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海南建省的原来是文昌人!

潘存,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潘存,字仲模,号孺初,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生于文昌铺前港头村,后迁居白沙园村, 7岁进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学习刻苦认真,十二三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塾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合掌称赞,被人们称为“神童”。

潘存联

学识渊博受器重

1851年(咸丰元年)潘存应本省乡试,中广东省举人,题第五十五名,时年已34岁。后应礼部考试,循例捐户部主事,分发户部福建司行走。然而在京30年,一直未得迁升。1883年已66岁的潘存决意归隐,回到家乡(今海南文昌)。

潘存

光绪十年(1884),时值法帝国主义滋事,扰广西、福建、基隆等地。琼州西北越南近邻,东北与闽海相接,孤悬海外,为战略要地是两广屏障。

当时的广东总督张树声欣赏潘存的才德,推荐他为雷(州)、琼(州)两郡团练。潘存经营守卫,地方得以安宁,清廷论功赐以四品官衔。其时,潘存还向朝廷提议“琼州改建行省”,并亲自撰拟建省理由与方案,呈报两广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但因当时国事纷乱,不久张之洞调离未予处理。查阅历史记载,潘存是至今所知史上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然而,潘存所处的时代,政府无能,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外敌入侵;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潘存在当时提出海南建省,朝廷对此建议并未采纳。

潘存依旧笃行嗜学,秉性刚直,从政30年,廉洁奉公,学识渊博,洞察时务,受到器重。他辞官归田时已年近古稀,为发展地方教育东奔西走,为培育人才呕心沥血。

毕生弘扬儒学

弘扬儒学是潘存的毕生所愿。1883年,66岁的潘存决意归乡隐居、讲学授业。离开官场之后的潘存,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在此先后受聘主讲于惠州丰湖书院、海南苏泉书院及文昌蔚文书院,大力培育人才,养一方正气。为了推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四处奔走,筹建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

潘存的教育思想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强调思想修养,他说:“读书先求做人为要,我不欲与今人争文章,而欲与古人争德行”,“学者,宜以德行见长,莫徒以文辞见长”,可见潘存摆正了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即摆在首位的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

溪北书院庭院

在溪北书院,只见书院前临清池塘,芳草萋萋,院内房屋多采用透雕工艺和花鸟瑞兽装饰,古色古香。正门镶挂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匾额。二进厅堂悬挂“讲堂”木匾,为五开间四合院,是书院训导学生的场所。三进正堂为“经正楼”,为书院主体建筑。“溪北书院”四个字为杨守敬所书,而“讲堂”和“经正楼”则为潘存所书。

溪北书院正门

讲堂

仔细观察,溪北书院的繁体“書”字缺一横,讲堂的“講”字缺一横一竖,是当时的笔误,还是另有原因?其实这就是书法中所讲的残缺字,这是潘存和杨守敬在告诉后人,人的一生中,作为学生就该有读不完的书,作为老师则有讲不完的学,无论师生都要不断学习,可见当时潘存建造溪北书院时的用心良苦。

经正楼

溪北书院在雷琼道朱采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筹资,建造书院购藏书籍,聘任学者讲学,以培育人杰。“经正楼”后遭台风破坏,于1921年改建成现在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现今保存完好,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

溪北书院即将建成时,光绪十九年(1893)潘存因年高劳累去世。潘存墓坐落在铺前镇东坡村委会港头村南坡,墓碑刻“清故中宪大夫户部事潘府君讳存之神道”。墓园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书法声名远播东瀛

2011年12月23日,我市“中国书法之乡”命名授牌,成为海南唯一的“书法之乡”。作为文昌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潘存的书法遗存以及理论著作又再一次引起世人关注。

潘存的书法作品

潘存学书,主要以汉魏六朝碑版为主。他遍临诸碑,杂取各家所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在创作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清末岭南碑派书法家中的重要一员。他和当时的岭南碑派书家李文田、邓承修、江逢辰、曾习经等人一起,为清末岭南书坛的嬗变推波助澜,为碑派的中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潘存的作品

在书法实践之外,潘存著书立传,嘉惠后学;传道授业,广播书艺。

据介绍,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前,流行的都是王羲之书风,自中林梧竹向潘存学习书法之后,特别是潘的弟子杨守敬出使日本,带去了大量的碑版拓片,方使日本人眼界大开,开始学习汉魏书风,遂开创了日本书法多样化的局面。这其中,潘存居功大焉。

潘存的后人至今还保留着潘存的真迹。海南日报于伟慧摄

来源:铺前古镇、《古镇春秋》、海南日报

文昌在线为您提供

最新的文昌资讯

最深邃的文昌文化

关注文昌在线,读懂文昌,由此开始

Hash:aa09037baebc2fed8a696a2874953bc1e4a0fb83

声明:此文由 文昌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