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姜女祠传说

铜川姜女祠位于郊区金山山麓,即今顺河村以南河西山下,是我区一处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古迹胜地。围绕着姜女祠所滋生的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源远流长。

孟姜女本是传说中的人物,然而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是那样深得民心,许多地方把孟姜女攀作乡亲,引以为荣。为褒扬孟姜女坚贞不屈的美德,各地纷纷为她立祠修庙,铜川姜女祠是其中一处修建最早的庙宇。据《同官县志》记载:“同官古迹,有孟姜女殉夫之处,墓洞讴歌,已垂千载”。“县北二里金山岩下有‘姜女石洞’,传说即姜女葬处。有石龛,广可丈许。土人为塑像立祠,即‘姜子庙’也……。宋嘉祜中仁宗末年县令宋宗鄂重修”。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多年前,铜川就修建了孟姜女祠。北宋嘉祜年间县令宋宗鄂重修姜女祠的时间,亦比至今盛况空前的山海关姜女祠(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山海关兵部主事张栋建贞女祠于山海关)早五百多年。其他地方修建的姜女庙,皆晚于铜川姜女祠。

孟姜女的故乡,在全国虽有十余处,但孟姜女是同官人的说法亦占有很大优势。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编成的《大明一统志》说:“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秦时以夫死长城,自负遗骨以葬于县北三里许,死石穴中”。《陕西通志》、《临榆县志》以及山海关孟姜女祠碑记得,都有和《大明一统志》相同的记载。《郡国志》中,亦有“陕西西安同官人孟姜女,适范殖。仅三日,殖忽赴役长城。姜送寒衣至城下,殖已死,姜寻夫骨无辨,啮指血验得之”的记述,并完全和流传于铜川有关孟姜女的传说相吻合。孟姜女家在江苏松江,死于山海关的传说是清代后才逐渐形成的。

由于同官姜女祠创建最早,又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葺,至清代乾隆年间,规模宏大,成为当时同官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古迹胜地。当时的同官姜女祠,内供孟姜女夫妇并坐的彩色塑像,祠前修有飞檐翘角建筑的轩敞祭亭。环山翠柏浓郁,亭侧溪流淙淙,山青水秀,绿哇遍川,景色十分优美。祠北又有灵泉观和东岳庙古建筑交相辉映,更增风光。历代名人雅士凡过此祠者,无不歌咏嗟呗,在这里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明代提学王世懋在《孟姜女祠歌》中写道:

“同官城边姜女祠,正史不传传口碑。

精灵疑是杞梁妇,节概宁比华山畿。

秦皇昔山拒强胡,长城自谓千年图。

明年役罢祖龙死,亡国却是骊山徒。

空令白骨积城下,哀哀寡妇吁天呼。

当时埋骨知多许,独有卢名耀千名。

长城不祀蒙将军,儿童能道孟姜女。

吁嗟乎!长城遗址犹可没,姜女之名终不灭。

在常年呜咽的姜女祠“泪池”旁,明代进士寇慎留下“漫道鲛人珠泪奇,何如烈女泪成池。鲛人泪尽珠还止,此泪千年永陆离”的动人诗句。

由于铜川姜女祠创修最早,历史上孟姜女是同官人的传说甚彰,因而流传在铜川孟姜女的故事内容既丰富神奇,又充满悲壮的气节和色彩。故事情节大意是:孟姜女是黄堡孟家塬孟老头种了一株葫芦才降临人间。她成人后,和逃难书生万喜良结为夫妻。婚后三天,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到长城时闻夫死。她放声大哭,三声哭倒长城八百里,塌土中露出许多白骨。孟姜女咬破手指,血滴于白骨上,血入骨者为夫骨,背负而回。回归走到北高山中,渴极,大哭。她节烈之气感动天地,地下涌出泉水,人们把那泉叫“哭泉”,至今尚在。走到金锁关,秦兵追至,孟姜女竟将山搬得转了个向,挡住了追兵。后来,人们把那座山叫做搬转山,又叫女回山。当她走到同官金山脚下时,气力已竭。这里,她遇见了一位石匠,孟姜女求石匠为她錾了一个石洞,把夫骨放入,自己坐在旁边死去。当地敬重她的贞节,并夫骨就地埋葬,又塑了孟姜女夫妇像,立庙祭祀。石洞中有洞隙,传说心诚的人叩拜时可以看到金钗的影子,称之为“石隙见金”。因此,“姜祠清风”被列为同官八景之一。

孟姜女的故事是我国四大传说中流传最广,妇孺皆知而又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孟姜女的故事由春秋时期齐国杞梁妻故事萌芽,经过长期集中、提炼、丰富和发展的典型化过程,故事情节由单一到复杂曲折,人物性格由概括到鲜明突出,浪漫主义传奇色彩更加浓厚,使悲者更悲,壮者更壮,美者更美。在诸多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中,流传于铜川市郊区的孟姜女故事独树一帜,别饶情趣,为全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道。这一完美艺术典型的创造,显示了铜川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和智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这个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民族的典型艺术形象,将千秋万代,永远传扬。

Hash:9174f586e914f2a05e7bfcc9933a50a462c7daea

声明:此文由 陕西七彩娱乐唱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