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客都梅州,寻访红色足迹

——广州青年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编者按

2009年1月,梅州大埔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这是广东省第一个获认定的中央苏区县。2013年7月,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梅州成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深化党史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梅州队再度出发。青年学子走进红色梅州,寻访乡村红色足迹,感悟伟大苏区精神,领略全面小康胜利征程。

(李雁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红色党建述革命,村户传唱英雄歌

位于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的黄沙村,是原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站和梅平武工队的革命根据地,既是平远县的“省定红色村”,也是梅州的革命老村之一。2018年7月,省定“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启动后,黄沙村便着眼于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缮,深刻地践行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的先进理念。跟随黄沙村党支部书记何琼英的脚步,梅州一组重走了黄沙村的革命历程。

于2019年落成的黄沙村党群服务中心是赓续红色精神的典型范例,它创意性地将党群服务工作和红色历史宣讲合为一线。大柘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陈列馆分为五个部分:革命先声、苏区丰碑、抗战烽火、胜利号角、建设成就。在参观过程中,梅州一组了解到了姚雨平将军、姚子清等先进人物的不朽事迹,以及梅平武工队在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领略了大柘镇在革命年代中的英雄事迹,以青年学生的视角感悟平远县的光辉历史与红色底蕴。

来到梅平武工队旧址,透过斑驳的墙面和每个房间里的陈设,组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革命年代中他们艰苦奋斗的身影。1947年12月,梅平武工队成立。1948年,在梅兴平蕉边县工委的领导下,梅平武工队、平远区队配合独四大队频频出击平远,接连摧毁平远大柘、坝头、石正、八尺、寻乌茅坪等地国民党基层政权和反动武装,取得辉煌战果,游击区不断扩大,其政治影响遍及粤赣边区。

梅平武工队的事迹一直感召着平远的后人,在黄沙村,上了年龄的村民都记得有这么一位革命烈士——赖济庭,他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血洒平远大地的革命烈士。村民教梅州一组的组员们用客家话高唱赖济庭自编的《就义歌》。“你话枪毙涯吾惊,只要共产共得城(成),三朝一过阿伢叫,十八十九又后生(好汉)!”敌人对他逼供审讯,他始终没有泄露党组织的秘密,敌人决定对他进行公开枪决时,他威武不屈并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他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精神一直感召着平远的后人。平远解放后,党追认赖济庭为革命烈士。

蓑衣守夜不足道,六十六载作先锋

老党员李运兴曾是梅平武工队的通讯员。她向梅州一组讲述了她在梅平武工队的经历,她生于1935年,年龄尚小时在梅平武工队为革命战士传递情报信息,1955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86岁高龄的她,早已满头华发,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位老党员的脚上贴满了膏药,但在描述当年的经历时,她的双眼依然矍铄,不时挥动着左手,生动地讲述她在梅平武工队的经历。在后来的土改时期,由于地主的压迫,村民们生活难以为继,民愤蓄积,于是村民们积极地开展斗争。李运兴不惧环境的艰苦,常常带着蓑衣在武工队旧址值守过夜。

除了几个修缮完好的革命遗址外,正准备动工修复的粤赣边游击队旧址也是黄沙村着力建设的红色景点之一。何书记说,梅平武工队的队员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曾在粤赣边游击队旧址停驻一月有余,也曾在这里展开了多个革命会议。粤赣边游击队旧址,这栋始建于清朝的民房,历经300余年的风雨飘摇,成为了黄沙村革命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散落在黄沙村的革命遗址承载了黄沙村的红色记忆,不朽的革命英雄人物充实了黄沙村的红色底蕴。正是这些红色印记,构成了黄沙村振兴之路的重要底色。

“红色公安”拔地起,星星之火可燎原

缅怀先烈,要了解历史,更要走近革命岁月的战火。为调研大埔镇的红色资源,梅州二组跟随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来到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

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的展陈分为“枪响黎明,义军南下”“擎炬八七,政治建警”等六个部分,展出南昌起义军用品、茶阳暴动时农军器械、政治警察用品、支援三河坝战役用品等文物上百件。

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理事、梅州市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罗雄向组员们介绍了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旧址的考证过程和重要历史文件。走近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的建立历程,梅州二组重温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公安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亲手触摸承载着历史的斑驳墙壁,二组的组员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忆红色历史芳华,承革命先辈风骨

随后,梅州二组分为两小队,一队来到了茶阳镇长治仁厚村的邹鲁故居。邹鲁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也是中山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邹鲁学成为官后,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在其出生地“邹寿庐”原址上出资重建“椿森第”供其父母居住。走进邹鲁故居,内部的博物馆展览将邹鲁的生平经历娓娓道来……

邹鲁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出生于大埔县茶阳古镇。邹鲁为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使国立中山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中的名校之一。爱国至上,为配合抗战的需要,邹鲁身体力行,领导并参加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大力提倡军国民教育,以期达成学生在国难时期保家卫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邹鲁先生一生于国家的文化教育贡献甚大,正如他所言:“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另一小队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磕磕绊绊地往上,狭窄的路面旁一边是陡峭的碎石,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丛林,队员们在颠簸中进了山。经过半小时的车程,埔北区苏维埃政府高乾旧址终于出现。

高乾村是大埔县茶阳茅坪村的一个自然村,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三次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村庄。全村人口从原来的280多人到解放时只剩下80多人,其中16户人家就有19位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高乾苏维埃旧址旁是新修建的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在纪念馆里小队遇见了两位烈士的后人严贞博和刘宜格,他们分别讲述了祖辈们的革命事迹。严贞博的祖辈严衍宏和严衍期均参加了高乾村赤卫队,分别在1929年、1930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牺牲时不到30岁,将最美好的年华义无反顾地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是他们用生命诠释的精神品质,使人为之动容。刘宜格是县老促会副会长,看到实践队二组小队的到来,十分热情地讲述着关于高乾村的红色故事。在讲解中,他时常指着墙自豪地说:“我亲人们的名字都在革命先烈的名单上!”在刘宜格的带领下,二组小队还参观了埔北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正值正午,阳光倾洒,仿佛为纪念碑镀上了一层金边,队员们对先烈勇敢无畏的精神愈发崇敬。

红色风雨“小延安”,云集多彩大埔角

大埔之行,梅州三组来到了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参观被誉为“南方延安”的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一正二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24平方米。“皖南事变”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1941年9月,南方局党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由恭州转移到大埔角仓下,在离仓下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方分局党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1985年,上级拨款把南委机关旧址修复,安排专人管理。1985年4月,南方工委旧址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片红色热土,梅州三组的成员们策划并取景拍摄音乐视频,将红色景点乡村振兴后的美景与歌曲演唱《明天会更好》完美融合。除了宣传大埔角村的红色资源,三组的成员们更希望讴歌跨越百年的革命精神和创造美好未来的赤诚决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总能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河永驻先烈魂,苏区振兴新篇章

来梅州大埔感受红色文化,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就是三河坝。三组的组员们还来到了位于梅州大埔的著名红色景点——三河坝战役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组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三河坝战役是由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的一场阻击战,其主要作用是掩护主力队伍南下和留存军事力量。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内不仅有详尽的图文介绍,还陈列了一部分在战役中使用到的物品及复刻品,能让观众们更加贴切地认识到三河坝战役的过程和意义。

三河坝纪念馆园区的对面是粤电大埔电厂。电厂内的两座冷却水塔和烟囱是地标建筑,为配合宣传推介大埔红色革命历史、客家文化特色,电厂决定对两座冷却水塔和烟囱的外立面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图案设计由国内公共艺术营销宣传方面专家领衔规划开展。注重实用性是粤电大埔电厂设计的最大特点之一。设计组充分参考实地文化特色,以大埔县做好“红色、绿色、古色”三篇文章为思路依据,重点突出红色与绿色,着重体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参观完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后,梅州三组的组员们深感历史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曾经真实地发生过的事件。而每一次战役,都付出了数不尽的代价。吾辈应当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

文字:廖淑慧 周逸婷 李浩婷 龚容荃 张诗婷 黄雅柔 刘泳琳

图片:李子怡 刘泳琳 王羡珺 张诗婷 刘盈盈 梁梓莹 钟倩殷 陈家宜

指导老师:王泸生

Hash:82f4518a2cbc3cbb196016647abe08699498e560

声明:此文由 广州青年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