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口水火能相融的地标——水塔

“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不忘大水塔。丢掉扁担和水桶,龙头一开水哗哗。”这首关于汉口水塔的古老民谣,从上世纪初流传至今,它不仅记载了水塔对老武汉人生活的改善,更使水塔成为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记忆。

水火是两个不相融之地,但是水塔却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易经》第四十三卦,有“水火既济”之义,“水在火上,则水火有相济之功,而其中也有相克之患”。在大汉口,水塔这栋建筑,不仅能供水而且有消防的作用,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地标。

水塔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交汇处,原名“既济水电公司汉口水塔”,又名“既济商场”,辖区范围为江汉区花楼水塔街联保社区。在一座城市里,因一座建筑而命名为政府街道办的少见,而“水塔街道办”是个例外。

1906年,时值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浙江宁波商人宋炜臣在汉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集资筹股,合办水电公司,取《易经》“水火既济”之名,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张之洞很快便批准了这份申请,并拨款三十万支持。不仅如此,张之洞还亲自到现场勘测,并督办如期完工。

因宗关水厂距市区较远,自来水到达市区之后无法实现自动供水,于是就配套建设了这座当时老武汉最高建筑——41.32米的汉口水塔。

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日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733万吨),供水人口约10万。随着宗关水厂、汉口水塔相继建成,武汉成为全国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第四个用上自来水的城市。

1909年,汉口水塔建成时,地址紧挨着刚拆不久的汉口城堡边缘,在周围一片荒芜中尤为醒目。

建水塔之前,汉口居民的生活是一个无水无电的年代,也因此诞生了一些“火路”和“水巷”。那时汉口的房屋密度很大,可谓“后市前街屋似鳞”。房屋的材料大多为木板和茅草。无电的夜晚,点着煤油灯和蜡烛,稍不小心,便引发火灾。火一燃起,一烧便是一大片。为了在火灾时便于担水救火,汉口人在盖房时,便会特意地留下一条火路。大的火路就叫“大火路”,小的火路就叫“小火路”。

在用水方面,由于汉口的井水味苦质杂,居民很少有喝井水的,饮用水多是到汉江去挑,经过沉淀后,然后饮用。由于饮水量大,便有专门担水的职业。每天下河担水的人川流不息,不计其数,因而也就有了为挑水方便而专门开辟的巷道,汉口人就管它们叫“水巷”。水巷的路,日无干地。《汉口竹枝词》中说:“九达街头多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据悉,当时用水紧张时,要在墙上画“正”字,用了多少水,账都记在这上面。

水塔的自来水刚开通时,当时的人们对于“洋机器”里出来的水怀疑其安全性,甚至还谣传说水有毒,喝了会死人。为了打消误解,既济水电公司的创办人宋炜臣就跑到汉正街,在一个又一个供水站前,亲自示范,表演喝水,并说:“如果我喝了水死了,报纸上肯定会有消息的,你们看这几天的报纸,如果我没死,就可以证明这水没毒。”宋炜臣从此成了“武汉饮用自来水第一人”,人们的疑虑也由此打消。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挑着扁担、踩着水巷去长江、汉江里取水来用了。有了自来水和电,汉口也由此走上了繁荣繁华之路,一步步也就变成了一个“大汉口”。

汉口水塔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施工,混合结构,塔体占地556平方米,建筑面积8120平方米。主体平面为正八边形,每边长8.2米,内缘长7.75米。其形体借助《易经》八卦之形状,墙面周长为64.16米,又与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西南突出部分为楼梯间,成边长4米的正方形,内设200级木制转梯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

水塔因建在湖沼地,塔基深15米左右,塔基部分深15米,挖土3万方,用5层花岗岩石灌水泥砂浆砌成。水塔分7层。第一层外墙为花岗岩石砌成,其间有桩墩和铸件加固,钢制桩墩直达塔顶,所以水塔十分坚固。1931年汉口发大水,水塔在江水中浸泡一月之久仍安然无恙。

第二层以上为红砖清水墙,每层各面有高2.44米、宽1.18米木窗二樘,窗眉砌饰砖线。每层楼都是在钢架支撑下铺设木楼板。塔正中为特制法兰管柱,下端埋置地基下,上端支托设于六楼的水柜。1至5层设有房间。第二层为生产工作室,装有水表,可观察全市用水量。第5层为水柜底部,能听见水声,由8英寸铸铁水管3根,两根上水,一根下水,用机器吸水至塔顶。第6层为圆桶形水箱,底面直径18.67米,壁高7.33米,箱壁用双层半英寸厚的钢板铆接而成,水容量1500吨,主要用于调节中心城区供水压力。水箱装有浮锤式自动关闭系统和其他设备。

第7层为瞭望台,上有重1000多斤的铸铜警钟一具,悬挂在8寸工字钢横梁上。安排4人日夜轮流瞭望,遇有火警,白昼悬挂红旗,夜晚燃红灯,同时敲钟报警,先乱钟30响,再以响数告知火警地区:1响是洋火厂至华清街;2响是歆生路至前花楼;3响至堤口;4响至四官殿;5响至沈家庙;6响至大王庙;7响至武胜庙;8响至仁义司;9响至桥口。

上面的响数声闻遐迩,家家知晓,各水龙闻声紧急驰救。这样,水塔既承担了供水任务,又起到消防瞭望的作用。

水塔高41.32米,据悉,在当时汉口的房屋都不能高过它。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认定为是武汉最高的地标建筑。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当时与水塔差不多高的还有一个标志性建筑,那就是江汉关。只不过江汉关是在1923年才开始动工兴建,1924年才正式修建完成的,建筑4层高度40.6米,比水塔高度略微矮了0.72米。但是,如果是把江汉关钟楼高度算在一起的话,那么整个江汉关高度就可高达83.8米,如此一来就比水塔要高出许多了。

在抗战时期,水塔还是一个宣传阵地,武汉沦陷前,来自朝鲜的抗日志士利用了水塔主体建筑的“身高优势”,在上面刷写了大幅抗日标语,在汉口的稍远处都可清晰看见。

中国建立后,水塔继续发挥作用。1964年水塔消防瞭望员戴海发还被公安部授予"消防瞭望能手"称号,这是中国消防史上唯一的一人。20世纪70年代末,水塔的供水才停用。

文革期间,水塔一度成为武汉市新闻信息策源地,那时报纸纷纷停刊,广播里放的全是一个声调,而更丰富敏感的信息,往往最先来自水塔下的大字报栏。这里曾有无数的漫画、大幅美术字标语和毛笔书法,书写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悉,1979年,英国保险公司曾给既济水电公司发来一函,通知水塔原订70年的保险期已过。大家这才恍然,当年的水塔竟然办过保险。洋人有时做事还真的一板一眼,周到细致!

改革开放后,在商品经济时代,水塔还曾作为“既济商场”,一度生意火爆。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意逐渐萧条,最后不得不转产关门。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1987年水塔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水塔已淹没在周边林立高楼中。2006年,水塔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汉口汇丰银行旧址、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一起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随着中山大道的综合改造,汉口水塔又迎来重生——它沉重的水泥砂浆“外衣”被敲掉,露出原有清水红墙。百年风云变幻,历经凤凰涅槃,一座“老汉口的博物馆”巍然挺立,她与中山大道一起,重现了大汉口的历史风貌,成为了这座城市“原滋原味不朽的地标”。(关注 分享 价值 向上)

Hash:ba5f6d43c0b8f8050c3715f3621d65316bcc7590

声明:此文由 建筑与音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