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树人树德树风尚

——记以全国劳模王有德为表率的白芨滩育人精神

“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黄沙漫天舞,沙丘比房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首歌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老白芨滩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形象的展现了当时白芨滩防沙林场刚建立时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

(曾经的白芨滩漫天黄沙 一眼望不到边)

从林场建立起,三代白芨滩人从“防沙治沙”到“绿富同兴”,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在改革先锋、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王有德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人进沙退的“持久战”,成功用麦草方格和沙生植物、绿色树木锁住了肆虐的“沙龙”,通过“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实现了人类治沙史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奇迹。

从1953年到现在的六十多年来,白芨滩人坚信沙漠是可以治理的,而治沙的关键在于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改革先锋、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王有德曾说过:“一个人,就像一棵树,你得浇水、施肥、修剪、护理,否则就会枯死。”在白芨滩广大干部职工的眼中,王有德既是严父又像兄长,在他看来,林业工作并不是表面上的植树造林,要想树木植的好最关键的还是人,只要把人留住、把心留住、把思想统一到一起,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中共灵武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蕃璠说:“白芨滩的治沙造林已成为全国推广的良性循环模式,我们发现,王有德同志重视人才建设,立业先树人的很多做法,是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高领导艺术才能的活教材。”她所说的“立业先树人”的很多做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王有德的提议下,白芨滩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总结并提炼出的白芨滩的“98字育人观”:思想教育开导人,智力投资培育人;感情注入关心人,率先垂范带动人;形式多样激励人,联系群众团结人;扶贫帮困拉动人,政策扶持快富人;各尽其才善用人,优化组合选拔人;建立制度管住人,年终考评帮助人;依法治林守法人,事业辉煌在于人。

(草方格让风沙停下了”飞扬的脚步“)

从那天开始,这98个字成为了白芨滩管理局人才工作建设的核心,也正是因为这98个字的落实,一代代白芨滩人扎根沙漠,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从扎草方格开始逐步植树造林,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壮举。曾经“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的日子,已经被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所取代,而扎根林业事业、传承劳模精神,则成为了每一位白芨滩人的共识,至今仍然影响并带动着白芨滩人前进的步伐。

思想教育的领路人

“我最佩服王劳模的就是会做思想工作,在他手下干活儿感觉特别起劲,因为思想工作做通了,大家的怨气没有了,心也就自然往一处想。”1988年,刚刚从宁夏农校中专毕业的王才被分配到了白芨滩防沙林场。那时,职工普遍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分来了一名中专生,谁看着都稀罕。由于当时林场条件艰苦,干部身份的王才一门心思张罗着调走的事,不愿意和职工一起劳动,经常偷懒躲在角落里看小说,要不然就去附近的学校约人打乒乓球。看到刚分来的新同志就这样消极怠工,王有德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心。

(王有德和白芨滩的职工们一起扎草方格)

“记得当时老局长叫我去办公室谈心我还很不服气,以为一上来就要给我讲大道理,结果没想到他先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给我讲了他治沙的理想愿景,深入分析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我本身就是学林业专业的,是他让我明白林业工作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渐渐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也不想把好好的专业荒废了,于是主动拿起了铁锹和职工们一起劳动,慢慢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王才回忆,那时候王有德做起思想工作可以说是无时无刻、见缝插针:也许是一起劳动的时候,也许是一起吃饭的时候,也许是劳动间隙休息的时候,也许是在办公室里,也许是在外出的班车上,有的时候他还会和王有德挤在一个被窝里听他讲党的革命故事、治沙的经验。

从那以后,王才先后承担了多个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成长为管理局的一名副处级干部。今年4月底,王才从白芨滩管理局副局长的岗位调任灵武市园艺试验场副场长,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岗位职责对于王才来说即陌生又熟悉。他坦言:“世间困难千千万,最终需要人来干。老局长让我明白,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大家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风餐露宿的生活条件锻炼了白芨滩人坚定的治沙信念)

像王才这样,在王有德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干部在白芨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思想上和王有德保持一致,在行动和觉悟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带头吃苦在前、带头攻坚克难,成为了广大职工的主心骨,干部也成为了职工的贴心人,党支部成为了站所的坚强堡垒,引领着白芨滩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智力培育的投资人

1982年,当时初中毕业、只有16岁的赵银新通过招工进入白芨滩防沙林场,成为了一名护林员。

当时大家都叫他娃娃,每天跟着林场的职工一起劳动,虽然辛苦,但是也有了一份收入,解决了温饱,余下点钱还能贴补家用。1989年,在同学的鼓励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复习文化课,当年考取了宁夏林业学校的中专。拿到录取通知书激动的劲儿过后,赵银新沉默了:一方面现在有了收入,如果辞职去上学,未来是个未知数,但是如果不去上学,放弃这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又不甘心,而且当时他父母都已经退休,微薄的退休工资还要照顾弟弟,这让赵银新左右为难。

听说了他的实际状况后,时任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的王有德在场务会议上提出,林场应该拿出资金,让考上的职工带薪上学,这样既能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又能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还能促进林场人员的稳定。

(全国劳模王有德与白芨滩职工共同劳动植树造林)

此话一出,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主要觉得林业工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一个人工作,任务就会分摊到其他职工身上。

在众多反对声中,王有德坚持:“我们的眼光能不能放长远一些,未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搞技术大老粗可不行,要的就是文化人。现在职工要进修提升,我们不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行吗?”

最终,场务会议确定了职工带薪上中专的政策,先后有几十人受益。后期,王有德借助宁夏与日本岛根县结为友好城市的东风,选派多名林业技术人员前往日本学习先进的森林管理技术,提高林木管护的科学化水平。

在林场效益好转后,王有德又出台政策对职工子女上学进行补贴,职工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能享受600——1000元的教育补助。多年来,白芨滩没有一名职工子女因为家庭困难而导致辍学。

有了带薪上学的政策,赵银新顺利完成了学业,从一名普通的林场工人成长为一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上学期间,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谈起当年带薪上中专这件事,赵银新满怀感恩:“上学不仅是学习了林业技术,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新的思想和认识,懂得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事业,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白芨滩各类沙生植物茂盛绿意盎然)

脱贫路上的带路人

王有德的家乡位于灵武市马家滩镇,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1985年,他被任命到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时,林业生产正处于徘徊不前的瓶颈期,职工收入不高,超过一半职工要求调离。顶着压力和威胁,他决心砸烂铁饭碗、精简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想方设法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1991年,白芨滩大泉管理站的职工李桂芹刚刚结婚不久,家里就突发意外。当年,她的哥哥驾驶机动车在包头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负主要责任,面对伤者四千元的赔款,她四处借债总算是凑上了。“当时林场一个月的工资刚一百元,四千元全家人不吃不喝也要三年多才能还上,而且当时还怀孕了,面对这么大一笔债,真是欲哭无泪。”

听说了李桂芹的困难,王有德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对她说:“有困难坐在家里怨天尤人可不是办法,最近我看肉牛的市场行情不错,你要不要考虑考虑买上两头牛养一养?”

(养牛能手李桂芹和她的奶牛们)

在王有德的帮助下,李桂芹一方面认真完成林场的各项植树造林任务,抓好林业生产,另一方面自己从农村信用社贷款购买了两头肉牛,当年就下了两只小牛,有了上千元的收入。三年间,李桂芹一边造林一边养牛,不仅还清了当时看上去无法还清的外债,还成为了大泉地区知名的养牛能手,住进了二层小洋楼。

为了鼓励职工在工作之余发展养殖,王有德推行养殖补贴政策:凡林场职工养一头牛补贴三百元,养一头猪补贴五十元,养一只羊补贴三十元,养一只鸡补贴三元。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发展养殖的积极性,还有一些职工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实现脱贫致富。

如今,李桂芹的养殖场肉牛存栏量达到了一百多头,一年仅养牛的收入就非常可观。李桂芹激动地说:“老局长当时让我贷款养牛,我怕有风险,担心牛养不好债上加债,好在林场的政策好,让我克服了眼前的困难。其实这一路走来我觉得,只有你努力去干,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困难永远是暂时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育人精神引领人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通过招聘考试进入了白芨滩管理局,成为了各部门、各站所的业务骨干。“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虽然干活踏实,思想上难免浮躁些,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都理解!”谈及局里的年轻人,现任白芨滩管理局局长王兴东意味深长的说。

今春,灵武市降雨量较往年偏少,白芨滩管理局所辖林区都是重点防火单位,各管理站的职工要在完成灵武市下达的13000亩植树造林任务的同时防控森林火灾,还要对近年来新栽植的苗木进行灌水和修剪管护,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为此,管理局要求全区干部职工周末不休息,全力做好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但就在最忙碌的关键时刻,一些年轻职工干劲不足,提出单位加班影响到了他的家庭生活。

面对年轻职工思想上的波动,白芨滩管理局党委要求各站所近期利用造林间隙,积极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劳模精神,感受治沙成就。各站所还要进一步落实两名党员结对子帮扶一名困难职工的好传统,深入职工家庭了解实际需求,并邀请职工家属参加支部活动,深入治沙造林一线了解职工的日常工作,以达到相互理解、互相支持的目的。

(青年干部职工们走进沙漠公园感悟劳模精神)

五月初,伴着淅沥沥的春雨,白芨滩管理局的年轻职工和他们的家属走进了白芨滩沙漠公园,在治沙馆内观看了白芨滩治沙人三十余年人进沙退、封沙植绿的事迹展览。三代白芨滩人锲而不舍,在黄河东岸营造坚固绿色屏障的事迹让大家深受感动,更加深了对以改革先锋、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王有德为代表的白芨滩人“不怕困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治沙精神的理解。

90后的王岩是白芨滩保护区羊场湾管理站的一名技术员,参加活动后他激动地说:“一直以来王劳模是我的偶像,我们干的林业工作不仅要能吃苦,更要多一份责任,沙窝里的每一颗草、每一棵树,都是我们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经过多年的治理白芨滩“绿色屏障”成效显著)

看到年轻职工和家属通过活动都深有感触,白芨滩管理局局长王兴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王劳模的育人观形成的是一种好的风气,就像过去有什么工作、有什么困难,劳模总是冲在第一个一样。如今越来越多有个性的90后成为了局里的生力军,他们用无人机测绘地貌、喷施农药,用电脑设计规划图,用喷灌滴灌设施代替水罐车,用打坑机代替人来挖树坑,极大地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效率。对于这次反映出春季造林占用周末休息时间的问题,接下来局里会统筹安排补休,既要给职工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愿意为治沙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又要保障正当的休息时间,这样才能把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留在白芨滩,让这些生力军成长为日后发展的主力军,共同振奋精神、实干兴灵,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记者:王 雨

本期编辑:李 洋

Hash:e543aaf978d4b5c5a7bdf7e9610f19fecb7e979d

声明:此文由 美丽灵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