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动桐庐---武风飒爽英姿强身健体

编者按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调动周身每一根神经去努力感受。每一个武术门派,都有着一段传奇曲折的历史。纵观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从没有哪一种传统搏击技巧,具有如此丰富的技术理论体系,也没有哪一种搏击技术具有武术这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桐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武术如同荒原上的野草,顽强而又执着地延续着。每当春天来到,它就焕发出惊人的活力,在春风中舞动。

TOP 1

从默默无闻走向大发展

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安定,舞刀弄枪的武术事业也曾一度陷入低潮,民间习武者寥寥可数。但此时,由人民政府组织的武术训练仍然断断续续地发展着。据载:桐庐从1972年至1977年先后举行了四次不同形式的小学生武术表演比赛。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为全国的武术事业大发展吹响了号角。我县武术重新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1983年12月26日,县体委组织成立了“桐庐县武术协会”,举行了首届民间武术比赛。制定了一系列武术管理措施、训练方法和组织章程。1983年11月,当时的桐庐县芦茨乡组织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乡级武术协会。每年进行武术考试,并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随后,在富春江、凤川等乡镇,武术协会纷纷成立,习武爱武之风重新吹遍了桐庐大地。

自《少林寺》放映后,群众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各乡村青年都自发组织练武小组,自费聘请民间拳师教拳授艺。如芦茨、畲乡、横村、钟山、分水、百江、怡合、合村等地,基本上村村练武,人人谈拳。此时,全县上下掀起一股“习武热。原先隐居民间的拳师也开始舞拳弄棒,桐庐大地呈现一片武风正茂的新气象。

1985年,桐庐县建立了第一支武术师资队伍。基层武术也逐渐纳入正轨。而就在1984年4月,桐庐县体委、县武协遵照国家体委“挖掘、整理民间武术,抢救国之瑰宝”的文件精神,成立了“桐庐县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前后共花了整整一年半时间,踏遍全县所有乡镇、村,走访了50多个拳师之家,召开了大小十几次座谈会,采取拜访、谈心、交朋友的方式,挖掘整理了桐庐县武术的来龙去脉。共挖掘整理源流宗派4个,拳种27种,古老的点穴书籍一本,拦手门秘笈手抄本一本,古老的桐庐武术开始逐渐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TOP 2

以武会友,武林盛会聚英豪

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各种武术比赛让他们能够认识更多的武术通道,一窥更高的武术境界,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盛会一般。桐庐县自1983年成立武术协会以来,先后举办多次武术比赛,每次比赛都采用国家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取甲、乙、丙三个等次。

1983年12月,当时的县体委举行了首届桐庐县武术表演赛。并邀请“杭州市少年业余武术队”、上海市通臂拳师朱铭成、青年拳师封春勇等进行了助兴表演。自全县22个乡镇,厂矿企业,100多人次运动员参加表演。其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81岁。表演赛在当时的桐庐县人民大会堂(圆通寺)举行。因建国以来桐庐首次举行如此隆重的武术表演,赛前门票被抢售一空,观众达1400多人次。参加这次表演比赛的武术项目有传统的八仙拳、潇洒飘逸的长拳、刚劲有力的地方南拳、柔软似水的太极拳,还有刀、枪、棍、棒、镰刀、柴冲、板登、对采等武术套路。特别是省武术队陈国安的南拳,刚劲威猛、气势逼人;上海精武会封春勇的醉拳,潇洒飘逸、举杯自酌、颠簸醉倒,更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为桐庐县武术事业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武术表演赛珍贵原文

此后,我县在1984年11月举行了“第二届民间武术表演赛”,参加的运动员来自各乡村和辅导站。比赛时分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参赛运动员比第一次比赛的水平有所提高。1985年11月县体委在灯光球场举行了“桐庐县职工运动会武术比赛”。1988年11月举办了“全县第四届武术比赛”,参赛的有老中青40人次。1989年10月举行了“第二届桐庐县职工运动会武术比赛”。从1983年到1989年的这五次规模较大的武术比赛让桐庐的人们进一步了解武术,为推广武术作出了贡献。

而近年来,桐庐武术界更是走出县境,走出了国门。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6届国际武术比赛中,桐庐武术协会的朱广洪与王胜利分别在练手拳和太极刀项目中夺得金牌,桐庐武术正在走向世界。

TOP 3

强体健身的桐庐少数民族体育

桐庐武术发展走过的道路,同样也是桐庐整个体育事业大发展的缩影。当桐庐武术在飞快发展的时候,其它体育事业也正在不断地前进。这其中,就包含了近年来逐渐为人所知的桐庐少数民族体育事业。首届少数民族暨横村初中第一届畲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是押加、蹴球、高脚马等独特的比赛项目。在这些比赛项目中,你不难发现他们与武术一样,充满了魅力。

相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给观众以全新的观感,同时还增进了对不同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的了解。

“押加”:“押加”项目的比赛只限于男子参加,不分年龄,按体重来分组。比赛时两个人背对背,以绳圈通过胯下套在脖子上,双手着地,将对方拉过中线就算赢。有点类似于“拔河”,可又不同。此项活动最早源于藏族

蹴球比赛:就是在一块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分两队进行比赛,有单人赛、双人赛、团体赛等形式。竞赛项目分男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单蹴、女子双蹴、混合双蹴球等。使用地掷球,每队两只球,分蓝红两色。甲队编为1号和3号,乙队编为2号、4号,比赛按1、2、3、4号的顺序轮流蹴球。比赛时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4分,先积80分者为胜方。比赛中,有时为了自己得大分,需要此前给对手送小分。此项比赛虽然没有多少对抗性,但需要很强的蹴球基本功及场上应变能力,不仅是技术的比赛,同时也是策略的较量。

本篇图文由杨露萌、朱广洪与县档案局共同整理

桐 庐 记 忆

桐庐县档案局(馆)官方微信平台

编辑:李瑶

Hash:71e0d76da5d3cae3ed2a9120ec8433c6401e579d

声明:此文由 同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