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揭秘一位在越秀山南麓治学近半个世纪的才子
“越秀山南麓是广州城的地理原点,甚至可以说是广州文化、教育的原点。这里的人物、掌故、书院、草木对岭南人集体意识、性格的形成,对开放务实的岭南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摘自《粤秀文脉》序一。
越秀山南百步梯入口旧照
在5月17日开馆的“南粤先贤馆”里,这样一位南粤先贤:他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学问遍及天文、地理、乐律、经史、算术、诗文等,世称“东塾先生”,被誉为“晚清岭南大儒”,他就是清代广州著名学者陈澧。
南粤先贤馆里关于陈澧的部分文字介绍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位于今越秀区北京南路西侧),世称东塾先生。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陈澧被誉为多产的学问家,他博学多才、文理兼通,除做学问外,还精通诗歌、填词、书法、冶印、经学、音韵、声律等,据统计,其所著包括已刻、未刻和存目达到116种之多,奠定了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与同时期的卢同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
南粤先贤馆里陈澧的画像及介绍
陈澧生于广州长于广州,在其72年的一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羊城,而72年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越秀山南麓的“学海堂”与“菊坡精舍”度过的。
学海堂,故址位于今越秀山南坡百步梯附近。陈澧25岁时从成百上千应课者中脱颖而出,被推举为首届学海堂专课生。6年后,即刚31岁被选为学海堂学长,从此掌管学海堂达27年之久,培养出不少高才生,可谓“开粤学术之风”。这一时期也是陈澧学术成果较为丰硕的一个阶段,例如在地理方面:其著的《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纠正郦道元述西南诸水之误。
陈澧书法
掌管学海堂27年后,1867年,陈澧受当时广东巡抚蒋益澧之托,任“菊坡精舍”舍长。“菊坡精舍”也是位于越秀山南麓,学海堂的东边,如果说学海堂是开粤学术之风的话,那么菊坡精舍则再进一步凝成了东塾学派,菊坡精舍是继学海堂之后广东汉学的第二个重要基地。陈澧在菊坡精舍讲学,以学术为重,而并不急于科学功名,他对科举提出批评改良意见,对八股制十分不满。
陈澧雕像
陈澧对当时社会的风气深恶痛绝,曾感叹:风气之坏,至今日而极。在鸦片战争前夕,陈澧积极提出设险以防、水师与水勇并重的反侵略战略思想,主张“中国兵强,乃能驱策四夷”。他曾写下了《虎门观潮》、《得藕江书却寄》和《炮子谣》等爱国诗篇。国家的衰败、外敌的入侵使陈澧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他并没有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科技,是当时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份子。
陈澧照
1882年(光绪八年),陈澧病逝于广州,享年73岁,葬于广州大东门外大蟠龙岗。20年后,曾陪伴陈澧度过大半生时光的“学海堂”与“菊坡精舍”亦随着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走进了历史的殿堂。民国时期,菊坡精舍旧址和其东边的应元书院(我们也曾出过微信介绍)旧址被用作广州市立一中的校址,即今天越秀山南坡的广州市第二中学之处。
后世介绍陈澧的书籍
从25岁至73岁,陈澧在越秀山南麓治学近50年,他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基本都是以学习、考试和讲学为主,所以与他有关的故事、传说较少,再加上他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其位于北京南路的故居也没有被重视和保护,但他留下来的著作浩如烟海,这些精神财富十分宝贵,如:《菊坡精舍全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关于广州的方物、古迹、人情风俗等内容的记叙,是研究广州历史、人文难得的资料。
Hash:ce60a5ad3ec2b943d4f2f5138fe0b00190e9d2a1
声明:此文由 广州市越秀公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