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台的前身今世
昭明台的前身今世
吕梅
1928年的襄阳昭明台
昭明台,也叫钟鼓楼,是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粱武帝萧衍的长子,南朝粱文学家。他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了许多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家文学,编成(文选)30多卷(今本分60卷),为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因此书成之后,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应举进士必须熟读《文选》。以至于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更重要的是其书之序中所闸明的选文的标准,第一次划分了我国古代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后世研究(文选)者很多,以至于有“选学”之说。
民国时期昭明台的北面
他两岁立为太子,年31病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为纪念他而建的亭台就叫昭明台。唐以前也有叫“文选楼”的,襄阳为唐山南东道治所之后改为“山南东道楼”,宋时蒙古人攻下襄阳改名为“南平楼”,明初改为“钟鼓楼”,其后又改为“昭明文选楼”、“镇南楼”,明万历间改为“昭明楼”,此楼为起义军张献忠所烧毁。清代顺治间重建,定名为“昭明台”。民国时期,“钟鼓楼”和“昭明台”两名并称。
1924年,时任襄阳中学堂庶务的刘鉴三与教员杨立生,酝酿在襄阳筹办图书馆,遂设图书馆筹备处于襄阳昭明台。并由杨君磐出面购其师刘务之藏书数十卷,刘杨二人亦私捐部分藏书以作基础。1928年,国民党驻襄阳五十一师师长范石生,会同襄阳行政长官倡议社会募捐办图书馆。当年11月21日,鄂北图书馆于襄阳昭明台处设立。馆括钟楼正殿一层,设外借、阅览于一处,室内可坐60余人。李楚珩任馆长,配职工两人。
鄂北图书馆
图书馆经费来源于本馆在襄阳城西吴家集180亩土地的收入,每年约千余元。为便于组织社会各界募捐,图书馆实行委员制,委员长由专员李石樵和程泽润等兼任,各界知名人士任委员。
图书馆藏书主要从外地购买,也有私人和学校捐赠。1933年,馆藏图书为6000余册。1935年后藏书达15000余册。这些藏书以(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图书集成)、(四部丛刊)数量为多。采用<杜氏十进分类法)和参照经、史、子、集分类法分编。每周6天开放,周一公休,每天开放6小时。1938年秋,日军轰炸襄阳,该馆藏书曾运往郧阳避之。1945年抗战胜利后,藏书又运回襄阳原馆址开放,其间,图书损失数千。后又遭战祸,图书损失严重。现市博物馆仅存数十册。
图文:据“襄阳档案”微信公众号
责编:玉蝴蝶
Hash:39964b319394e8b36d839aa5cef75f1a4ae48524
声明:此文由 书香溢襄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