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显家 | ​口述历史:当代澳门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中西文化研究所口述历史实践

图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口述历史:当代澳门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中西文化研究所口述历史实践

耿显家

澳门理工学院是澳门特区公立高等院校之一,其所属的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用结合,设有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学学士学位课程,以及公共政策博士学位课程,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教研实力兼备的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其辖属的中西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是澳门研究中西文化历史的专门学术机构,出版的有关著述成果和专业刊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获得学界同仁的肯定与称赞。

近十年来,中西文化研究所的研究重点已从早期的明清时期延伸至民国乃至当代史等领域。在齐推并进众多研究之中,其有关澳门口述历史的研究工作,无论在专业学术队伍、理论研究水平、操作实践过程、社会推广宣介等方面,还是从口述历史研究的深度力度、涉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出版成果之多、影响之大来讲,均堪称颇有特色,已成为澳门名副其实的专门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重镇。他们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澳门公共史学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方法,积累了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也为开展当代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显著成效和工作特点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1

注重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过程并重

口述历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研究的一个新方法,也是积累当代史料的有效途径之一。自20世纪40年代口述历史兴起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已趋于成熟,因此如何将中外较好的理论构想落实到实践操作当中,为口述历史学科建设服务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反过来完善和提升理论的科学性。中西文化研究所在口述历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组建精干的学术团队,密切关注海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是拘泥于理论概念的研究和探讨,而是善于向他人学习,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注重实务操作,务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他们借鉴国际通行的口述历史操作规范,因应澳门口述历史的需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务操作规程,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以提高团队的应变能力,从而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效果。

首先,制订了务实的口述历史操作规程,为开展工作确立了科学的流程规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针对受访者的不同要求,访谈者在访谈开始之前,为受访者准备了访谈计划研究方法与工作步骤、访谈稿转录程序与范本、访谈材料整理加工的体例与要求、资料扫描与存档等规定和具体办法,使受访者清晰了解访谈的具体过程及成果的存储与使用等权益。受访者同意接受访谈后,他们事先还要求受访者尽量搜集整理并携带与其个人访谈内容或背景有关的纪念物、相片、纪念特刊、剪报、会议记录等资料来接受访谈。该所设有专门的访谈工作室,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照相。访谈结束后,由工作团队负责录音录像影音资料的保存、录像文字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搜集与保存、图片文件扫描,编辑图文资料索引并归档等工作,形成一个访谈者口述历史文档。

其次,审慎处理文稿整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口述历史资料文本整理,是一个原则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受访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访谈时都习惯于粤语口述,而将粤方言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述时,势必遇到习惯用语和标准撰述的问题,甚至粤方言的有些词语用语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形象记述,因此文本整理者倘无一定的语言专业水准,是很难胜任此项文字的整理工作。因此,为达到文本的准确无误、保留受访者的口述原貌性,以及“信达雅”的标准,他们所秉持的原则是采取问答的叙述形式,尽可能按照受访者的叙述内容,逐字逐句转录,以体现受访者的个性特点和方言特色,以保持其原汁原味不走样,尽其所能保留访谈资料的原始性特征。文本整理出来后,他们将访谈稿送受访者审核内容,同时由受访者签署“认可授权书”。为便于操作和使用,他们还将访谈“内容认可授权书”与“书稿出版授权书”合二为一,由受访者签署后存档,清晰明确界定受访者和访谈者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规范口述历史资料的保存、归属和未来的使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再次,以多样形式呈现访谈成果。澳门口述历史资料主要有如下功能与作用,一是粤方言记录的口述资料,本身就体现了岭南地域文化的特征,是中国口述历史的一个特色。澳门粤方言口述历史具有“抢救”的性质,它是澳门多元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华人社会大众对自身经历时代和历史过程的一种集体回忆和民众记录。二是澳门当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是构成澳门当代公共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体现当代澳门社会和时代特征、澳门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四是研究澳门经济社会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因此,如何既要兼顾本地社会大众的需要,又要为澳门以外不懂粤方言的使用者提供方便,就成为一个首要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呈现方式上,他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采取了变通的办法,一是积极创建澳门口述历史的网站,通过在线形式,将访谈的各种口述历史资料,分类归档,并整理受访者的简历、职业、口述的剪辑及撰写的口述历史提要内容等,让使用者了解当下澳门口述历史的基本内容和进展情况。二是出版图文并茂的书籍。其内容编排或以专题,或以人群,或以特定团体为对象,或通过口述深入挖掘专题资料,或记录特定人群的活动特点,或如实记录某一团体的发展历程,以反映其发展的历程。三是制成光碟呈现。其内容有访谈录像、声音、文献资料、图照、旁白文字等,并由专业公司使用当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完成,呈现的是综合立体系统的口述场景,还原了访谈者的真实状况。

2

注重澳门公共史学体系的构建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家眼光向下,研究社会公众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公众对自身社会经历和感同身受的自身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述,是澳门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由于认识不足,社会大众对自身历史过程的重视不够,而官方档案文献对其缺乏系统记载,公共媒体的记载有不少报道,但由于缺乏有计划的整理,又没有专门的学术和团体对其进行专门整理和保存,所以中西文化研究所前任所长、现任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代校长林发钦教授感慨:澳门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不仅补充了澳门现代史文字资料之不足,亦丰富了澳门历史。就早前对澳门历史研究情况的考察,澳门现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实为口述历史,而非文字史料。现今在世的已过古稀之年的老澳门人,经历了抗战、新中国成立、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集体回忆构成了一幕幕最真实、生动的澳门现代历史图像”。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澳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就是一项构建当代澳门公共史学体系、复原当代澳门史的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历史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为了构建当代澳门的公共史学体系,他们确定了自下而上的口述历史工作重点,将抢救和构建工作合二为一,从2009年开始,将“澳门本土文化口述历史”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所的一项重要任务,组成以现任所长江淳教授为代表的口述历史研究团队,持之以恒开展对澳门公众社会口述历史的访谈,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开拓,已初见成效,成为澳门开展专业口述历史研究的主力军。从该所已经完成的口述历史访谈看,其工作设计范畴较广,其中包括澳门鱼行访谈、澳门水陆演戏会、柿山哪咤古庙、大三巴哪咤庙、上架行会馆、澳门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澳门妇女口述历史、澳门历史教育口述历史、澳门导游行业口述访谈、澳门雀仔园福德祠土地庙值理会、澳门柿山结义堂、澳门西菜面包工会、澳门中华教育会抗战经历口述历史、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口述历史、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下环福德祠慈善会、澳门筷子基坊众永和堂访谈、培道校史访谈、路环四庙值理会、氹仔坊众学校口述历史、同善堂口述历史、棚业职业工会访谈、澳门工艺美术工作者访谈、我与澳门历史研究访谈等。家族访谈有傅老榕家族访谈,个人访谈有刘羡冰校长/罗佩芳园长访谈等。该项访谈工作受访者总计有330多人,访次近400人次,以访谈每人平均一次1.5小时计,已存有不少于560小时的录音、560小时的录像数据,转录文稿超过280万字。而所里历史资料电子数据库所收集的图片、档案、杂志、个人收藏品等资料(含实物/扫描、相片、剪报、证书、其他)超过3万张(册、本)。

从口述访谈内容看,包括个人生命史、家族史、行业史、社团史、历史重大事件、社会思潮等诸多方面;从受访者社会阶层和身份看,成分包罗万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和澳门的普通大众,有公务员如澳门前立法会主席、退休治安警察局总警司、警察、港务局退休水警,到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员、中学校长及历史教师、幼儿园教师、护士、工艺美术专业工作者、画师、摄影师、从事金融工作的银行职员、电力公司职员、房地产业的老板,酒店业经理及侍应、商人、慈善机构同善堂主席、中医师、社会各团体的理事长,以及从事物业管理和回收旧料行业者、餐厅老板及职员、餐饮业厨师、搭棚业工人、造船工人、打铁业工人、博彩员、出租车司机、肉贩等;从地域范围看,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空间覆盖澳门地区;从上下时限看,由抗战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下。从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对如此众多的社会各阶层展开口述历史,将澳门社会大众的历史过程,作一个较为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建立一个影像、声音和各种文献的综合储存,无疑是一项前所未见的巨大工程,一方面,通过口述访谈获得有关澳门当代史研究的鲜活史料,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和缺失;另一方面,此项工作的开展,无疑为构建澳门当代公众史学体系开启了一个良好开端,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为众人开展此项工作搭建了一个可以不断持续丰富的平台。而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中西文化研究所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是令人尊敬和钦佩的。

3

注重口述历史成果的社会服务

如果对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开展的口述历史工作作一个简要概括,就会发现他们不仅特别重视澳门当代公共史学体系的构建和开拓,持续不懈地开展此项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特别注重口述历史成果为社会服务,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记录和积累的各种口述史料和文献,既有助于专业历史研究者对丰富多彩历史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使用新资料发挥作用的手段,结合保存下来的各种书面资料和素材,尝试以更宽广的视野,客观分析澳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对以往截然不同而又非常细致入微的当代澳门社会的各种问题及其内涵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解释;同时,也为那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同样对自身的历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构成自己的叙述方式,并有助于形成他们自己的历史观。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中西文化研究所为社会服务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为澳门社会团体复原自己的历史谱系提供协助。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托什(John Tosh)所说:“许多口述史学家并不满足于专业历史学家规定的程式。他们将口述史视为一种民主的选择,它将挑战学术精英对历史研究的垄断。不仅要给普通人在历史学中留有位置,而且还要使他们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上发挥作用。”中西文化研究所的口述历史研究者,应澳门本地社团的要求,或协助整理其发展史,或补其不足,或续其所无,使其社团演变史自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赢得了社团的信任,也为澳门公共史学的发展贡献了才智。二是利用口述访谈积累的历史资料,或为澳门非遗申报提供必要的文献根据、撰写申遗文本,或为构建完善其非遗复原谱系、传承与弘扬提供协助,并为文创产业发展服务。三是为澳门的历史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口述历史如同文献记载一样,发挥了创造新证据的作用,其重要性与其说是作为一种对历史真实的表述或一种对共同体政治的表现,不如说是作为表明社会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珍贵的客观证据。口述历史的这些证据为我们客观认识澳门历史的全貌,提供了一种独到的见解。它反映了一种现在和过去、个体记忆和公共传统,以及在“历史”和“现在”之间的积极关系,也就是说,澳门口述历史是反映澳门社会记忆宝贵的原材料。四是为爱国爱澳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澳门华人历来具有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他们通过抗战时期澳门人捐款捐物、派遣医疗队前往内地救助难民、澳门青年投身抗战前线,后方澳门各界救灾会输送前方将士所需药品衣物,支援祖国抗战的生动事迹和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结合文献记载,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平民声音: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澳门人抗战》等书刊,或举办专题口述分享会、展览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澳门各界引起巨大反响。

4

注重学术研究与彰显澳门特色

口述历史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作为专业史学工作者直接与社会大众互动的新模式,搜集当代社会公众史料的一种新方法,它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必须遵循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史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在对历史的理解上有同等的重要性和可靠价值,但都有各自的学术取向和约定俗成的“历史谱系”。如何消除或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形成共同的史学理念,实现对历史学更多的“共享的价值观”或“共享的认知和阐释”,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当代公共史学体系,以反映澳门当代社会的基本面貌,是当下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口述历史研究方面,中西文化研究所的工作主要分为四项:一是研究探讨新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完善口述历史访谈架构,为口述实践服务。二是与海内外的专业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机构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向海内外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避免重蹈他人的覆辙。近年来,他们还举办“三巴讲坛”,邀请许多在口述历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颇有造诣、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讲学,传经送宝,从中汲取营养。三是通过举办国际性口述历史的专题学术会议,宣传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成果和口述历史的工作进展。2012年10月16—17日,在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众声平等:华人社会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两岸四地约80位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49篇,对华人社会口述历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2013年8月,由澳门理工学院前任院长李向玉教授主编的《众声平等:华人社会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论文集,由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9月9—12日,在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天人古今:华人社会历史教育的使命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德国、美国、日本以及两岸四地从事历史教育的教研学者,分享各地历史教学的经验,有的还结合口述历史,对华人历史教育如何开展建言献策。四是该所创办的《澳门史志书系》出版澳门口述历史的专题著述若干种,如郑炜明、陈德好著《九澳圣母村——澳门最后的麻疯病留医所》,阮玉笑编著《渔家心声——澳门渔民访谈》,温学权、杨珮欣主编《会史留声:澳门中华教育会口述历史》,林发钦、江淳主编《平民声音:澳门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等。

澳门是一个多族群、多语种、文化多元的社会,各族群、各语种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和体系的表述记录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众多小“谱系”,正是澳门口述历史不同于一般地方的显著特色之一。因此,如何实现“众声平等”,将众多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体系糅合在一起,构建当代澳门公共史学体系,呈现其多元的特色,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需要解决的困难更多,挑战性更大,需要口述历史研究者必须具备超常的智慧和能力。中西文化研究所认为,无论是粤方言的口述历史形态、葡语口述历史形态,还是东南亚族群语系的口述历史形态等都是澳门当代公共史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限于头绪众多、专业人员少、一时难以全面铺开的具体困难,他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华人粤方言,再积累经验,逐步全面推行的工作方针,其最终目的是复原、构建澳门当代公共史学的基本体系,提供有关澳门社会大众历史意识形成的独特见解,力图囊括从被忽视的角度,探索历史中“普通民众”的生活,以便于努力理解重要的事件和更一般的历史,让历史运转起来,使之成为对所有历史学家都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领域。

Hash:614f1f3ddf47449318818fcf0bcc97691c43a869

声明:此文由 口述历史oralhistory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