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龙川江的九座老桥 讲述古代滇西的风云变幻

龙川江也称龙江,流经腾冲东部的界头、曲石、芒棒、五合乡(镇)一带。千百年来,为沟通腾冲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人们分别在该江各个过往通道上修建了十余座不同规格、不同样式的古桥梁,形成了迄今所知滇西地区数量规模最大,结构样式最全的综合桥梁景观。这些桥梁,既有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和技术修建的石拱桥、木梁平板桥、木拱悬臂桥。也有采用外来资源和技术修建的的铁链吊桥、钢索吊桥等,为我们全面了解古代腾冲乃至滇西地区的交通发展史和桥梁建筑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1界头杨家寨“龙落桥”

杨家寨龙落桥,位于界头黄家寨村杨家寨社西1公里龙川江上。桥东起杨家寨接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向西有小路翻山通往明光,是当地黄家寨等村至明光古道上的主要过江桥梁。地理坐标:北纬25°30′58.9"、东经98°39′34.4",海拔高程1517米。桥地处江边河谷,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植被较密,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桥为两墩一孔木梁平面风雨桥,利用两岸崖壁支砌桥墩,上用8根当地特产的巨大楸木搭成桥面,总长16.5米、净跨13米、面宽2.3米、墩高8.65米,桥头两端各建一亭,中间用5排木柱连成风雨桥蓬,既可为行人遮挡风雨,又对桥面形成很好的保护。据桥上屋架记载,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当地村民集资修建,几经修缮,使用至今。现桥除少量木栏自然糟朽外,整体构架保存完好,仍为当地民间的主要过江通道。

2界头顺河“通济桥”

顺河“通济桥”,位于界头乡政府西南3公里顺河村西侧龙川江上。地理坐标:东经98°37′58.6"、北纬25°24′39.2",海拔高程1508米。桥为两墩一孔悬臂式木拱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其上利用杠杆原理分别将三排巨大的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在拱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弧形桥面和雨篷。桥总长52.5米,净跨28米、拱高7米、面宽2.4米。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巨大的彩虹横跨于江面之上,气势十分雄伟。全桥均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楸木建造,整体结构严密紧凑,样式美观,与修建技术要求较高的传统石拱桥相比,不仅可以做到跨度大,费用省,更适合在地势低缓宽阔的江面上修建,而且桥上还建有桥亭雨篷,可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有利条件,是目前滇西地区特别是腾冲北部一带最有特色的桥梁形式之一。顺河村系因沿龙川江立寨而得名,历为界头古镇向西过龙川江前往孙家坝及明光一带的主要通道。据现存碑刻记载,早在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由当地乡村在此集资修建木拱桥以供通行。年久桥朽,一度改建平板木桥。民国初年,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扩大,当地绅商民众乃于民国九年(1920年)再度集资重建木拱悬臂桥,以通畅济渡之意命名“通济桥”,并长期相沿维护,使用至今。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

3界头石墙木悬臂桥

石墙木悬臂桥,位于界头石墙村西1公里龙川江上,为腾北古道从石墙岔固东支线过龙川江的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098°37′04.6"、北纬25°21′55.2"。海拔高程1486m。桥地处江边平坝,气候温暖湿润,土地低平肥沃。据了解,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由当地村寨集资重修,并沿用下来。近年来,由于政府在下游新建公路石拱桥,该老桥被闲置至今。桥依两岸崖壁支砌桥墩,用当地所产的巨大紫楸圆木按杠杆原理逐层相叠延伸,形成桥拱,再在面上架设梁柱,覆盖锌皮形成风雨桥篷。桥为单孔,净跨23.7米、面宽2.85米、高于水面8.5米。整桥结构紧凑、样式美观。由于长期无人管理,缺少维护,目前部分梁架护栏糟朽严重,但整体结构仍基本保存原有的风格样式不变。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

4界头永安老吊桥

永安老吊桥,位于界头永安街西1.5公里龙川江上,为腾北古道界头至腾冲段过龙川江的主要桥梁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8°36′33.8"、北纬25°19′32.9",海拔高程1450米。该桥地处永安平坝,两岸人烟稠密,素为腾北古道交通咽喉。记史料记载,早在元明时期,就曾由官方出资修建铁链吊桥,前后维修沿用数百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经乡贤李根源先生倡导,当地县乡多方筹资,从外地购入两条钢缆,将其扩建为现代钢揽吊桥并沿用数十年。桥我北南走向,总长60.6米,净跨44.8米,桥面宽2.3米,高于水面4.3米。1963年腾北公路通车后被下游的公路桥所取代,闲置下来。由于长期无人管理,缺少维护,桥于2007年被暴涨的江水冲塌西墩一角,有一半支架及桥揽坍塌坠入江中。

5曲石野猪箐木悬臂桥

野猪箐木悬臂桥,位于曲石镇北8公里箐桥村东侧的龙川江河谷上,为腾北古道自箐桥前往江东阡双一带过龙川江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35′59.2"、北纬25°16′18.1",海拔高程1425米。桥依两端江岸崖壁支砌石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于其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桥面和桥亭雨篷。桥总长40.65米、净跨28米、拱高12.2米、桥面宽3.3米。全桥整体结构原理和造型风格均与界头乡的顺河木悬臂桥相同,惟因地处险滩峡谷,气势较前者更为雄险壮观。野猪箐系因过去常有野猪出没而得名,其地山形夹峙,谷窄箐深,素为腾北古道从界头南下曲石过龙川江的天险要隘。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就由当地乡村在此兴建铁索吊桥以供人马通行,后在清咸同回汉战争期间被烧毁。清光绪初年,时任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受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八年(1882年)捐资重建铁索桥,以成就惠民功德之意命名“成德桥”,前后沿用数十年。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后,地方军民为阻止日军进攻腾北抗日根据地而主动将其炸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有效解决古道交通难题,恢复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各界从实际出发,利用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且相关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利条件,于1948年集资将其改建为悬臂式木拱桥,长期相沿维护、使用至今。2012年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曲石向阳桥

曲石向阳桥,位于曲石镇西南3公里向阳村西侧龙川江支流固东河上,为腾北古道经曲石前往腾冲城区的主要桥梁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8°35′13.1"、北纬25°12′37.2",海拔高程1485米。桥为两墩一孔钢缆吊桥,北—南走向,以两根钢缆加墩铆实悬吊而成,总长48.3米、净跨44.1米、桥面宽4米、高于江面7.5米。桥体结构紧凑严密,造型样式宏大壮观,为县内现存规模最大的铁索桥之一。古桥所在的向阳村一带,地势低洼,江面宽阔,早在汉晋古道形成之际,就有人在这里搭建木桥以供通行。明代初年大军开边,曾由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组织修建铁索吊桥,沿用数代。清初桥毁,里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捐资重修,并于南岸山头建龙神祠以为护佑。至清末回汉战争时又被烧毁。光绪初年,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奉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五年(1873年)捐资重建铁索桥,历七年而成,时以永镇江河之意更名“镇龙桥”。新桥落成之际,云南巡抚杜瑞联为之题词“功占利涉”以示表彰。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大古桥的承载能力,腾冲县政府于1950年将其改建为钢缆吊桥,并恢复旧名“向阳桥”。之后数十年间,古桥几经维修加固,现仍为当地村民日常往来的过江通道。2012年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曲石平地民福桥

位于曲石镇南8公里平地村及干榨村之间的龙川江上,为高黎贡山西麓平地等村寨过江前往腾冲城区的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39′12.6",北纬25°104′3.7"。海拔高程1410米。该桥东岸为坪田村的石槽坡,西岸为干榨村的葛根坡,两坡间江岸虽狭窄,但江水平缓,树木葱郁,自然环境优美。据桥亭铭文记载,其地原为渡口。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集资兴建木拱悬臂桥。桥为东西走向,两岸以条石砌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于其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桥面和桥亭雨篷,既可供人畜避雨,又对桥面形成较好的保护。桥净跨33米,宽3.6米,高于江面8米。全桥选料优良、结构坚固、样式美观。由于得到有效的维修保护,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

8芒棒桥街龙江桥

位于芒棒乡桥街村委会西侧龙川江上,东靠桥街村,西去橄榄寨驿站5公里,为元明以来保腾古道南线从潞江坝翻高黎贡山后,过龙川江前往腾冲的主要桥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40′55.5"、北纬24°58′29.7"。海拔高程1264米。古桥所在的桥街村一带地势低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较好。据地方史志记载,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初为木桥,屡经兴废。明代弘治年间改在上游500米处建铁链吊桥,亦因塌方被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腾越知州李之仁经实地考察,又将其迁至元代旧址上重建铁链吊桥并沿用下来。清代曾五次重修,沿用不衰。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腾冲商会牵头捐资,将其改为铁链与钢缆混装吊桥,延用至今。桥总长70米,净跨50米,面宽2.3米,高于江面15米。目前,桥体基本保存完好,仍为当地村民往来过江的重要通道。1988年公布为腾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五合龙安

龙安桥,位于五合乡以东4公里的畹岭村龙川江河谷上,为古代从腾冲经五合三甲街前往龙陵龙江、镇安乃至施甸等地的主要过江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40′56.54″、北纬24°51′47.34″,海拔高程1194米。现存桥梁为单跨钢缆悬索式人马吊桥。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上以两组四条钢索悬吊64组吊杆铺设桥面。桥墩通高16.8米,桥体总长90.6米、净跨58米、面宽3.95米,枯水季节高于水面10.5米。据地方史料记载,龙安桥始建于清代道光末年(1850年左右),原为人工打制的铁链吊桥,后因咸同回汉战争被烧毁。之后,历经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两次重修。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后,地方军民为阻止日军从龙陵方向入侵腾冲而将其烧毁。战后,为恢复交通,于1948年由政府出资重修,并将原来的人工铁链吊缆改成现代的钢索吊桥沿用下来。1986年在上游修筑的钢混水泥公路桥通车后,被闲置至今。由于无人管理,缺少维修保护,目前桥面木质构件已严重糟朽,不能通行,但主体桥墩、吊缆仍基本保持完整。

主要参考文献:

①清光绪陈宗海修撰《腾越厅志》;

②民国李根源、刘楚湘编修《腾冲县志稿》;

③民国九年《顺河通济桥重修碑记》,碑现存界头顺河村委会。

文图:李枝彩 段生成

Hash:fbae47c529e0bf5bfe2f8a0d4dee8ce3136a3590

声明:此文由 腾冲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