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阿瑟|孔子与他的两个学生:颜回和子贡

沈阿瑟|孔子与他的两个学生:颜回和子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到孔子的徒弟颜回,司马迁这样写道: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颜)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死于公元前481元,才活了四十岁(一说才活了三十二岁),比他的老师孔子还早去世两年。虽说古人的平均寿命不长,但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四十岁过世,未老先衰是一定的。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

《论语·雍也》里,孔子这样评价颜回:“贤哉,(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不改其乐。贤哉,(颜)回也!”住在棚户区,穷得叮当响,连饭也差不多没得吃,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一般人,的确难以做到。

孔子和颜回,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辈,开创了一个毛病,就是:拙于谋生,急于用世。这八个字是李敖说的,李敖这人人品不行,但这个八字评价,却十分到位。

“拙于谋生,急于用世”这八字遗毒,流传了2500多年,以至今日。

《论语》一书,从来不讲如何谋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公务员,就是为了做官。除了做官食禄,其他营生,工农兵,做买卖,这些都不干,也不屑去干。尤其是种地植粮,更是绝对不考虑。

孔子倡导并告诫学生,在无官可当的情况下,一定要准备挨饿,宁肯粗衣恶食、住破房子,不改其乐,还要如河北枣强中学的王心仪同学那样“感谢贫穷”。他的典型说法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在孔老二师傅看来,种地,只会饿肚子,而读书,才能吃官饭。长远看,吃官饭,肯定比种地划算(李零语)。

谋生问题不解决,坐在那儿“忧道不忧贫”、“不改其乐”,人穷志不短,其实只能是说说而已。作为励志说法,可能还可以骗骗人,标榜一下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毫无操作性。谋生毕竟是基础,没饭吃,是要饿死的。

其实孔子也是现实的,也是狡猾的。他实际上也深知先要吃饭的重要性。自己不屑于弄饭,那怎么办呢?他是靠他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端木赐)先生的。

还是司马迁眼尖,早就道出了实情。

《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阿瑟注)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倒数第二句“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尤其重要。

子贡首先是个商人,其次才是一个学者,后来还担任了鲁国、卫国之相。子贡在孔门十哲中,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以言语闻名,但他更重要的本事,则是善于经商。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孔子走南闯北,各国政客不用他、不给他食禄时,所有的差旅费全部由子贡一个包办。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困于陈、蔡,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当时,孔子被陈、蔡的坏人包围,已经七天没吃上饭了,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的门徒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最后还是由子贡出场,一方面弄得了几个钵头饭,先填了肚皮,另一方利用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出使楚国。“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所以,是子贡救了孔老夫子一命。

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阿瑟注)。也就是说,其它弟子都服丧三年,唯有子贡一人,在孔老师的坟墓旁盖了房子,住了六年才离开。

我相信,除了师徒感情深浅的不同,主要地,还是一个经济上的原因:其它弟子因谋生需要只能早走,而子贡则因为有钱,早已实现财务自由,所以可以盖个房子,守丧六年才离开。

后人尊子贡为儒商之祖,作为财神之一来供奉,是非常有道理的。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初稿,于浙江海宁

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改定,于浙江海

↑ 扫一扫或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加公众号“东吴野人沈阿瑟”

Hash:34a22f7e8f8ec5a931a075a0500ecc447cb3531e

声明:此文由 东吴野人沈阿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