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入侵海原县高崖乡在唐朝时成为新萧关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萧关就在固原县境内的秦长城与萧关古道(今清水河)的交汇点上,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萧关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颗明珠。
北宋时,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崛起,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文明,这是由农耕文明本身决定的。农耕与土地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扩张耕地,就不可避免大量地侵耕畜牧业土地。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唐朝时为了防止吐蕃和突厥入侵,将萧关北移至今海原县高崖乡红古城,并向萧关一带大量迁移人口,使萧关这一农耕与畜牧的界点向北迁移了200多里。后来唐王朝还在北移的萧关先后设立他楼县、萧关县,并一度设立了州级行政单位“武州”。北宋王朝统一中原后,为了重振唐王朝的雄风,单方面给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游牧民族划定了界线,在今海原县石峡口外(今高崖乡草场村南)重新筑城,初名“威德”,后来干脆改称“萧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宋萧关,即西夏所谓“北控大漠,东至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之萧关。游牧民族游牧的土地发生大面积缩水,这样农耕人与畜牧人因边境纠纷摩擦而起的战争就在所难免。
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北修筑城防,号平夏城,以扼制夏国。夏兵破坏修城,不成。宋兵在沿边地带相继筑堡。西夏人愤怒地说:“唱歌、作乐田地,都被汉家占却。”又说“夺我饭碗!”(见《长编》)以后该怎么办?1098年10月,西夏梁太后领兵30万,聚居天都地区(今海原县),尽全力攻平夏城,连营百里,造高车运兵填壕而进,又用飞石、激火攻城,昼夜不息,宋夏战争由此拉开。
今天,我们在海原县石峡口东、高崖乡西的草场村,仍然可以看见当年北移的萧关遗址,它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场村的耕地内,仍然向人们展示着那段历史。
Hash:9492b2346a646286ed55c715b3edaa53aeec7274
声明:此文由 中卫印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