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刀,一个古韵悠长的百年古寨。

季刀苗寨是一个古村落。目前凯里只有两个村寨被评上“全国传统古村落”,季刀就是其中一个。

凯里市三棵树镇出发南行,沿巴拉河溯流而上,蜿蜒穿越崇山峻岭,经过二十公里左右的穿行,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苗族村落豁然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季刀苗寨,巴拉河八个乡村旅游点之一。在“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带”上,除季刀苗寨外,南花苗寨雷山县郎德镇所辖的上郎德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苗族古寨。

因为同是苗族古村落,季刀的寨容寨貌与南花和郎德大同小异,相距也只有五六公里左右。不过,由于旅游开发较晚,季刀苗寨鲜为人知,许多人来到巴拉河观光旅游,都急于直奔名气更大的南花和郎德,很容易忽略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迷人村寨。不过,季刀苗寨虽然显得有些冷清,但其民风却更纯粹,更真实,也更适合那些喜好自然山水,追求质朴的游客。“季刀”是苗语音译,意为深潭,因寨脚巴拉河中有深潭而得名。蜿蜒曲折的巴拉河,由南向北,后转东,从寨脚顺着山根涓涓地流过。那澄清洁净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吸引着一群群小鱼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也吸引着城里人争相来此避暑休闲。

季刀苗寨的寨门没有别的旅游村寨那样雄伟气派,它是用普通的杉木支撑,然后盖上厚厚的杉皮,再吊上一串串黄金金的玉米包,看上去有点简陋,却又如此原始、古朴,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行至寨中,只见一百余栋苗家吊脚楼或依山麓,或临水边,或藏林间,它们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互映衬,与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古朴的原始风貌,勾勒出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

在导游姑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寨子中心。在房屋团团的包围之中,有一处也是吊脚楼样式的特别的建筑,它共分为30个小间,一排排并列,以杉木柱为支架,以杉木板为板壁,悬建于半空之中,与周围的吊脚楼民居巧妙地融为一体。屋檐下挂着金灿灿的谷穗,呈现一派丰年景观。看到我们在这些房子前停下脚步,穿着漂亮的苗族服饰给我们带路讲解的季刀苗寨导游姑娘,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非常热情而甜美地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她们寨里的“粮仓”,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寨子里人口少,住房分散,粮仓也随各户修建。由于盗贼抢劫和火灾时有发生,粮食遭受严重损失,人们为之惶恐不安。因山谷溪水顺流而下,加之此处又是寨子的心脏地带,在村寨长老的建议下,人们把粮仓都集中搬到这里,把全村的粮食都集中在这里存放,并在四周修建住房防守,还安了寨门。这样,既防火又防盗,粮食也不再遭受损失。再者,这种粮仓,由于建造用材很厚实,不易腐朽,且防潮又防鼠,吃不完的存粮放上四五年都还是好好的。因此村民们都很喜欢用,并视作传家宝一代代保护和传承下来,不仅使之没有在时光长河中衰败或沦为一个摆设,还跨越了百年时光,沿用至今。这些粮仓作为不可多得的民族建筑文物,充分展示着季刀苗家人极其高超的建筑智慧和强烈的防火意识,记载着苗家曾经的社会结构。

我到过黔东南不少旅游村寨,几乎每个寨子都修了水泥步道,村道上随处可见消火栓。但在季刀寨里转了半天,我却惊讶这里还是石头步道,居然没人挖开它们,重建现代风格的水泥步道。我就这个问题咨询了导游姑娘,导游姑娘告诉我,前几年,有关部门意欲在寨子里重修水泥步道,搞旅游开发,却遭到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他们在石头路上从小走到大,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这种路晴天不积灰,雨天不积水,也很实用。更重要的是,石头路有上百年历史,已成为季刀苗寨的一个标志。最终,修路方案被驳回。同时,为保护百年古道,寨子里并没有建消火栓,而是建造消防池来取代。听了导游姑娘的介绍,我不禁仔细打量起脚下古色古香的石头步道。这长约2000米的“百年步道”,全用鹅卵石铺就。据说原材料均来自于寨前蜿蜒流淌的巴拉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数百年来,这条“百年步道”串起了全寨家家户户,串联着亲情与温馨,成为季刀苗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季刀寨里行走,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风水树。尤其是那些百年古枫、古松和古樟,它们整齐而坚强的高大躯干,雄壮地耸立在寨前、寨中、寨后。这些树干高高地上升,在明静的碧空中映出如巨伞的轮廓,像天幕一般展开着它们的绿臂,护佑着这个具有百年古韵的苗寨,让这个独一无二的古村落安然存活在这个遗世独立的山洼里,让勤劳淳朴的苗家人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男耕女织,男欢女爱,深情地描绘那些美丽丰硕的岁月,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和幸福生活。

当我们正在村子里转悠,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响起,调子雄壮而苍凉,沁人心脾,让人心生庄严和欢喜。我们寻声来到一栋古宅前。这是一栋明清时代留下来的老房子,经过百年烟熏火燎,更显得原始古朴,苍老深沉。据说寨子里还保存着10多栋这样的百年古屋,居民们至今仍在使用。原来是这家亲友正在聚会。只见堂屋里的酒席上,长桌两边,几个老人相对而坐,想必是主客双方吧,他们采用盘歌形式问答,还边唱边敬酒。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正在演唱的是《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流传下来的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它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集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可谓是苗族瑰丽的长篇创世史诗。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因此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古歌一般在民俗活动如祭祖、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很高兴能在季刀苗寨有幸聆听到苗族在苗岭深山代代相传了几千年的《苗族古歌》这一瑰丽史诗。

我们津津有味地倾听老人们演唱古歌,不知不觉,已到晚饭的时间,热情好客的主人邀请我们一起享用巴拉河风味的苗家美食。季刀苗家人嗜酸,满桌都是帮助开胃的美食,如腌肉、腌鱼、腌汤、腌笋子、还有鲜美可口的苗王鱼(青椒拌素鱼)、酸汤鱼,等等。

黄昏已悄悄降临。山村的傍晚很美,也很动人。在夕照淡淡的光影下,悠长的石头步道和古朴的吊脚楼闪耀出别样的光芒。我们踏着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走到公路边,回首眺望古歌飘起的地方,青山脚下、巴拉河畔,美丽的季刀苗寨卧于乡野之间,宁静悠然,散发着淡淡的光辉。

在季刀苗寨,还有神仙洞、牛马脚印、鼓藏场等颇具神奇色彩的去处,还流传着牛马脚印的来历、埋坛山的传说、鼓藏场的故事等,也传承着爬坡节、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古老绣法、银器加工技术、芦笙舞……这些风景、传说、故事、节庆、技艺,无不体现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是季刀苗寨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当地发展乡村文化的资源

Hash:21ab8f2679bf377fac9b4d13218563477dfa0195

声明:此文由 黔东南身边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