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县”县名的来由众说纷纭,你信哪个?

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置,只有短短332年历史,面积不到一千平方公里,在广州附近各县中是建县较晚,地方较小的县份。然而,花县却标新立异,以“花”为名,富含诗情画意,令人神思遐想,这在全国是较为少见的。按理说,此地乃蛮荒僻壤,又非花卉之乡,因何会起这么别致的名称呢?

■建县起因

花县建县前,此地为南海番禺从化、清运、三水等县错壤交界之所,属“三不治”之地。其中,北部群山统称“花山”,绵亘五百余里,山深谷窈,口隘林丛,各县政令一向管辖不到,屡为萑苻啸聚,成“贼党”之薮,后果是“积盗蔓延起伏, 流毒数邑”。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瑶民谭观福在横潭街聚众起义,其声势播及清远、从化两县,直逼广州,被官府围剿后退守花山。官府为加强地方保卫,分别设立狮岭巡检司和水西巡检司,控扼花山出入广州通道和清远、从化“贼党”入境,多次出兵深入花山剿匪,并在花山一带设立营寨镇驻,但还是起不到什么效果。一百多年来,绿林在花山啸聚,有如野火春风,“旋灭旋起”,对可以“长驱直达,朝发而夕至”的广州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地乡绅为了改变“三不管”局面,切实保护自身利益,从明嘉靖年间便开始倡议建立新政区。其中,乡绅黄士龙提出的《建县条议》说:“本邑迤北地方,层峦叠嶂,密莽丛菁,向为花山积盗巢穴。自前朝迄今,屡剿屡发,屡抚屡叛,莫可治疗。缘其地界乎番清从三县之交,而实为三县鞭长所不及……有兵来贼去、兵退贼回之患……贼愈强横,占踞民田数千百顷……数邑生灵,受害惨烈……今欲化盗贼为良民,变猺蛮为善俗……设立县治……建城而守,设官而治……则永绝盗贼之源,长享平宁之乐矣。”

因此,为肃靖地方、巩固边隅,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析南海、番禺二县部分区域置县。

那因何命名为“花县”呢?

“花县”县名的来由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因“插花地”得名。花县在建县前属南海、番禺两县的地方,建县时又因所属之地有部分是插清远、从化、三水诸县之间,因此得名。二是因“菊花山”得名。因为城北距十二里处有一座菊花山,以出产状如菊花的晶石而闻名,因此得名。三是因“梅花洞”得名。传说县域有一个风景名胜叫梅花洞,景物奇特,因此得名。四是因“花山”得名。

综合四种说法,全国属“插花地”的不少,那岂不是遍地开“花”?菊花石的确是花县稀有产物,但菊花山并非名山,在康熙版的县志中并没有出现相关记载,官府不会以寂寂无闻的菊花山作为一县的定名。“梅花洞”只是传说,迄今仍未发现,官府也不会以传说中的景物作为一县的定名。据《大清一统志》载:“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直数百里,东接从化,北通清远,本朝置县,因以为名。”旧县志载:“花山邑北诸山之统名。重峦叠嶂,绵亘数百里。北通清远、英德,东接从化、增城,向为盗薮。今置县,因此得名。”因此,只有第四种是尊重史实,是最为可靠的依据,花县是因花山而得名的。

■花山由来

花县因花山而得名,而“花山”之名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不妨先弄清当时所指的花山究竟包括了哪些地方。旧县志说:“花山,邑北诸山之统名。”“溯白云而上九十里许有穷山,周遭五百余里,旧名盘古,更号花山。其中盘古、周曹、李婆、朱婆等峒,百步梯、鹿狐岭、车头墩诸险隘,万山巉削,林木翳空,鸟径羊肠。”县志的记载暨说明了花山包括现在梯面镇、花山镇花城、狮岭镇芙蓉嶂以及从化的部分辖区,也描述了花山地形险要、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理环境。

花县首任知县王永名曾主持评选“花县八景”,其中“盘古烟霞”列首位。旧县志载:“盘古峒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万山中,朝暮雨晴,烟霞锁护,太初景象仿佛犹存,古老相传,中有仙人窟宅云”,又说“盘古峒……林木蓊翳,向为盗贼窟穴,旧有盘古庙,今圮。”乡绅黄士龙赋诗《咏盘古烟霞》:“烟霞缭绕接层霄,望入千峰路转遥。景色依然留太古,声名从此著兴朝。东巡不受秦碑勒,南伐无劳汉柱标。欲访神仙旧时宅,苍茫何处听吹萧。”诗歌描绘了花山盘古峒千山万壑、岚岫缥缈、烟笼雾锁的幻境。方王玉在《游盘古峒记》中,还说这里是“北有盘古岭,下为峒,立庙祀盘古神……芙蓉护峙,绵亘起伏,层次葱郁若屏嶂,望之深而秀……面耸高峰,乔木插霄汉……穿林入者,仰视无天日色。散千百人于上,皆莫见其踪。”

可见,当时花山确是万山环峙,群峰簇拥,时时云霞明灭,处处山岚雾瘴,不是土著山民很难进得去。因而,这里也成为义众依险凭陵、对抗官府的天然屏障,也就有建立县治之议。

那么,“花山”之名,是何时出现和流传的?

据旧县志载,明清年间,绿林义众长期在花山啸聚,凭借天险与官府抗衡。谭观福被官府围剿退守花山后,相继又出现了姚观祖、唐亚六、杨彦明、钟国让和钟国相兄弟、苏凤宇等,匪患延续150多年,盗乱亦越发猖獗。这期间绿林聚义历史尚未出现“花山”的名字。清顺治四年(1647),以练复宁、吴万雄为首的匪众劫掠潮州、嘉应州各地,后自循州(今惠州)进入番禺之北,入踞盘古峒,沿用在增城设立的“花山墩”之名,以“花山”作为他们的寨名,号称“花山寨”。匪众四处横行抢掠,东至流溪河,西到巴江水,北及清远峡,到处勒收行水,设卡打劫,抢掠村庄,攻击官府,势力播及邻近数县,那些家贫无生计者纷纷加入作乱,各州县不得安宁

“花山寨”由于名声越来越大,便逐渐成为这一带群山的地名——花山。于是,就有“旧名盘古,更号花山”之说。

■县城选址

花县地貌为“三山一水六平原”,即是山地占三成,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水域占一成,流溪河、巴江河和横潭河流经县域东西隅及中部,还有众多的山塘水库;平原占六成,分布在县域的中南部和东西两隅。县城没有选择在富饶的南部平原或东西两隅,而是选择在北部花山脚下的平岭营(现在的花山镇花城圩)。究竟是何缘故呢?

县城设在哪里?吏部户科给事中王又旦向朝廷上《题请立县疏》列举出建县的“三便”:“番、清、从三县之界,贼党踞巢而负隅之徒,每每藉盗逋粮,今设一县,而前弊除矣,其便一;峒中田亩,既为贼踞,尽皆报荒,有县令守化之,卖剑买牛,田亩日垦,国赋日益增,其便二;营将之守御以制勘,而县令之抚字以革其心,叵测渐消,久而弥固,其便三。”

本县乡绅黄士龙的《建县条议》也列举建县的“十利”:“一是巩固广州府北门,以防变乱;二是设立县治,便于科敛税粮;三是山田为贼占踞,土民逃亡,设立县治,可安民业;四是地产木材柴炭,设县征税,增加公库收入;五是山峒土田,乱后荒芜,谕令复业,可增国课;六是地处几县交界,犯民逋逃,各县之间互相推诿,莫可究诘,设立县治以明职责;七是山民犷悍,不知礼法,设立县治,可施教化;八是蛮峒人口日繁,不入版籍,设立县治,编立保甲,可按丁征税;九是地处要津,贼踞山外出掳掠,追捕无踪,设立县治,可保行旅;十是居民和盗贼薰莸混杂,设立县治,免并剿盗,免贼戕民。”总的来说,不论“三便”或“十利”,主要矛盾还是“匪患”,这也是花县建县的目的。设立县治,便易于控制局势,消弭“匪患”,更可以屏障省会北门,握吭而守,确保广州府的平安。以及驱民垦荒耕种,保证赋税的征收,也就是便于实施剿抚的两面政策。这是花县建县的目的。

因此,县城选址的着眼点仍是县治的北部。乡绅黄士龙主张以原为营寨的正迳营作县城,认为“地面居山峒之口,四望宽平,由左陆路二十余里至从化大河顺达省会;由右二三十里可至横潭大河顺达省会,水陆舟车,均便往来。似宜于此择地建立县治。”但官府以“力役繁兴”为由,否决了黄士龙的建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夏天,广东巡抚李士桢率同广州知府刘茂溶和南海、番禺、三水、清远、从化等县的知县前来花山地区躬亲相度,看到整个地区层峦叠幛,鸟道崎岖,只有平岭一隅,山川环绕,面南开阳,后枕崇山,前临平壤,左辅唐帽岭,右拥石岩塘,正对白云峰,形势雄壮,兼具群山环绕与地势平坦的优势,属于理想选址,于是定为县城建筑地。

1993年,花县撤县建市成立花都市;2000年,花都市撤市改区,成为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

编辑:小狼

Hash:51be4d4040c21481548e4355f8f376dff4a1c422

声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