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建筑艺术特征

中山路在荆沙城区占有重要的商业地位,研究中山路建筑无论是对荆沙近代史的研究,对于本地近代建筑遗产的发掘和保护,还是对于历史名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基本情况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列强以产业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我国周围。代表封建势力腐败集团的闭关锁国政策已无法维持,西方文化开始对我渗透,基督教楔入大批欧美传教士从沿海向内地流动,从某种意义上刺激和诱发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萌芽,使传统的建筑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古老城镇外的洋行、教堂工厂从规模性质等方面动摇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态势,荆沙形形色色的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式”建筑的出现,就是以上为时代背景。

自古荆州就为商市都会,汉时列南五都之首。江边的沙市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楚郢都与荆州城的外港,名曰“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开沙市、苏州杭州重庆为商埠,“此处更见兴盛耳”(沙市志记)。胜利街(俗称九十铺)和崇文街俗称丝线街)繁荣的过去以及中山路仍然繁华的现在都是荆沙作为商埠的最好例证。

公元1936年(民国25年)“中山大马路"以原青石大街、拖船埠、三府街、刘家场为骨架的商埠城市规模大致形成,建造于始筑在狭窄街道两侧的部分商号,其各户铺家门廓的设计,分别吸取外来建筑营养,按西方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洋店面处理,较早地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等施工技术,引进了铁件、油漆、水泥、玻璃等新兴建材。我国民间常用的建材如布配、薄砖、杉松木料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有些商店仅仅保留了西洋的正立面,截止1949年,留存约5万万余元(解放前币值)的工程实物,著名项目,大都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以前。

中山路上的沿街店铺除“老同震"(现中心百货商店建筑面积828.12平方米),为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建,其它:“老天宝”"(现生资公司建筑面积886.63平方米)。“徐万源”(现工商银行,建筑面积816.80平方米“聚兴城"(现中国银行建筑面积1245.96平方米),“邮电局”(现邮电局建筑面积1477.68平方米,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语言、符号)。“湖北省银行”(建筑面积506平方米),“老宝成"(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老丹风”"(现上甘岭商场建筑面积482.28平方米)均为民国年间所建。 〔1〕

民国前后,在沙市活动的施工巧匠较多而专业从事建筑设计的则有王信伯工程师。王信伯1897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朱桑乡,1969年11月卒于上海寓中,他生命的黄金时代,在荆沙留下了一幢幢颇有名气的建筑物、至今可见。

同上海的外滩南京东路和北京东路、武汉江汉路和中山大道等相类似,沙市中山路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区,无不与地处码头附近,对外开埠有关。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规模范围的大小与街道的长短不同。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史近代史上的篇章,近百年的近代建筑进存成为解放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初物质基础,对解放后的城市及乡村建设(如农业社队部等公共建筑)和建筑活动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二、艺术特征 创作手法

人们谈到沙市的建筑,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中山路商业建筑。它以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为主体,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洗礼,建筑风格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经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共性的东西多于个性的东西,形成了一条建筑风格比较完整统一的商业街。现将有关建筑风格的一些设计手法归纳如下。

1.从总体上看,建筑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框架结构,底层店堂高大宽敞,柱式雄厚,有的设有共享空间。如本地传统木结构、一般多为二层,有的将砖混结构与部分木结构合用,称之为折中主义”亦无不可。尽管如此,立面造型皆遵循同一风格(图1)

▲图1

2.从现在江汉南路至解放路中段,已是具有统一风格构图,形态变化丰富的商店店面。其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主从统一、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端面,并提倡富于统一性和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但以垂直划分为主(图1)。有些店面仅只有两层,但通过山墙(女儿墙)的处理也能构成横三段气势。

▲图2

3.水平线脚丰富,垂直划分手法多样。根据不同的高度分别采用厚檐、半圆形券、叠涩砖檐、窗台等来进行水平划分(图2)。有的采用柱式上下呼应,上面一层为缩小比例的手法,既产生了横向变化又加强了竖向动势。垂直要素最简单的是壁柱,较复杂的是象征性的塔楼来强调向上感以及墙身的虚实对比。中部女儿墙高起形成“山墙”、“山花”,两外侧的壁柱顶上又立起短柱,形成明显的哥特风格。中间的“山墙”造型与装饰“百花齐放”变化万端,没一个雷同。有实体的、有空心的;有直线型的也有抓线型的;有块面型的又有线面型的或实面嵌花饰元件的。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很多“山墙”在两侧用带巴洛克式凹曲线的墙体翼然作陪,拱卫山墙主体,或上下使用曲线檐口线脚使山墙统一变化(图3、图4)。

▲图3、图4

4.强调主入口的处理。许多店面采用装饰性拱券,绘以巴洛克式的水泥花饰的雨蓬来突出入口(图5),有的还加以粗大的壁柱或柱廓,有的底层窗洞跟门洞一起加上半园形的玻璃窗,同样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有的商店为突出功能个性,采用贯穿两层楼高的文艺复兴式巨柱廓做立面,颇似骑楼式的手法。还有的以模仿哥特风格为主的折中主义作法,突出了上升的动态感(如“聚兴城”)

▲图5

5.窗楣、阳台均有细部处理,简单的用线脚,进而用小型壁柱山花,再而用共弧或带古典小立柱的窗檐(图6)。简单的阳台处理成挑梁,挑板式,讲究的连栏杆也采用西方古典小柱式或铁作花饰非常有韵味。门窗洞口大小形式、安排得十分合理。洞口一般呈矩形,以满足采光为宜,比例合乎美学原则,借助阴景效果,使建筑异常有趣。有些建筑立面上的实墙块面,宛如西洋画边框一样装饰构图。

▲图6

6.中山路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有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内部装饰,其色彩基本偏暖色基调,有米黄色、浅茶色、银灰色等多种,整个中山路街景五彩滨纷,但每一单体色彩异常同一,毫无花俏之感。饰面做法多为抹灰、斩假石、水刷石、花岗石等。除了各种柱头卷涡、拱券花草的雕塑外,尚有一些装饰性浮雕,金属花窗栏杆等

总之中山路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当你漫步在这段历史的河湾,古老的柱式拱券会向你叙述开放的世界,高直哥特式的立面会给你蓬勃向上的竞争力(图7),五光十色的霓虹广告会向你炫耀明日发展的辉煌,难得遗存至今的街道特色会给你留下对沙市难忘的印象。

▲图7

三、认识 保护 发展

怎样正确地认识中山路建筑。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山路建筑的艺术特色,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历史上优秀的建筑形象无不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山路建筑集中体现了我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有一种偏见由来已久,认为中山路建筑是“国民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用不着研究,更不应保护发展。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政治上的是非和感情上的倾向,妨碍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价值作出冷静的科学判断 〔2〕尽管这些建筑(有些城市当初还是为外国人造的建筑)常与不愉快的记忆联系在一起,但从更大处看,它们还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形成中山路西洋建筑形式的途径不外乎如下3种:①中外文化交流,经商贸易建筑形式的相互影响;②沙市本地泥木工匠利用其娴熟的技术巧妙地模仿,引用外国的形式于建筑活动中,③外地工程技术人员来沙工作,他们从国外或外地沿海引进和传播了外国形式,我们要选定好回顾和展望的出发点、如果一且从压抑委曲的心状解脱出来看法自然会改变,且可将其当做城市美的创作题材来书写今天的历史。让中山路在开放改革中更加繁荣昌盛,必须做好保护与发展工作。

1.保护好中山路的整体连续性。中山路一条街建筑之间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色彩与建材协调,体量与体形协调,立面构图相互呼应和装饰风格的统一构成了整体美,连续性的美。多年来,由于中山路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重要性,它已成为沙市“小汉口”、“小上海”的标志。

2.我们的保护是积极的保护,我们的发展是沿着城市文脉的发展。一概地不允许拆除或改建是做不到的。但应按不同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以及所处街段的景观形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①重要的建筑内外尽量维持或恢复原状,危险的要加固,破坏的应予以修复;②一般代表性建筑只强调其外观的保护,内部允许改造,加上现代化设施,适应多种使用功能;③个别价值不大,且风格杂存的应允许拆除改建但改建的艺术风格与整个街道应协调,且加倍小心。

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地方败坏了中山路的形象价值。那些“时髦”的通条窗,那些令人头昏的玻璃墙,那些畜意标新立异的大体量的“房地主”给中山路建筑带来的是败味恶心。好的例子也有,80年代前兴建的章华宾馆,以及最近维修扩建的某商店就采取了历史主义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1.邹启钩:“沙市建筑历史漫议”,《沙市城乡建设》1991年总18期

2.吴延嘉,沈大德:“中西文化冲突的性质及其根源”,《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5期

荆沙地区旅游发展思考系列

荆州旅游文化发展的宏观思考 (1992年)

荆州记忆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jzmemory@qq.com

Hash:080ecfdba206fad31ebc49fba71de97e30a11c5d

声明:此文由 荆州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