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小礼拜寺街历史文化街区——“阅六百年沧桑,最终涅槃重生”的清真西寺

简介

东昌三宝之一的早期宋代铁塔西侧十余米处,有一通竖立的石碑,上书“聊城历史文化街区·大小礼拜寺街街区”,背面刻有街区图,显示范围包括运河以西、东昌湖以东、东关大街以北的礼拜寺街、药王庙街、小礼拜寺街、清孝街四条小街。来到礼拜寺街,发现较之米市街,礼拜寺街的路况好了不少,一路穿行,很是平坦。而对于这条街区能入选山东历史文化街区,不少老居民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早期石碑图)

(早期石碑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大礼拜寺街区南口现状图)

01

礼拜寺正门

其中大礼拜寺 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的独特形式。聊城清真西寺,也叫大礼拜寺,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楼东大街路北礼拜寺街,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影壁墙、大门、二门、南讲堂、北讲堂、沐浴室、库房等建筑。据介绍,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整个建筑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因为礼拜原因,清真寺以西为上,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背靠东昌湖,全寺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

聊城清真西寺与礼拜寺相邻,清真西寺亦称大礼拜寺。门前的石碑上,雕刻着“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文,此外,聊城清真西寺管理委员会也驻于此地。

02

寺院二门

穿过清真寺古铜色的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飞檐斗拱的二门,单檐歇山顶上,鸱吻蹲兽庄严肃穆,下悬一块巨匾“利泽均沾”。大门两侧,各有精美砖雕,是一些吉祥花卉图案,另有几通石碑记录了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其中,聊城清真西寺礼拜殿落成记、重建清真西寺礼拜殿捐献贴、重修清真西寺记、重新清真寺捐资留念等的石碑矗立于此,不仅记载着聊城清真西寺的历史变化,而且一笔一划地记录了捐献单位及个人的名字及钱数。

据了解,清真西寺建成后,曾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据记载,该寺原有建筑八十一间,礼拜殿为砖木结构,梁檩皆为金丝楠木所造,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六百多年风雨过去,大殿几经重修,而大门、二门、南北讲堂皆为旧时遗物。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这种浓厚的伊斯兰文化风格,也在清真西寺的装饰风格中得以展现。大殿雕梁画栋、廊柱流丹,全部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装饰。

03

礼拜殿

进入二门,是清真西寺的第二进院落。南北讲堂分列,迎面是重檐歇山顶的大殿。据悉,大殿之前为礼堂式大殿,后在2010年翻建一新,布局精巧、古朴典雅,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风格,成为东昌湖畔的又一风景

04

南北讲堂

在二门东侧,绿色的匾额上写着“守清真而归天道,笃忠孝以尽人伦”,遒劲有力,展现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旁边陈光先生捐资纪念碑伫立于此。东侧屋内,则放置了“和谐宗教活动场所”、“模范清真寺”等证书。

在大殿后面的墙壁上,清真寺三个大字赫然于眼前,紧靠东昌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5

历史回溯

由于大礼拜寺街离城较近,常受战事干扰。1946年解放聊城战役中,解放军曾将寺内的邦克楼作为瞭望据点,向城内国民党守军射击。清真西寺也成为解放军杨勇将军攻克聊城的指挥部。随后,国民党驻城部队出城报复,将寺内建筑焚毁,以阻挡解放军攻城。

这场战争中,清真西寺的正殿被毁。5月11日,东昌府区铁塔社区姜主任和区伊协副秘书长金昌杰及清真西寺管理委员会武少军,向小编展示了一张老照片。模糊的画面上,当时的穆斯林站在被国民党守军焚毁的清真寺大殿前留影。大殿仅剩断壁残垣,一片萧瑟。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将军践其所诺,拨洋万元重建,于1965年竣工。在十年“文革”中,宗教活动被取缔,清真西寺一度被辟为皮毛加工厂,面目全非,濒临颓废。改革开放后又集资重修,1992年竣工。

另有资料显示,1953年,回民小学创办于礼拜寺街清真西寺北,坐西朝东,占地4.5亩。初建时,曾以清真西寺为校园,讲堂为教室,仅两个班。1956年,发展到初、高小共6个班。后校舍独立,至1985年,有一至五年级5个班,学生134名,教职工17名,教室、办公室、职工宿舍38间。“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革命小学”,“文革”后,又恢复原名。21世纪初,该校并入东关街路北的东关小学,原校舍拆除。

(东关民族小学现状图)

聊城清真西寺,现已成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分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Hash:79993232eaa17852fe40e59955da06927558b885

声明:此文由 重返米市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