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0年了,原来潮阳吴姓有着这么多的轶事典故!
▼
【声明】网络精选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物生平
吴真三(1345-1414),字则全,号清流(汕头市潮阳区溪头下厝乡一世祖)系元朝福建云霄望族世袭百户屯田吴诚庵的第三子,元朝吏部尚书吴东川之侄,生于元朝至正五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二年。
真三墓
主要功绩
吴真三入潮创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潮邑大乡之一,海内外后裔十几万之众是潮阳望族,子孙后裔,宗支蕃衍,瓜瓞绵绵,诗礼传家,孝子贤孙,励志奋进,英才辈出,人文荟萃,昭穆之序,千秋继传,流芳后世。
二世长子吴钓渭,子孙世守靖海所,为抵抗倭寇保卫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子孙三代皇封(武略将军)开基立业在靖海所北门称为(靖海一世祖)
二世次子吴惠仕是溪头下厝乡二世祖,字可宽,号钓滨。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卒于明正统四年。为人聪慧,天性孝悌,不论人短长,不争效是非,为人和谐可亲,今下厝乡真三后裔都出自钓滨公。
六世白夫公
六世孙吴任,字信,号白夫,后人尊称白夫公。公生于明朝嘉靖八年已丑年(1529),卒于明明朝万历十四年丙戌年(1586),开创水渠,身体力行,兴修水利,与今峡山桃溪等周氏打赢“周民之水“争得水源,终于在溪头全乡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明朝隆庆三年实现沟成引水成功使溪头乡几千亩旱田实现一年双收粮,史称(溪头粮沟,白水带水)当时潮阳县正堂侯彭公敬重白夫公品德及大公无私精神,赠送匾额(望重乡族)来表达对白夫公的敬佩之情,同时对白夫公的品行歌颂全县作为百姓学习的楷模。
十二世吴光懋 (2张)
十二世孙吴光懋,字世耀,号春园。潮阳县溪头下厝乡人(为溪头下厝乡吴真三的十二世后裔)。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科武举人,乾隆已未年
(1739年)科武进士,经乾隆帝文武殿试,钦点为御前带刀侍卫。光懋公忠君爱国,办事公正严明,在任期间屡立奇功,深得乾隆帝赏识,外派武职,(潮阳县唯一御前侍卫能得皇帝外派的武官),历任陕西都司,标前营副总府,花马池协镇,甘肃、宁夏营前游击等边关重任,为民族团结做出重大贡献,乾隆帝授“怀远将军”(戴三品燕翎)。因父母年老,光懋公上报圣上准许回乡侍亲,乾隆帝钦赐奉旨养亲,授诰命大夫,封祖上三代诰命,赐龙牌圣旨兴建将军第,准其府第祠堂塑龙头厝,府第祠堂门前立石狮,宗族喜庆鸣锣13下(享二品待遇)光懋公时年48岁。
十五世吴玉河
十五世孙吴玉河,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山东道台等职,(四品官)因玉河公排行第三,人称(三爷)。三爷在世,威望殊高,为人仗义,和亲睦族,下厝乡民在三爷时期邻里合谐,有
潮阳横竖十里路无人欺负说法,相传英布圩(集市)留有的筐写了吴字的无人敢顺手。
吴汉初 (2张)
民国时期有惠来场知事,潮普惠陆军司令吴汉初(抗日名将翁照垣原名翁辉腾是其属下的一个连长)和吴汉初之子吴质彬曾任靖海所所长,溪头大乡(胪岗,胪溪,上厝,下厝,新龙,五和)乡长,父子两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潮普惠三县的抗日参议爱国人士,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深受乡民爱戴。
真三后裔在封建皇朝为官者众多,吴敬谦,道光年间奉旨赏蓝翎卫守府武德骑尉。吴英华,同治庚午科贡元,后世称为(贡元公),吴乔林,同治年间乡榜头甲一名。吴中庸,光绪丁丑年赐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夫。吴伯徕,光绪敕封中书御附贡生。明朝有吴原,吴森,吴环,吴震,吴泰,吴圭等,清朝有吴光懋,吴玉河,吴英华,吴永泰等。民国时期有吴汉初,吴质彬,吴凤台等。历朝历代文昌武蔚,为官者众。吴真三宗系垂成潮邑望族。
族系辈份
一世(则) 二世(可)三世(茂 )四世(孔 )五世(永 )六世(表 )七世(健 )八世(志 )九世(淑 )十世(景 )十一世(命)十二世(世 )十三世(熙 )十四世(君) 十五世(宏) 十六世(启) 十七世(天) 十八世(允) 十九世(政) 二十世(寿) 二十一世(盛) 二十二世(朝) 二十三世(崇) 二十四世(文) 二十五世(运) 二十六世(修) 二十七世(儒) 二十八世(祭) 二十九世(明) 三十世(良) 三十一世(家) 三十二世(声) 三十三世(传) 三十四世(孝) 三十五世(友) 三十六世(宗) 三十七世(祠) 三十八(庆) 三十九(荣) 四十世(昌)
轶事典故
吴字灯笼之 万世基业
故事由来;
取自族谱-公夜见北面吴字灯笼,日见实为空地。此乃天意,神仙指路。
(人物介绍)
吴真三(溪头下厝乡一世祖),字则全,考清流。系诚庵公第三子.生于元朝至正五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二年。
(故事开头)
据族谱相传真三公为人好学,博学古今,观天象大器将移就跟我们陈舅公一起来到潮阳县游玩。真三公到达潮阳后先是居住在潮阳县内宝光寺侧,时常与林复古先生(林外祖父)赋诗品酒,复古先生见到我们的一世祖公相容魁武一表人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就将女儿许配给我们一世祖成为我们下厝乡一世祖母!
此后我们一世祖就在一次游玩中发现我们的下厝乡地势平坦,溪河纵横,土地肥沃并深深的喜欢上的这个地方(今乡东面名为青墩寮的地方)
(故事过程)
相传一世祖真三公入潮之后最初定居于本乡青墩寮,有一年元宵夜月亮光光从青墩寮望见我们今大祖祠(吴氏家庙)地方路上出现吴字灯笼,只见灯笼不见人,(实为鬼子提灯笼),半夜看不准以为是宗亲所在。第二天兴高采烈早早就跑去视看,谁知是块空地种菜的,什么都没有,失望掉头回家。
回家后入门一言不发,心情失落“激心够”。一世祖母就发现一世祖公面容失落,一边倒水一边询问(作呢!无开无嘴有咪事无)。一世祖公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世祖母说;我昨晚明明看到有人拿吴字灯笼今天去走到那就看无。(相传一世祖母识天文地理识文知礼相当的贤淑)就安慰一世祖公你可能看错那,就这样聊天问起了一世祖公;你看那地方长的什么样啊。
一世祖公就大致的描述了一下,一世祖母就说;你带我去看看。一世祖公祖母一同前往后,一世祖母发现来龙去脉此地是虎地,昨晚光宵所豪之光是白色的,白虎地。一世祖公听了顿时兴奋,此是天意,神仙指路。
一世祖马上打听此地是谁家的田地,相传说是林处之地,当时就只买了一点地搭了个鸭寮饲养鸭母,大溪以前鱼虾够大堆,鸭母一生常常有生双蛋,有夸张的100只鸭有时候生200粒蛋的说法。一世祖公看到鸭如此的生产,更坚信这地是生养立业之地。
通过一世祖的努力奋斗,下厝吴开始千秋基业立族定本。就这是我们的阳居大祖祠(虎地),祖祠分金癸丁兼子午,双龙入首,三水出一水归。来水明出水暗。富贵无敌,其地贵就贵在先后天全部到水,富贵不可言。西方顶今乡道门边的水为南山龙水相会出坤方分为双流,一流向今乌龙四世祠面前流出大溪,一条从风水尾弯曲流向大祖祠面前出。
轶事典故
故事由来:
一世祖真三公于明朝永乐十二年与天地长存,围绕着这块风水宝地产生的历史故事与传说
千百年来福泽子孙后裔
(人物介绍)
吴真三(溪头下厝乡一世祖),字则全,考清流。系诚庵公第三子.生于元朝至正五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二年。
(故事起源)
一世祖公终于明朝永乐12年,一世祖母终于明朝永乐13年。当时我们村以传至四世。四代同堂。
祖墓在南山龙头径,一世祖公墓内圹分金坤艮兼申寅(一世祖母墓内圹分金是庚甲兼卯酉)祖公先葬祖母后葬合葬墓
宝地在南山龙头径,龙溪水库顶上。此地龙脉发脉由福建武夷山一路直下奔跑通过几大名山脉从揭阳入首巍巍南山长达八百里,南山龙脉入首后分三龙相会在龙溪,故地名龙头径,可称上南山十大龙脉之一。三龙相会后产生了两大水库为龙溪大坝跟二坝,龙溪水局开阔,去水封闭,环曲有情。此地结穴在犀牛的山根位置,墓容往天朝望空,喝名(犀牛望月)
(故事过程)
这块风水宝地至今600多年历史,相传葬山时有传奇故事。相传此地为圣母所相,圣母谒:犀牛独角星潮阳三坪占一坪。当时葬山过程圣母择吉时下葬。
相传第一次选时辰在农历7月,圣母迷谒:时辰在有人骑马经过就下葬。
当时正值7月水刚好有沙陂乡里有一年轻人肩骑一纸马经过,(7月水的纸马用来拜路头神明)葬山的先祖辈不以为然,(用现代人讲:没吃过猪肉还没有看过猪跑吗)那不是骑马,我们的先祖辈也自然不认为是骑马。直到日落西山以无望,只有指派族人下山再次向圣母询问。圣母复:时辰以过,机会以失。(这时的先祖辈才想到纸马还真的是只猪跑啊,无心窍。)
第二次族人再次向圣母请示择吉时下葬。圣母谒:时辰在有人戴雪帽就下葬。
族人再次上山等待吉时的到来,等有一段时间后的某一天太阳快下山时发现有个掌山的经过,头上顶一个长桶锅银光闪闪,两手各提东西一袋,时不时的顶顶那头上的锅以防看不到眼前路很是可笑。(实为掌山人下山赶集并打底补锅)
葬山的先祖辈不以为然,还开笑话其如小丑般。两只手拿东西锅没手拿只能戴头上很是狼狈。直到晚上还是没有看到有人头戴雪帽。失望之极。
当时正值7月热的不得了怎会有人头戴雪帽呢?就有一族人想到刚才的掌山的经过头上戴了一锅是银白色的会不会就是雪帽呢?心里一震知道误事了。
只好指示族人再次下山询问圣母。圣母复:时辰以过。族人后悔不已。
族人再次向圣母请示择吉时下葬。这次圣母不打迷的直说。圣母谒:明日东方作色就下葬。(用现代话理解就是天亮东方红时就要下葬,以前可没有闹钟的。)
族人再次上山等待吉时的到来,由于等待的时间长了失去两次机会,这次族人都一直在等待天亮的到来,谁知不巧到半夜发现东方作色(实为海门古埕一带在旺船,发现天色红光四起东方红透半边天)由于有了之前两次迷谒,误以为这就是东方作色速度下葬了先祖,待葬好后抬头才发现日出东方红,天刚亮。族人下山回家向圣母请愿复命,并告知葬山完毕请圣母保佑。圣母复:葬错时辰了,族运当如此,天意如此(我族虽然不能占得潮阳三分之一人口,也是潮阳县大乡之一。据不完成统计,现真三公后裔包括海内外达数十万人口)
via:潮阳下厝通、百度贴吧
Hash:550f6d0ee66717ae1190ce1732082fae7dcf80a9
声明:此文由 潮南潮阳家乡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