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从圆通寺到笔峰洞

不为别的,肯定还是因为懒。

她说----在我抱怨写不出字的时候。

出门走走吧,我陪你。

她说。

懒神退位,说走就走,也不管天气预报说是有雨。

上午出发,沿宜保公路(223省道)向北,一个小时到达夷陵区分乡镇棠垭水库边,问了路边卖枇杷的嫂子,圆通寺怎么走?

“顺着村里路一直上,别的分岔莫管,都是到家户人家里克滴,只有一个大岔路,跟左手走,再看到路边竖滴牌子往右拐就到了。”嫂子指着水库西面的山,连比带划,生怕她没说明白,我们没搞 清白。

于是赶着小威转进乡村公路,顺着旧痕迹的沥青路面一直上山。

圆通寺一直是听说,在网上看到介绍,说是本区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朝建筑,可考寺龄约七百年。还有游记分享,与圆通寺相近的,有一个神奇的洞穴,百度地图是标注叫灭风洞,含混听来的是蜜蜂洞,问了镇里的朋友,又有一个学名叫笔峰洞。

这些山应该是秦巴山脉雄浑奔踏而来的尾音,山骨与沃土肥瘦相宜,植被们都是好脾气的模样,在五月初夏,随风招摇着“五颜六色”的绿。

每上一个坡,就有一个平埫,被一圈儿小山围在中间的是尺来高的包谷,收割了堆在杆茬上等着风干的菜籽,或者是飘着泥鳅体香的刚插下秧苗的水田。

她说,这里山不高田又平,风水真好。

那你会来生活吗?我问。

呵呵。

呵呵就是乡村情怀最尴尬的诠释,我们都说想回到小时候,回到梦里老家,一个个怀揣着叶公一样的热爱,替乡村当键盘侠客,掩耳盗圣,自动屏蔽有多美就有的,多不美。

其实也不是无视一样的屏蔽,而是非常明确的了解,有些东西自己不想要,却又希望乡村能坚守。否则,文化和灵魂就会武装到牙齿。

曾听到吐槽说乡村现在到处是水泥路面,一点山村泥石小道的风味都没有了,我。。。。(此处省略四五个字)。

还有什么比自己更尴尬的吗?刚在头脑风暴里吐槽了别人的吐槽,跟着就又对八家大门留守的老人说:哎呀,这么好的土房子,千万别拆了呀,以后越来越少了。

很明显,我是站着在说话。

难道我不希望乡民住坚固干燥宽敞明净的楼房吗?

罢了,下乡来的手脚指指划划,搞不好就会啪啪打自个儿的脸。走走看看,吃吃喝喝,把真心的祝福和必要的消费留下,把垃圾和自以为是带走!

好象有点啰嗦,长久没打字,一些美妙一点的词句都想不起来了,只能想到什么打什么。

言归正传。

其实是先到的圆通寺,再到的八家大门古民居,为了行文连贯,就打乱了顺序。

圆通寺就在路边上,对于乡野小刹来说,七百年还能有相对完整的外观,就足显珍贵。

圆通禅林的匾额,飞檐及肩墙上的壁画是翻新了的。对于翻新,又有人认为没的个看头。可是几百年的建筑,不都是经过一轮轮的翻新才保存下来的吗?

比如:康熙年间修缮过的,到了乾隆年还算是当代货,可放在两百年后的今天,却又是宝呀。由此推论,现在的维修,几十上百年后,还不是文物嘛。

目前的圆通寺,只留有两间青砖正殿,空空如也。

寺院外,散落着各种残垣断壁,象是用零星的字迹,述写着曾经的香火鼎盛。

谁还没个曾经呢?

如同谁都有生发和消亡一样,这是世间万物必然秉持的规律,我们去盛赞曾经也好,唏嘘结局也罢,只能就点论点,若偏执片面,一叶障目,就太无趣了。

草丛里还躺着一块石碑的一角,仔细辨认,刻着:

#寂师父上悟下炳...

乾隆四十一年

等等字迹。

关于圆通寺的历史,我们去问寺后的人家,大约了解的是,元朝建寺,陆续有名师主持,中间康熙四年有一个叫笔峰的僧人,重新大修寺庙等等,都有地方志可考。

在各级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努力维护中,圆通寺与时间和风雨,较量着各种可能性。

有空来看看吧,寺前的水田里,农家养了小龙虾和泥鳅,而且界岭南垭的大米是出了名的,过几天来还能尝到今年最鲜香的菜籽油。

一边是空空的空,一边是食色的色,慧根和机缘,由相也由人。

寺前几棵杨柳,壮如华盖,揽云招风时,荫凉阵阵。中有一小棵,根上空洞,她说,是个好狗窝。

我说,这是正儿巴经的树洞啊,你有秘密就说吧。

她回:我没的秘密,莫不是你有?

我愕然,”下意识“是个小人,一有机会就出卖。

当下的小秘密就是要忽悠她去笔峰洞。

时间已过午后,天空也风卷云涌起来,我犹豫着问还要不要去?

来都来了么----她并不知去那个洞还要走山路,当然我也不知会是怎样的山路。

只在别人的图片上看到架在悬崖上的梯子。

从圆通寺出来,过八家大门,沿途还有古树群,古兵寨等景致。时间有限,没有一一停留。

看到一个路牌上写着玛萨料瀑布,我们一致的猜它的本名或许是叫:马撒尿。

也一致的认为这个名换的真是高,看到玛萨料自然让人猜是不是马撒尿,辨识度在记忆模块上成倍着陆。

顺着公路指示牌走到尽头,有一家笔峰洞农家乐,姓曾的老两口在家,住着一栋老天井四合院和一栋楼房。

老人家热情的邀请我们去看他的天井屋,说他的火垅坎,踏脚磨了几十年,跟铁一样反光(方言第四声)。

说很多客人来,专一门的要在火垅里弄饭。

说两个女娃子,最好不要下去。

下,下去?

呀,原来去笔峰洞,是要往山下去的。

想着下山要比上山轻松,我们便笑着说不要紧,去看看呗。

从他家前行两百米,就是下山前的农户,收拾的分外整洁,屋主人是一对五十开外的夫妇,热情地要我们喝水。

”经常有下山的游客,所以我每天都准备了凉白开。“主人说。

”下去有三四里路,下到底就到了。要小心呀。“

我们无知自然无畏,笑着谢过,从他们的屋边开始下山。

下了没多远,我突然想到还要往回爬这么陡的路,我滴个天啦-----退堂鼓咚咚地在我心里敲起来,刚好天空滴了两点雨,我便要转去。

她说,来都来了么,哪兴半途而废的,这点子雨算什么。

转念又想到就算今天不去总还是要再去,只好硬着头皮爬自己挖的坑。

坡度接近七八十度,有的甚至是踩着石缝直下。前人踩出来的路,顺着山势之字形蜿蜒,偶尔会有一截安慰人似的缓坡。

我穿了双皮质的旅游鞋,深受其累,因为一直是前倾着下行,鞋前顶得脚趾头生疼,有时候只好倒着退,反而稳当又安全。

这中间,我又说了两次转去,一度怀疑是同行的人不对,但都被她蹦蹦跳跳的无视了。

当遇到第一个木梯的时候,征服欲征服了懒神,我脚也不疼了,也不想回头路难爬了。

我们边走边拍,没有聊男人,没有聊孩子,也没有聊人民币,说了些什么呢?好象没话说,但也不必说什么。

接下来的四五回悬崖木梯,不是靠征服欲就能让人迈腿的。

图片所能展示的有限,视频也是让人有点恼火,因为一点开镜头就自作主张的拉近,可在能站脚的地方拍彼此下梯子的影像,只能在梯子旁,走远了就是折到脚底下了。

后来勉强编了个视频,并不能体现这条路的奇险与有趣一二。

路上没有荆棘,草丛里也没有蛇----可能是性别不对。

有的只是拦路的蛛网,走在前面的人,要不停的拿枝子在空中探路。

雨点子被挡在高大的树冠之上,林子里却是清润的湿,让那些蕨类植物生长的颇为妖艳。

空山不见鸟,但闻鸟语响。也不见人,我们也不吵闹,后来编视频的时候,才后悔没有在空林里啊几声或者唱几句山歌。

一直维持下山姿势的腿部肌肉,在下到谷底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抽搐起来。比起累来说,更贴切的是软。

顺着小路望去,看见肌理粗狂的祼崖,大概洞就在崖下

跳过小溪,一段相对平缓的林间小路,生长着各有故事的树木。

这条藤三儿,硬生生的在两根亲密无间的大树之间,插了一藤。

但又如何?藤子转了个圈,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哪里去。

路遇五根同根生的树木,象是一家五兄弟,我想了五个好朋友的名字,一一为它们冠名。

可又觉得不准确,朋友应该是相反的,由不同的来处,聚到相同的三观。

于是,我许了五个愿望,由我的本心,祝福我的朋友,生命,生活同这大树森林一样,坚韧而蓬勃。

1

2

终于到达洞前。也只能到达洞前,因为时间不早了,我们也没有手电和火把。

我不写了,前面废话多了,这篇文章太长了,文字也大不如前,还是就此收稍,留点内容下次探洞时再写。

2

回来爬山

是我人生头一次体验到什么是:

上山容易,下山难中的上山比下山容易。

一口气爬了一个小时,回到笔峰洞农庄,已经六点多了。跟老两口说好饿好饿,大妈连忙端出用薄荷炸的饼子给我们吃,还说要煮鸡蛋做饭,我们说要赶时间,她就用袋子装了油饼给我们。

对于萍水相逢的我们,还要扯菜给我们带上,真是好善良纯朴的农家人。

圆通寺、笔峰洞位于宜昌夷陵区分乡镇界岭村,距离市区四十公里左右,一日往返轻轻松松。

当然界岭村不只是有寺和洞,还有森林公园竹海等等;当然分乡也不只是有界岭村,夷陵也不只有分乡............

谷歌地图真是神奇,就是太贵。

好吧,看到这里的,是真爱。

祝福朋友们,生命,生活如大树森林般坚韧,蓬勃。

樟树下 去年5月

微信号:sonnet126z0

Hash:4029dddaddaa9683905dc51b444c948c17595165

声明:此文由 樟树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