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东梓关吗?刚刚,宋卫平在龙坞又造了一个“最美城中村”,暖暖民国风
NO. 1|壹
Gad(绿城设计)一次玩票式的创作,把吴冠中的水墨江南,从画纸搬到回迁房中,一举拿下Architizer 2017A+Awards最佳评审大奖。一把摇椅,一盏清茶,黑瓦白墙,惊艳了全世界。
如今,宋卫平又在西湖外12公里的龙坞茶镇,造了一个"最美城中村"——葛衙庄,上周刚竣工。
虽然都是回迁房,但东梓关与葛衙庄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住区。
屡获国际大奖的富阳东梓关回迁房实景
"农民房"东梓关是远离大城市的自然村,所以房子可以院舍连缀,保持原始聚落的低密形态,远山黛色,江水蜿蜒。
"城中村"葛衙庄社区,属于杭州主城的西湖区,传统上就是龙坞镇中心所在。
往南800多米,便是西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创下1.21亿元"浙江最贵豪宅"纪录的云栖玫瑰园,距此也不过2公里多,城市氛围浓郁。
2015年浙江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之一——龙坞茶镇
随着3平方公里的PPP项目——龙坞茶镇核心区的建设,葛衙庄作为中心,更成为了真正的"城市"。
它面临的第一个设计限制是:不能造独院式住宅。
作为龙坞茶镇的名誉"镇长",宋卫平在杭州做过很多城中村,紫薇公寓、建华家苑、湖头陈……那些流线型或二代高层的优雅立面,每每秒杀一众商品房。
但是,这里毕竟是龙坞,14000亩茶园漫坡生长的"万担茶乡",近7成西湖龙井茶产自于此。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必须为它单独定制一种原住民的聚居形态。
既不是东梓关的院落模式,也不是紫薇公寓的高层风光,而是将西湖群山的地景、传统宗族的牵系与现代城市的脉动,轻轻融糅于一体。
于是,这个初冬,一片黑瓦灰墙的民国世界崭露在龙坞的茶田清溪间。
NO. 2|贰
葛衙庄社区一共有207户,人口813人。
原先的葛衙庄社区,东西狭长地散落于龙门溪南岸。上百栋3—4层的院落式小楼,芝麻砖外墙,或红或灰蓝的坡屋顶,一条主路从中贯穿而过。
这些自建的农民房,年代并不久远,朝向芜杂,电线乱拉,有些楼间距才两三米。
按照规划,葛衙庄未来是24平方公里龙坞茶镇的"城市客厅"。而原来的农民房,在美学上并无保留价值,消防上也有极大隐患。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原来的城中村
经过约2年的建设,本月中旬,葛衙庄回迁房一期已落成。在冬日的暖阳下,一幢幢3—4层的民国风建筑静卧于小丘旁,浅灰色粉墙,铺满黑筒瓦的四坡顶熠熠生辉。
整体布局近似于溪上玫瑰园,四排东西延展的建筑群,围合出三个100多米宽的宅间花园。
正中被一个中轴花园竖向"切开",形成对称仪式感。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GOA(大象设计)的主创设计师王彦说,宋总给他的设计任务,就是要做"中国最美城中村"。虽然造价有限制,他在风格和细节上,仍作了全新尝试。
"纯中式更适合2层以下建筑。"王彦说,所以他选择了"民国风"为基调。
民国初年,梁思成、杨廷宝和童寯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留洋归来,做了很多中国元素与西方建筑学结合的作品,形成风靡一时的"民国风"。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基因,又适应现代社会大体量建筑的发展,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尤其是葛衙庄这样一个"城中村",既有城市的人员特征,又有宗族式的结构。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正好可将宗族与现代空间紧密结合。
它虽是坡顶黑瓦,屋脊线却既不起翘,也几乎不出檐。
建筑整体布局北高南低,立面呈经典的西方三段式,再以大面玻璃搭配金属百叶,体量比例在沉稳中不乏张力。
但檐口的仰瓦滴水、窗角的雀替,还有窗外的卍字纹栏杆,又时刻表达着它的中国起源。
NO. 3|叁
葛衙庄的回迁房做成"民国风",还有一个原因,与东面一路之隔的"九街"茶文化产业园相呼应。
它们都是龙坞茶镇核心区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为期20年、总投资51亿元的PPP项目,由西湖区政府与蓝、绿双城合作开发,蓝城主笔,既涵盖路网新建、安置房和学校等基础建设,也包括产业招商、项目运营维护。
龙坞茶镇核心区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将原龙坞工业园区改造为"茶文化产业园"。
龙坞茶镇九街香樟大道实景
这片占地236亩的工业园,1990年代兴建,先后聚集过一批机械厂、仪表厂和外贸加工厂等企业,曾是葛衙庄社区的收入来源之一。
蓝城进驻后,保留了大香樟夹道的主街,又把一栋栋杂乱的厂房仓库,翻新成风情的民国样式。
这个重新命名为"九街"的街区,已于今年3月举行开街启动仪式,将在2019年开茶节之际正式开街。
龙坞茶镇九街小镇客厅实景
四横五纵一共9条街巷上,昔日毫无风格的2层"火柴盒"建筑,贴上了红砖和青砖,做出了拱券和山墙,装上了悬挑阳台和壁灯。
水池、喷泉和雕塑之间,是一把把阳伞下的外摆。
到底是宋卫平的手笔,它仿佛萃集了北山街和南山路最好的建筑:新新饭店、孤云草舍、中国美院、西湖新天地……
龙坞茶镇九街听蓝茶生活空间雪景
它是那种你会很骄傲地带外地朋友,安静喝上一天茶的城中秘境。
浙茶集团、艺福堂、贡牌和大茗堂,都已入驻,餐饮、咖啡吧、24小时便利中心和民宿等也将陆续开门迎客。
龙坞茶镇九街听蓝茶生活空间实景
大家最爱去的,还是宋卫平的"听蓝"茶生活空间。
苍松片石的枯山水照壁,连续红砖拱券的回廊花园,各色珍奇的茶品。最迷人的是坐上二楼露台,一边品茗,一边隔着大香樟的繁枝,听市声隐隐。
因为葛衙庄回迁房的落成,九街的雅致闲适,仿佛又朝茶田深处蔓延了进去。
NO. 4|肆
所谓"最美城中村",绝不是徒有其表,而是对原住民生活方式的一种温情回应。
毫无疑问,葛衙庄在视觉上有一种蕴藉之美。
它背靠的蚂蟥山约60米高,建筑屋脊则控制在12—15米高,由北至南形成"山—居—溪"的递进关系。从远处看,屋顶上刚好露出青山一线。
龙门溪的驳坎边,原先就是葛衙庄人邻里交流的主要公共空间。
如今,社区从南岸搬到北岸,溪边仍规划为健身步道、休闲平台和商业广场。村民们一跨出家门,就能聚在一起聊天喝茶运动。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说起葛姓,也是杭州城西一带望族。始祖由绍兴迁居而来,再往上追溯,或是南宋初年的南渡移民。
葛氏世守耕读传家之风,至第六传(明末)时,出了一个户部侍郎葛寅亮。他著述甚丰,有声儒林,晚年又回乡置办义学,还出资重修了陡门闸,千亩山田自此年年丰产。
葛衙庄,即因葛寅亮曾居此村,故而得名。村中80%以上居民皆姓葛。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这些久远的宗族记忆,在祠堂消失后,曾一度失落。好在,新落成的葛衙庄,主入口预留了一个回廊式门厅的"精神空间"。
社区计划,把这里布置成葛氏先祖纪念馆,一门家风,绳绳相继,让年轻人永远不忘自己的起源。
与人们想像的不同,葛衙庄大多是"镇里人",家里有茶田的并不多;虽然以前有院子,也基本不开茶楼或农家乐。主要收入来自于租房和沿街开店。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葛衙庄的回迁房,也在规划时考虑了收入方式的延续。
一期基本是满足自住的两房、三房或四房,二期则会有很多一房小户型。这样,每户人家分到的房子,都是"2+1"或"3+1"的模块组合。
既公平,又兼顾了租房的灵活性。
在沿主干道一侧,还统一规划了商业街。未来,每户都能分到约30—40㎡的门面房。
NO. 5|伍
回头再看整个龙坞茶镇,或许是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城市更新"案例之一。
它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将一个地区的产业传统、自然风光、城市活力与原住民生活方式,完美地再造,融入城市生长的进程。
在大城市的蔓延中,许多"城中村"一度进退失据。
田园牧歌的生活渐行渐远,却又不能完全融入现代文明。享受着城市化的红利,也承受着随之而来的无序、喧嚣和拥挤。
宋卫平(左)担任龙坞茶镇的名誉"镇长"
如何为城市再造一个魅力街区,也为"城中村"村民再造一个精神原乡?宋卫平塑造了一个范本。
未来,已拆完的葛衙庄旧址,将改建成滨河商业街与水街,与西面的茶园和东面的九街,共同组成3平方公里的龙坞茶镇"核心区"。
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的永久会址,也将落户于龙坞茶镇,就在葛衙庄以西的茶园。
龙坞茶镇葛衙庄社区回迁房实景
也是这样的冬日,漫步在大雪纷飞的运河边,走过一家家旧仓库改建的硝子馆和八音盒店,遥想自明治时期兴起的玻璃制造业。
沿途当地人的一间间町街民舍,坡屋顶上覆着白雪,也成了最浪漫温情的一幕。
龙坞茶镇春天嫩绿的山谷茶田
我欣喜地看到,类似的"社区营造"也在中国出现。保存了居民的集体记忆,勾勒了人民对明日城市的想像,也提出了新专业者的出路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一千多年来,龙坞的这片山谷,每年都会催动芽叶,渲染春色。
但几个月后,无数人再次涌向这里,不再只为那一垄垄嫩绿的茶田。也为拱廊里的咖啡香,石板巷弄里的细雨,香樟树下的漫步,龙门溪边的清谈。
才摘下的龙井,芽叶鲜绿,在光亮的沸水中跃动,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漫开来……
- End-
Hash:fd7be902bad3fa0167ba354e32695d8aa4ef1d6a
声明:此文由 蓝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