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道墙 | 壮士行:山西长城徒步穿越

█ 在书店销售的《明朝那道墙》。鄯宝斌摄

《明朝那道墙——徒步 探访山西长城》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全国各地的长城爱好者们对于这本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看《明朝那道墙》,走山西长城。村民丙供图

《明朝那道墙》的作者张珉,山西地域文化网络平台《太原道》创办人,第27 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决战太原》撰稿人,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他将自己十余年来徒步长城的所见所感、关于历史的追寻与思考,还有对长城的挚爱,全部浓缩到书中,本文不仅作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山西外长城的历史与现状、改变长城两侧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同时也对长城沿线乡村与村民的现实状态与未来发展给予了竭尽所能的人文关怀。

以下是部分读者和三晋出版社微店客户对本书的评价:

因为篇幅等方面的原因,《明朝那道墙》在出版时删减了部分文字和图片,《太原道》将陆续选择部分章节的原稿发布,今天发布的是《序言:壮士行——穿越山西外长城》。

█ 《明朝那道墙》目录

《明朝那道墙》序言:壮士行——穿越山西外长城

2010年7月4日14点,我和我的队友登上了海拔2296米的上桦岭。

这个高度并不突出,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地标。

上桦岭之所以享此殊荣,并非因为它是山西明长城的最高海拔点,而是在这里,我们用6年时间15次征程,以徒步穿越的方式走完了全长800余公里的山西明长城

在此前的一次活动中,队友老杜曾问我,长城快要走完了,以后还有什么计划?我回答说:再走一遍。众人哈哈大笑:你越来越幽默了!我也跟着一起笑了,但只有我心里明白,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就这样,从2005到2018,14年来,我们始终跋涉在长城边,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

(0001)强渡饮马河。背景为宏赐堡11、12号敌台。2005年7月3日张珉摄。本书未署名照片均由张珉拍摄

我和我的队友,就是那些被称做“驴友”的人,高大上一点的名称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与其他驴友略有不同的是,我们同时又是长城爱好者,热衷于用徒步的方式来丈量长城,领略长城之美。

做为太原较早的一批驴友,最初几年,我们的足迹主要留了南太行和太岳山,我们勘探的昆山、抱犊、白陉、花坡等线路,后来都以徒步攻略的形式结集出版,成为徒步穿越的热门线路。

老杜曾经跟随北京驴友去过箭扣、司马台长城,2005年的一天,他认真地对我说,咱们也走走山西的长城吧。老杜的这句话,瞬间打动了我。是的,坐拥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走走长城呢?我就出生在长城边,在童年的记忆中,每天早晨醒来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远处山巅的烽火台,曾经无数次地想过登上峻峭的顶峰与它亲密接触却总是失之交臂,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它在等待一个机缘。

长城是什么?简单的说,长城是由连续性墙体和关隘、城堡、墩台、烽燧等配套设施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综合军事防御体系。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以更广阔的视角俯瞰,我们还可以诠释出更丰富的内涵: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中华民族的象征,传统价值观的具象;长城是文明的保护神、秩序的捍卫者;长城是民族融合的纽带、文明交汇的前沿;长城寄托着我们对历史和先辈的追思,承载着我们难以释怀的乡愁;如果把黄河比做我们的母亲,那么长城更象我们的父亲……

作为长城资源大省,山西长城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跨越历史朝代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晋北大地,几番征战,几多厮杀,几度桑田,几度牧场。捍卫山西,藩屏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大多数修建过长城的朝代都在山西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史

有资料统计,历代王朝在山西一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存遗迹可辨的仍有三千里左右。这其中,明代长城工程量最大、修筑质量最高,保存也相对较好。大明享国276年,与草原民族对峙了二百多年,长城也修了二百多年,他们将长城的建造推上了空前绝后的巅峰。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结束之后,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于2009年联合公布的数据,明长城东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为6259.6千米)。普罗大众所见到的长城遗址和已开发的长城景区基本都是明长城,它也成为我们徒步山西长城的首选。

山西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分布范围较广,仅明长城在山西,就有外长城和内长城两道主要防线。

外长城又称大边,它曾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如今又成为山西与内蒙的边界。长城,常被称为边墙,的确非常之形象。山西外长城,分布于偏关平鲁右玉左云新荣阳高天镇7县区,西起偏关老牛湾,由西向东先后穿越滑石涧、水泉营、柏杨岭、大河堡、云石堡、黄花山、桦林山、杀虎口、破虎堡、摩天岭、威鲁堡、助马口、拒墙堡、得胜口、方山、镇川口、长城乡、守口堡、李二口、新平堡,最后从天镇平远头进入河北

(0002)山西外长城窑洼段

山西、河北做为京畿屏藩,直接关系着国都的安危,为了加强两地的防御能力,大明王朝在山西、河北外长城的内侧又修建了一道边墙,史称内长城,也称内边。山西内长城,分布于偏关、神池朔城宁武原平代县山阴应县浑源繁峙灵丘11县区,西起偏关丫角山内外长城交会处,经老营堡、利民堡、阳方口、盘道梁、白草口、新广武、凌云口、平型关、牛帮口、狼牙口,最后从灵丘荞麦茬进入河北。

(0003)山西内长城竹帛口段

外长城与内长城会师丫角山之后继续西行,在偏关老牛湾与黄河相遇。大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从对岸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沿黄河构筑了一道河防,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百余公里,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黄河边。黄河边,分布于偏关、河曲保德等县,北起老牛湾,由北向南经万家寨、关河口寺沟、罗圈堡、河曲营、五花城、夏营堡、石梯隘口。

有明一代,蒙古铁骑屡次突破内外长城,深入山西,一旦他们东下太行,将使北京腹背受敌,为了防患于未然,大明王朝沿太行山整合早期长城和旧有关隘又构筑了一条防线,相对于黄河边,不妨称之为太行边。太行边,分布于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黎城等县,沿太行山自北向南经长城岭、娘子关、固关、将军峪、鹤度岭关、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口、峻极关、黄泽关,终结于黎城东阳关。

与外长城不同,黄河边和太行边的墙体并不连续,而是以黄河、太行的自然天险与人工墙体交替结合的一条防线,黄河边和太行边也可以划入内长城的范畴。

大明王朝在绵亘万里北部边疆先后设置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也称太原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军事单位,其职责和级别,差不多类似于后世的战区或野战军。山西主要有两镇,大同镇和山西镇。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城,主要负责外长城的防务,其防区西起丫角山,东至镇口台。根据明代宣大总督翁万达的记载,大同镇分守长城647里,明制647里,相当于现在的372千米。镇口台现已划归河北,所以,天镇县平远头现在成为山西外长城的东极。山西镇,总兵先驻偏头关、代州,后改驻宁武关,主要负责内长城和部分外长城的防务,分守长城较之大同镇更长,战死于宁武关的周遇吉就是山西镇的最后一任总兵。明嘉靖年间,由蓟镇析置出昌镇和真保镇,现山西省境内的牛帮口、狼牙口、茨沟营和部分太行边,当时就归真保镇管辖。

(0007)山西长城简图。杨国宏制图

真要徒步穿越长城,我们面临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三项:任务艰巨、资料匮乏、时间紧缺。

根据长城资源调查公布的数据,包括山险在内,山西明长城总长度为896.53千米。八百多公里野外山地徒步穿越,无论长度还是难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不过,早有先行者完成了更为困难的行程。1984年,长城爱好者董耀会、吴德玉、张元华从山海关出发一路向西,历时508天抵达嘉峪关,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的壮举。1987年,英国人威廉·林赛在经历了远比中国人更多的艰难险阻之后,由西向东完成了明长城的徒步穿越。董耀会和他的队友后来以华夏子的笔名出版了《明长城考实》,他本人现在是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威廉·林赛后来出版了《独步长城》,长期在中国致力于长城保护事业。

(0004)作者在黄河电视台《文明守望》录制现场向董耀会先生请教。吕行摄

非常希望能够追寻前辈们的足迹走完长城,但时间紧缺是我们最大的短板,以日行20公里的速度,完成山西明长城徒步穿越至少需要一个半月。我们基本都是上班族,没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供挥霍,只能利用五一、十一等公共假期来实现梦想,所以,我在研究地图之后,计划以交通便利的村镇、公路为起止点,分段完成这八百余公里的行程。

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手头的资料极为匮乏,图书馆里找不到关于山西长城的专著,网络信息也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对于野外徒步基本没有参考价值,从一家地图专卖店购买的山西省分县地图册成为唯一的指路明灯。直到几年之后,这样困窘的局面才得以改善,我们从网上找到了可称之为长城徒步圣经的《明长城考实》,学会了利用“谷歌地球”的卫星图像,配备了GPS全球定位仪,尤其是近些年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专业户外运动APP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徒步长城变得简捷了许多。当然,资料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并非全是好事,提前剧透也使我们失去了不少曾经拥有的惊喜和乐趣。

2005年7月2日,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我们匆匆出发了。近400公里的山西外长城,我一共分解为五段,分别是老牛湾至杀虎口(约160公里)、杀虎口至拒墙堡(约100公里)、拒墙堡至镇川口(约40公里)、镇川口至守口堡(约20公里)、守口堡至平远头(约80公里)。为了便于记忆和区别,我们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个代号,比如重装上阵、大河气象、壮志凌云、大风歌、群英会等等,而这一系列活动总称为壮士行,这个名字来源于唐代鲍溶的同名乐府五言诗,对于我们而言,诗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壮士行这三个字,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0005)壮士行活动海报

壮士行活动不仅仅是长距离负重徒步,它同时也是田野考察、社会调研、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我在《大地的伤口: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一文中曾这样介绍:骄阳之下翻山越岭的徒步穿越,晋北大地毫无遮蔽的艰苦行进,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自虐之旅;一道道残破的边墙,就象一条条大地的伤口,一座座依旧挺立的墩台,犹如一位位坚守职责的将士,苍凉、壮观、恢宏,这是同时也是一条摄影之旅;追寻长城内外几度牧场几度良田的历史变迁,回忆塞北风沙中的金戈铁马,感受历史进程的点点滴滴,这又是一条人文之旅。

(0006)壮士行活动海报

2010年走完山西明长城之后,我们在徒步河北、陕西长城的间隙,又挤出时间重走了第二遍。之所以要重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拾遗补缺,针对第一次因为资料准备不足或急于赶路等原因而出现的遗憾进行补课;二是领略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视角和不同光照条件的长城之美。当年笑我幽默的队友们也理解了我的用心,他们和我一样,每一次的行程,都有新的收获和不一样的感触。

可以预见和肯定的是,对于山西长城,我们永远在路上。

由于时间、精力方面的原因,除了《大地的伤口》系列短文,我一直没有对壮士行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可能也是在等待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机缘。撰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虽然某些方面与我最初的设想略有差别,但接受这项任务促使我克服了自身的惰性和困难,对14年来难以忘怀的艰苦行程和百余位曾经并肩同行的队友有了一个交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没有以时间为顺序,而是以老牛湾为起点平远头为终点,由西向东来记述我们的山西外长城之旅。

附:《明朝那道墙》勘误表

《明朝那道墙》出版后,笔者在书中发现部分错误,现勘误如下。

P56第二段第二行,平鲁县应为平鲁。

P62 第四段第二行,朱载垕应为朱载坖 。

P74第三段第五行,嘉庆应为隆庆 。

P96与 P99,右玉撤卫设县的叙述前后重复出现,原稿中该段叙述出现在后 。

P134第一段第五行,滚滚黄沙掩去多少年头应为滚滚黄沙掩去多少少年头 。

P157第五段第一行,嘉靖初年( 1522)应为嘉靖初年 。

P158第一段第二行,二十五公里应为二十五里 。

附录:山西外长城主要城堡遗址一览表,怀仁县改为怀仁市 。

购买《明朝那道墙——徒步探访山西外长城》,下图扫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ash:57b7b9b507249c60a0045c5334367d6ff4b75e2e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