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图说》中的清代少数民族
《普洱府图说》反映了清代云南“普洱府”属及另外一些地方包括境外若干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分别介绍了“老挝”(也称为“挝家”,傣族的一部分);“鲁屋猓猡”(彝族的一个支系);“莽子”(也称为“莽人”,傣族的一部分);“阿卡”(哈尼族的一部分);“撒桓猓猡”(彝族的一部分);“艮子”(也称为“孟艮子”傣族的一部分);“绷子”(傣族的一部分);“弋罗”(也称为“戛子腊”,傣族的一部分);“苦葱”(也写作“苦聪”、“苦宗”,今天哈尼族、拉祜族的一部分);“缅和尚”(也是傣族的一部分);“花百彝”(傣族的一部分);“长头发”(傣族的一部分)等十二个民族称谓的生活,风俗活动,居住环境等。每幅画皆在左上角或右上角题有跋加以说明。这对研究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云南古代上诸民族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绘画内容及跋文分述如下:莽子
在有山有水、有树的大自然中,两个男子披着彩缯,其中一男子坐在树桩上,用铁笔在浦竹上专心致志地写字,边上还放有四块浦竹,即傣族的贝叶经。另一男子身背一物站于后观望。
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莽子,性缓,嗜利,披彩缯而不衣,以铁笔书字于浦竹,谓之莽字,凡文牍绎为缅字,再绎为汗(汉)字,乃悉思茅有之。”
思茅“当时的思茅即思茅厅为思茅寨。驻今思茅,直接辖境与原思茅县相当。它在普洱府的南部,与边境傣族土司地方最为接近,所以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土司,都是由思茅厅来进行管理。”
莽人也称为莽子,生活习俗与“摆夷”同。其所以被称之为“莽人”、“莽子”,盖其原居住地在缅甸属境之内,后始流入普洱、永昌二府的“摆夷”居住地,虽与“摆夷”同族而仍有所区别。当其在缅甸属境内居住之时,受缅甸洞吾王朝莽氏统治,因而被称之为“莽子”、“莽人”。即:清朝时期从缅甸掸邦流入云南的部分傣族称为“莽子、莽人”。他们流入云南后主要居住在思茅一带。他们性情缓慢,披彩缯,不穿衣服,用铁笔在浦竹上写字,谓之“莽字”,写成的文章称为“缅文”,由于当时佛教已从缅甸传入“百夷”之中,用缅文书写的佛经也从缅族中传进来,“百夷”乃仿效缅字之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以书写佛经,当时的汉族没有深入加以识别,乃称为“缅字”即保留至近代的“老傣文”。莽子与摆夷同,为迁入滇南之傣族。
文章摘自:普洱杂志 熊丽芬 (文章分享不做商业用途仅做交流,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Hash:a5b95f6b8d48eaff61eadb6666d5a9958b38874e
声明:此文由 易武庆丰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