之交生活困顿,都鼎力相助。有好友嫁女没钱办嫁妆,跟他诉苦,他马上将屋里的杯盘碗碟啊,帏帐啊,被袄啊拿出来相赠。

张大猷的旗杆夹

关于王命卿,从族谱可以看到,他高中进士后第二年即回乡重修五世祖维真公墓,与明代广东的名人俞士英、吴殿邦,林联绶,李廷材,霍化鹏,梁梦环,李孙宸,崔奇观九人共建癸丑坊表,在省城承宣街双门底上。族谱记他因政绩卓越被奉祀于名宦祠,原拟入乡贤的,不知为什么未果?

关于他们的事迹趣闻,应该还有不少,一来宥于篇幅,二来考证需时,就先写这些吧,期望大家斧正。

编辑:小狼

Hash:13a5484a0b17c3ec18c749cb6f9382fb16e89c61

声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