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东坑居然有甘多历史建筑,你都去过吗?

都说建筑历史的见证者

那么东坑有哪些历史建筑呢?

今天,

东坑网小编带你见证东坑的历史建筑

彭屋村彭氏大宗祠

位于东坑镇彭屋村。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由该村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和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历时18载建成。

宗祠坐东北向西南,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正门悬挂“彭氏大宗祠”木匾一方,占地600多平方米。两廊是乐亭中央为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亭前有一联云:“进一步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全祠结构雄伟,古色古香,内有珍品数件。一是明•彭世潮画像;二是“龙凤柱”一双;三是珍稀门枕石一对。“龙凤柱”、“双石枕”的来由有故事:传说彭世潮为官时,曾擒汪洋大盗夏元虚,后查此人劫富济贫,且已金盆洗手,多为善举,因而释之。及彭氏建祠时,特进此物,以表报恩。

一、彭世潮画像。彭世潮,字龙溪。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御赐进士任陕西御史。解印归,建祠置产,造福桑梓,为族人爱戴。故聘丹青妙手,著名画师曾子美先生为其绘像,以遗后人纪念。此像画工精美,远观之,栩栩如生,双目存神,不威自畏;近视之,玲珑剔透,线条流畅,工笔精巧细腻。虽历四百余年,其色不变,可谓巧夺天工,不愧名师妙笔。

二、“龙凤柱”(楠木)。彭氏大宗祠内堂有“龙凤柱”一双。“龙柱”,纹幼如尘,光润亮泽。坚硬无比,五金难入,历久常新。观之,似有祥云霭霭,隐隐龙形;“凤柱”,天生凤羽之纹。观之,若丹凤遨翔,盘旋天表。有考古者云:此物,除皇宫外,世间罕见。

三、门枕石。彭氏大宗祠大门有奇石“门鼎”一对,乌克润滑、坚硬异常,乃石之精英。经名师造就,各式图案镌工精巧、麟吐玉书,栩栩如生,甚称珍品。

彭氏大宗祠先后于1924年、1982年重修。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丁屋村丁氏祠堂

在东坑镇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56)年间,清朝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良好。在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历代传闻。“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祠堂坐南向北,呈长方形,是一组左右通巷、深三进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约500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灵位。厅堂轩昂,雕梁画栋,庭院幽雅。檐梁之处,龙飞凤舞,造型维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艺之精湛,建筑规模之宏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南方建筑的传统风格。

“丁氏祠堂”横匾四字样,据考证为明代新会籍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束茅成笔所书,史称“茅龙翰墨”其墨迹颇具刚劲之气,更有飞白之美。大门石柱上,用上乘之木雕刻一对长联。上联:“镇钟山而雄地势,临镜沼而湛渊泉,形胜萃乾坤之清气”;下联:“骑天马而跨云峦、濯河龙而溯星汉、规模壮岭海之伟观”。

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门楼村勷德谢公祠

位于东坑镇新门楼仁和里。始建于清朝光绪(1875~1908)年间。祠坐西北向东南,占地300平方米。建祠用材,均选用上乘材料,神楼宫灯屏风,皆用酸枝坤甸,金钟架圆形柱,采用楠木。正门口用磨光红石铺砌,包台正侧及左右青云巷则水磨青砖,青红相衬,美仑美奂。其余方柱,柱脚柱裙、包台及墙脚更用幼纹麻石雕凿或打磨而成。凡属栏口位处,均用一石至尾。方柱石枕,三层雕琢,二度轴口,中层以竹节边八角形盆,上下联配,轴口处仅为二寸丁方,工艺甚是精湛。

谢公祠地石价板铺砌,以斜形式设计。为达精益求精,限制砌工每天只能砌二块,工作不容粗糙。据说公祠兴建期间,恰逢亭岗(地名)庙会,大演梨园,管理者茂爷公为了适应工人劳作,照顾情绪,作出措施。凡欲去看戏者,必须勤加工作,每天要完成二块半铺砌任务。故有宗祠砌价板,“看戏二块半,不看戏两块”之说。谢公祠建筑期间,有邻村谦吉堂,横沥水边吴氏祠相继兴建,造型与施工均同聘建公祠师傅。吴祠略小,有半间之称,和谦吉堂一起,人们对三祠的赞美,冠以“神山水建祠堂二间半”的称谓。

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公布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彭屋村得月公祠

彭屋村得月公祠位于东坑镇彭屋村大围48号旁。祠堂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坐东向西,为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结构,面阔9.4米,进深18.3米。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砌墙,板瓦覆顶,两廊山墙上方原有镬耳,现仅余右廊上方镬耳,左廊上方镬耳坍塌。头门正面悬挂“得月公祠”木匾,得月公为彭屋八世祖。二进屏风上方原有“加官进爵”匾,现已不存。曾做文化室,后为大队部仓库,现空置。

2010年5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

彭屋村南圃公祠

彭屋村南圃公祠位于东坑镇彭屋村大围,彭氏大宗祠右侧。祠堂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为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结构,面阔9.2米,进深16.4米。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红石柱础,板瓦覆顶。头门正面原悬挂“南圃公祠”木匾,现已不存。南圃公为彭屋十一世祖,名彭世滔,号南圃。公祠内原有屏风,上书“武魁 亚魁”及“文丞武郁”。解放后曾为大队部。现空置。

2010年5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

东坑村卢氏宗祠

位于东坑镇东坑塘唇村围前。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份不详)历次重修。宗祠坐巽朝乾兼展戍,为三进院落式布局。每进均由木(石)柱支撑金钟架,堂顶飞檐斗拱。前两进均设屏风,柱上雕刻前贤今人联对。祠右傍设青云巷,取左通右达,平步青云之意。

宗末,东坑卢姓始祖创基,从番禺神山(今花都市)徒迁至东莞峡口,以养鸭为生,沿河放牧,见东坑地方钟灵毓秀,土地肥美,就此搭寮居住,渐繁衍而成今之现状。

宗祠内现存清朝光绪(1875~1908)年间卢满江将军及其夫人画像两幅。

卢满江(1830~1896),字晏溪。东坑塘唇村人。幼年父母双亡,家贫,贵能自立,忍辱上进。咸丰五年,离乡从军。咸丰七年,随守备官黄维宝在安徽布政司麾下转战江南一带“剿匪平乱”,屡立战功,赏六品项戴。同治五年(1864)他带领江南水师前营战船,消灭江浙一带贼乱,升兵都司、游府等职,赏枪翎;后调回广东,跟邓安邦办理海防工作,屡建功勋。诰授备洲游府、后营游府、前营都府、都督府署水提、武功将军等职。他办事认真,平易近人,心系邑里,力治东江水患,深得邑人爱戴。曾得九十三乡父老赠送万民伞、政德碑等。原配谢氏,东坑寮边头岭贝坑村人。贤淑德正,和睦乡邻,堪称妇中典范。

后莞邑名人,翰林院编修陈伯陶题肖像诗一首:

雄心杀贼快挥戈,士卒威威奏凯歌;

一旅旌旗平壁垒,千军鼓炮定山河;

频年马上观书少,此日身中带甲多;

肖像英风今尚在,龙泉不负十年磨。

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

谦吉堂

位于东坑村石狗前围背后。建于清朝同治(1862~1874)年间。占地近4000平方米,堂主人卢殿财是当时富甲一方的有钱人。

谦吉堂主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结构。麻石柱顶金钟架斜瓦结构,左右青云巷贯通前后,设书房、客房于两侧,书房内设天井,以利采光,做工考究,极是豪华。墙壁青砖,堂内阶板均用水磨抛光打滑。尤以门面设计,麻石横贡托石狮于半空,相互守望,凸鼓青砖雕凿图案精细,鬼斧神工,檐楣镂刻花草人物,栩栩如生。有传云:“上有天堂,下有谦吉堂”。

据传当时该堂的总设计、建筑师是佛山的卢振记,原籍东坑通心巷人。统揽承包接活,做工精细,名满莞禅。他要求属下工作极为严格,铺砌阶极,尺寸必须一致,稍有差异,定要重铺,熟手技工每天最快者顶多铺上三块。因此该堂历时两年余方告竣工。由于耗工太过,入不敷出,亏了大本,后卖女抵数。族人怜此,宽价让他承建清镜庙,为保艺誉,终也亏本。

谦吉堂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东坑小学用途,大门横匾已不知所踪。曾悬一清朝嘉庆十六(1811年)古钟一个于堂内作学生上下课号用,现存东坑村委会。

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公布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塔岗村李氏宗祠

位于东坑镇塔岗村。始建于南宋(1127-1279)末年。为深三进院落式分布,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333平方米。宗祠整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主体金钟架用坤甸优质木材组构,高屋建瓴,捲耳翬飞,气宇轩昂。大堂中央供奉四世祖李昴英塑像,供后人瞻仰(李昴英,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参加京都殿试,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官至吏部待郎[从二品],死后谥“忠简”。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惧权势,敢与史蒿之,贾似道等权奸作斗争,当朝谏奏,皇帝赞他:“南人无党”。他为人仗义薄名利,常捐俸禄以赈灾。政绩超卓)。大堂柱上悬一木刻赞联:“间礼识犹龙柱下典型统会禹汤文武;试言称倚马陇西声价特超韩柳欧苏”。

塔岗村李氏宗祠历时700余年,多次重修,现存良好。2002年12月公布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子头村北帝庙

塔子头村北帝庙位于东坑镇塔岗塔子头258号旁,始建于清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该庙坐东向西,为一间二进一天井结构,头门及二进屋脊处人物灰雕栩栩如生,壁画及封檐板雕花精美。头门屋脊两边有“光绪廿八年”、“石湾均玉造”。该庙面阔4.8米,进深13.5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砌墙,红石柱础,板瓦覆顶。该庙具有清代东莞古庙的特点,对于研究清代寺庙建筑和塔岗村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声明:所有权归原作者拥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d55040d10f9167697c2f96619aeb72904fab9d99

声明:此文由 东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