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住建局住村工作组助山村增“颜值”提“气质”

通讯员沈小燕、张亢)时值盛夏,走近距库尔勒市76公里、依山傍水的焉耆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一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田园风光映入眼帘:颇具农村特色的庭院,错落有致;一行行青翠的树木,鸟语花香,一条条平整的水泥马路间杂着乡土特色的古村路,四通八达,都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徜徉期间就是在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8月11日,随意来到一座农家院前,看一股水流流淌汇入院落旁的小水沟,形成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伸向村外的绿草地。50多岁的主人多力坤·托合提带着家里的垃圾来到村里宽阔的水泥马路上,看到一个随风飘曳的垃圾袋,径直走过去,捡起来一并放进了路边的垃圾箱。

“现在村里配了保洁员,垃圾天天有人运。”多力坤·托合提说,村子越来越美了,我们眼里越来越容不得一点点垃圾的存在了。

“以前,地里靠天吃饭,还得到处打工挣钱,忙活一年温饱都难。现在,我家在院子里种各种蔬菜、养一些鸡鸭,抽空就挖一点锁阳卖给游客,去年赚了8万元。”受益于美丽乡村,多力坤·托合提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头。

霍拉山村坐落在天山脚下,交通困难,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成本高,成为当地百姓脱贫奔小康的一大瓶颈。“访惠聚”活动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投入9600多万元,山村颜值越来越高了

“过去,从库尔勒市到霍拉山村坐车要走4小时,现在1个小时就能到了。”今昔对比,因为特色养殖挣了钱的村民买买提·托合提感叹说,过去是戈壁沙滩行路难,做梦都想不到如今都有了“三环路”。

巴州住建局住该村工作组组长王鲁豫介绍说,近年来,工作组协调各方面力量,已经投入9600多万元。输血帮扶,让霍拉山村“颜值”越来越高。

钱都花到了刀刃上。

细细数来,各级党政整合各类项目77个,用于水、路、房、农业基础设施、环境集中整治等建设资金5294.35万元。实施了31.91公里通村公路和居民点6公里高标准砂石化道路建设项目,完成通村公路及居民点三纵四横路基铺垫。投入74万元,完成100立方米蓄水池工程和3公里安全饮水主管道铺设。投入168万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2000亩,新建5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泵房1座。投入18万元对霍拉山村18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投入414.85万元,完成了“村村通”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全覆盖,实现了双向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建设和安装。争取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资金600万元,州、县配套400万元,用于住房和庭院改造、乡村亮化、居民点道路、公共设施、生态旅游等方面建设。

工作组住村伊始,在争取投入的同时,协助村支部完善建设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72户安居富民房并入住。安居工程建设时,工作组又发挥行业优势,提供图纸、组织施工、加强监理,为每户村民节约资金近1万元。

村民阿同汗·土迪说,现在住宅焕然一新,村民住得比城里都舒坦。虽然有时候还是苦了点、累了些,但穷日子一去不返,人越活越精神。

基础设施好了,路宽敞畅通了,住房条件好了,还得坚持绿色发展。工作组有序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投入30万元建起垃圾场、投入2.5万元了购买了自动提升装卸的垃圾清运车、投资5万元购买了50个垃圾箱;请村民充分参与,村里出资500元购买了清运垃圾的小四轮,每周安排村民值班清运垃圾,构建了“组保洁、村收集、清运车转运、垃圾场处理”垃圾收运处置流程,实现垃圾收运处置。

民生改善了,村民受益还将继续。

“留住了山水,记住了乡愁”。霍拉山村有102户,都拥有独立的居家院落,如雨后春笋不断修建(修葺)一新,346名村民都和多力坤·托合提一样,爱护眼睛般呵护自己的家园。

这些淳朴的村民提升了村落的气质和内涵之美,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产生扎根的念头。

村民收入增加6倍---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特色养殖、种植、特色旅游、实力企业的带动效应,让村民随时随地能抓上票子,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库万江·阿不都克热木细数村民的收入账,满脸笑容: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多一点增长到1、32万元。

收入提高是从输血和帮助造血开始的。工作组着眼于帮助贫困户加入特色产业发展这一脱贫大计,着重扶持规模庭院养殖业,兼顾庭院种植业,直接带动村民增收。几年来,工作组每年为村里确定的75户相对贫困户各免费发放200只鸡苗、200只鸭苗、4只羊崽、2头牛崽。“一只鸡鸭,油盐醋;二只羊娃,新衣裤;三头牛,娶媳妇。”家庭养殖业对农民来说都是顺手捎带的事情,带来的实惠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去年初,村民阿同汗·土迪借助工作组的帮扶,将养殖的鸡鸭提高到2000只以上,工作组帮助联络库尔勒市、焉耆县城的一些饭店和市民进行购买,除了惜售的下蛋母鸡,到春节前就销售一空了,当年净利润近10万元,成为村里养殖致富带头人,今年带动了20余户贫困户养殖。

工作组主导旗帜鲜明,社会帮扶如火如荼。经工作组穿针引线,库尔勒的爱心人士投入2万元左右的资金,定向帮扶一家贫困户,让一个贫困孩子,改变了人生。扶贫济困的善种在贫困山村落地生根了。

吸引城里人来旅游,钱掏给了村民。霍拉山村曾是焉耆古国的一部分,声名远扬,搞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村“两委”领导的支持下,工作组翻山越岭,连续走访1个月后,确定重点推出霍拉山佛寺遗址、大小泉沟、转运石、霍拉山古墓群等景点,结合农村的特质美,用活泼的形式面向城市群体推介。旅游人数由几百人发展到今年的约1.2万多人次,消费可达120万元,留下的利润在60万元左右,村里人均增收近2000元。现在,村里规模较大的便民超市有3家,农家乐发展到21家。

按国家标准,投资300万元、占地600亩,建成巴州境内最大的越野车、摩托车拉力赛场,每年举办一次赛事。2015年的赛事有2万人(次)来到赛场,村民做抓饭用了5000多公斤大米,仅卖出抓饭的纯收入可达20万元。

请企业扎根,村民只要愿意干就是好日子。现在,已经有多家实力企业入驻该村:中非酒庄投资3个亿建酒庄,农忙时用工30多人;新疆丝路荣泉饮品矿泉水厂投资500万余元建厂,长期用工28人;华能等3家光伏电站公司前来投资5亿元,长期用工30人。这些企业已经将投资固定在村境内,工资协议每天80元左右,共直接解决了近100人的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好日子永远都是干出来的,村里的年轻人感觉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流转增收。中非酒庄和村民签订了218亩土地流转协议,每亩500元,可以给村民带来直接收入。同时又聘用村民返回土地进行蔬菜种植促进了村民增收。

中非酒庄的董事长纪昌锋还被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企业家当做村官也是有承诺的:企业年利润按比例给村里分红;义务对村民在服务接待和餐饮烹饪等方面进行培训,今年已经开展3次。4月份,还请来自治区农科院专家进行授课推广蔬菜种植技术。

现代文化浸润群众心田--绿色家园诗意浓

夜幕之下,这个小村落并没有随着夜色的降临而沉寂下来。村部、主干道、学校等村民光顾的地方都安装了太阳电能,夜晚灯光芒四射,村民聚集在灯下聊天、打牌、做针线活,有人还摆上了烧烤摊,霍拉山村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不夜村”;投资25万元建成的200平方米的村委文化活动室是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最爱……这里,透着现代气息的文化氛围和浓郁、淳朴的维吾尔族传统民俗在这里交织,让这个村落处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之前,霍拉山村没有像样的足球场,村里的孩子大都喜欢踢球,经常用矿泉水瓶子当球踢。工作组的同志联系朋友免费提供了价值8000余元的高杆灯、两个足球门、十个足球和200多米电缆以及其他配套设备。在请来电工师傅、住村工作组、村委会干部和年轻力壮的村民建成了灯光球场。从那以后,只要不下雨,早上迎着朝霞,夜晚靠着灯光,村部的足球场上一直有欢呼跳跃着踢足球的人和看热闹的村民,年轻人的精力得到释放。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呆在村里就收获满满。但是,他们认为,种地要讲科学,到企业打工,迎来送往前来旅游的客人,更得讲知识、水平和技巧!主动学科学、学技术蔚然成风。”村支书为自己村里的年轻人不断奋发有为而自豪着。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工作组和村支部让党员模范影响村民;组织的“百姓文化周”、“民族团结一家亲”、“道德讲堂”等活动讴歌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感染村民。住村干部利用娱乐活动时机,培训文化骨干、创作编排节目;组织“双语”授课,提倡“双语”自学,村里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了一个使“劲”的地方;全天候开放村里的图书室,引导村民读书看报,用文火和科技武装头脑。

7月8日,村里因党的惠农政策而致富的四个家庭,在村里的文化广场驾起了大锅,用羊肉、大米、馕、果蔬等食材,做起抓饭、手抓肉,请全村的各民族村民一起吃“团结饭”,一起感谢党恩、崇德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用真心、真情,让美丽的霍拉山村成为近悦远来的幸福美好之地。

Hash:bda3bc11496a51a74a39636bde4509b17698c628

声明:此文由 新闻简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